引领发展 打好底子 激发内力
——江口县智力支边工作一瞥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一是建强一个好班子——引领发展。“村看村,户看户,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干部。”一个好的班子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二是筑牢一个好基础——打好底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基础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三是探索一条好路子——富民兴村。一个村的发展,主要靠因地制宜,建设“一村一品”才是群众致富的关键。四是创新一种好机制——激发内力。脱贫致富,帮扶是外力,自身内力是关键。”近日,记者在江口县智力支边采访该办如何抓好智力支边工作时,该办负责人用“四个一”来总结。
近年来,江口县智力支边围绕江口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发挥优势、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持之以恒”的方针,紧紧围绕江口县“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主动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工作对接和与县智力支边成员单位密切配合,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为全县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抓组织保障,增强智力支边联系点责任意识
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协调关系、汇聚各方力量,江口县以“四抓四增强”措施开展好智力支边工作,始终把智力支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该县的做法为: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县政协主席任组长、分管智力支边工作副主席任副组长、各委办及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智力支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领智力支边联系点工作。二是责任落实,定期召开党组和主席会议进行研究,并由一名副主席专门就联系点工作,深入镇村,了解情况,帮助其分析面临的问题、难题,指导村干部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为智力支边联系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并积极联系落实资金。三是严格考核,县政协领导将智力支边工作与政协机关工作同安排、同要求、同推进、同考核,抓智力支边联系点的干部工作绩效与评先选优挂钩、与干部任用挂钩,政协办公室要对智力支边联系点不定期的进行督促检查。
抓农业产业,增强智力支边联系点造血功能
扶贫,首先要扶“智”。只有加强“智”的造血功能,才能出效果。
为搞好智力支边工作,江口智力支边办决定增强智力支边联系点的造血功能。军屯村位于民和镇东南部,距江口县城15公里,属于半丘陵地区,是刚分出来的贫困村,经济发展基础比较薄弱,群众主要靠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务工为收入。如何才能发家致富,摆脱贫穷,一直是摆在军屯村组干部和群众面前的难题。
2013年3月,县政协把军屯村作为智力支边扶贫联系点以来,该办通过走访调查、外出考察、广泛征求意见等多渠道、全方位的调查研究,确定了发展梨树、核桃、养羊三大产业为主的特色种养殖业的思路,为军屯村群众寻求了一条产业致富的路子:一是采取“大户带动、 农户参与“的模式,大力鼓励村民发展梨树产业,截止目前,新建梨树面积达600亩,协调支边成员单位扶贫办争取扶贫资金30余万支持该产业。二是利用高山、半高山土地资源和气候条件优势,发展核桃产业400余亩,既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又为群众发展长效农业奠定基础。三是立足军屯村自然草场多的优势,大力发展养羊产业,发展养羊大户4户,规模1000余只,养羊大户户均增收3万余元,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带动群众致富提供了经验。
抓教育培训,增强智力联系支边点群众素质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昧”。
为加强智力支边联系点帮扶成效,该办积极作为,以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为切入点,多方式、多层次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一是专家讲学,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专题讲座、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积极协调省市农学专家来我县智力支边联系点指导培训农业技术。二是大户领学,通过支边联系点的产业大户、致富能人、党员创业先锋户等代表人物,为群众讲述致富经验,挖穷根、找症结,逐步带动群众共同致富。三是部门送学,通过开展以“送温暖、送技术、送服务”为主题的支边活动,组织支边成员单位采取发放学习资料和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群众的基本需求,制定相应的培训服务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共组织各类涉农培训4期,培训人数200余人次,发放法律咨询、妇女卫生常识、科技书籍和各类涉农技术资料500余份。
抓基础建设,增强智力支边联系点发展后劲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基础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该办始终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智力支边联系点工作的重要任务,结合村情,立足长远,实施了村级阵地、村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军屯村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基础。一是注重阵地建设。协调资金90万元新修建了村委办公楼,为服务群众提供基础条件。二是抓道路建设。协调资金200万元,硬化村组公路3.8公里,解决800余人的出行难问题,为发展农业产业提供基础条件。目前,村组公路硬化率达到98%。三是抓学校建设。协调资金20万元,对军屯小学门窗进行维修,优化了办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