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69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6-02

依托合作社提升扶贫造血机能 互助合作共筑小康梦

□殷 勤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省的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最近,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明确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因而有效推进精准化扶贫策略的实施,关系着贵州脱贫攻坚工程成败与否。从目前情况看,农民惰性思想依然严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方式依然在不断创新和探索的道路上,精准帮扶精不到点子上,准不到关键处的问题,导致帮扶效果大打折扣,势必影响同步小康目标的整体实现。为此,经过深入调查并结合一些乡村试点项目的成功经验,现提出以大数据为引领,鼓励提倡: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村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的精准化帮扶措施。

  一、问题分析

  随着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强力推进,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各级各部门驻村干部齐心协力帮助农村低收入群众创收致富,效果明显,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新的变化,部分农村低收入群众摆脱贫困正向小康阔步迈进。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脱贫攻坚工作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从农民自身层面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众习惯了“等、靠、要”被动救助,惰性思想根深蒂固,随着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普遍偏低,家庭负担较为沉重,严重制约了脱贫攻坚的纵深推进。部分农村生活简单枯燥,农民极易沾染上嗜酒、赌博等不良社会习气,造成长期的劳动力颓废,严重阻碍了自身脱贫能力的发挥,脱贫攻坚已经步入深水区,寻找突破口势在必行。

  (二)从帮扶措施层面分析。在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有的帮扶不讲精准策略,搞“大水漫灌”效果甚微;有的帮扶搞“挂名”、“走读”虚假应付;有的帮扶不顾群众意愿和实际情况,帮扶措施与帮扶需求完全脱节;有的帮扶急于求成,“拍脑门”项目上马,“拍屁股”溜之大吉;更有甚者,为完成帮扶任务交出满意答卷搞数字脱贫。这些简单粗放的帮扶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扶贫项目精准性不高、针对性不强、统筹性欠缺,对整体脱贫效果的提升和辐射带动力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推作用。

  二、对策建议

  我们必须尊重农村低收入群众在脱贫攻坚战略任务中的主体地位,深刻洞悉贫困的根源和症结所在,调动其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农村低收入群众树立“苦干加实干”的理念,实现“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各级各部门要上下联动、横向联动,打好“组合拳”。我们既要摘“穷帽”更要拔“穷根”,做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要通过“点对点”的精准“滴灌”,以手术刀般精确快速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策略,彻底扎破贫困脓疮的口子,清除贫困思想余毒,治愈贫困惰性顽疾,实现共筑小康幸福梦。建议:

  (一)大力提倡在条件允许的乡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村家庭承包为基础,通过提供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同生产经营相关的技术信息服务,来实现成员之间的经济互助合作的组织,具有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基础特征。合作社实行自治管理,民主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民主决策事务,收入和支出张榜公示,杜绝腐败滋生。与成立农业股份公司相比,合作社提供交易上的新需求服务,合作社本身与社员的交易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按股份分红、主要是按交易额分红,让利于合作社农民群众,形成新的利益分配制度,使农民真正动起来、干起来,符合《规划》倡导的“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脱贫奔小康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引导其脱贫光荣。

  当前,贵阳市政协在清镇市犁倭乡石牛村、息烽县青山苗族乡青山村等地已开展建立活禽养殖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改变传统简单的输血模式,将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众的资金统筹到合作社,不再发放到农民手中,这样第一时间就能使帮扶资金转变成股金,让农民变成合作社股民。合作社按照农户意愿用其股金购买活禽和生猪发放,由入社农户实行家庭承包养殖,养殖产品成熟后,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收购,获利后合作社将农户基本股金扣除,作为下一次养殖成本,其余利润分发给农户,有效避免部分农村低收入群众不懂理财、滥用帮扶资金的现象发生,切实把农户脱贫致富的源泉保住。此外,合作社还可与当地的企业结合抱团发展,成为产业链式中的重要一环,提高收购农产品的竞争力和附加值,提高农户的分红收入,最大程度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摒弃“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健康有序的合作社运营将成为助推农村低收入群众脱贫致富的永动机和源动力,可以有效改变过去农民小规模生产单打独斗的局面,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使精准扶贫工作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提倡以大数据为依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数据库。扶贫资金是农村低收入群众的“保命钱”,是减贫脱贫的“助推剂”,真正把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扶到点上,扶在根上”。我们应积极发挥大数据优势作用,统筹整合帮扶村的各级各部门帮扶资金和项目,实行动态统一管理,改变过去资金分散抛撒、利用率低的情况,将注入同一个帮扶村的资金有效统筹起来,根据农村贫困群众实际需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找准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精准实施,将资金变成股金而不是变成“白酒和筹码”。同时,依靠大数据和扶贫云的计算功能,对当前正在实施和拟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进行分析,科学有序地统筹安排,避免同一地区同类项目过多集中,杜绝项目的盲目泛滥,分析当前市场需求,提供合理有效的可行性建议,实现合作社产品的多样化覆盖。

  (三)以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契机,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的能动性,为解决农村社会治理问题奠定基础。当前,我省农村不仅存在经济贫困的问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难以适应新的需求,农村环境“脏乱差”、“386199部队”等社会治理问题困扰着党委和政府。因此,村民自治机制建立完善迫在眉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恰好能在社会治理方面起到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经济上的“领头羊”,也必然容易成为社会治理的“带路人”,合作社能使农民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实现农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上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目标,架起政府和农户联系的新桥梁,促进政府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在此局面下,外出务工人员面对新的机遇和政策,必然形成“背井离乡不如回巢返乡”,积极参与合作社发展顺理成章,在满足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能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农村生产力不足、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无人照看等一系列问题有望得到根本缓解,不但有利于脱贫攻坚纵深推进,更有利于“三农”工作的全面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阳市政协副主席、民革贵阳市委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