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既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又是建设标准化现代山地农业园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的迫切要求。然而,由于有关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在今年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民盟贵州省委建议:
多管齐下 加快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
□本报记者 蒋兴华
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
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种众多,比如贵州刺梨、惠水黑糯米、晴隆脐橙、九阡红糯米、仁怀红高粱、水城黑山羊、都匀绿壳鸡蛋、从江椪柑、正安野木瓜等。但由于受传统农业生产经营观念的影响,许多农业生产者经营的核心不是品牌而仍然是产品,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没有商标。
我省农产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经过多次调研,民盟省委认为,大多数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缺乏创建品牌的长远规划,品牌创建和保护意识不强等,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特色农产品企业生产规模偏小,也是事实。如,全省多数农户还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生产,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生产规程,产品规格参差不齐,难以形成合力打造本地特色农产品名牌,也难于发挥品牌效应优势而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外,除了品牌意识淡薄外,还表现为组织化程度不高:一是我省部分市县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真正意义上能打响本地特色品牌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很多龙头企业产品大都停留在初级阶段,从事初级或半成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业滞后,产品工附加值低,品牌认知度不高,销售范围狭窄。二是我省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难以支撑品牌建设。三是农产品营销网络不健全,缺乏经纪人队伍,难以有效组织我省农产品扩大市场,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较小。
民盟省委还认为,我省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个别市县(区)只有一家农副产品冷藏加工储运中心企业在运作,在集冷链物流、技术支撑、市场信息等方面不完善,农产品市场拓展延伸较低,加之我省农产品加工业比较薄弱,农产品深加工滞后,加工效率较低,难以形成品牌效益。与此同时,支撑力度也不强:一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我省农产品品牌创建、培育和扶持起步较晚,农产品品牌的政策还不够稳定完善,资金投入不足,很难在品牌创建中取得大的成效。二是科技保障不够有力。我省科研体系建设相对滞后,个别市县的农科所几乎瘫痪,没有科技支撑品牌发展。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创新能力不强,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农产品深加工少,保鲜技术落后,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不高。
多管齐下 加快品牌建设
加快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是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建设标准化现代山地农业园区、打造优势特色产业的迫切要求。
如何解决品牌意识淡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存在的问题,民盟省委从以下多方面提出建议:
首先,制定发展规划,保护地方品牌。省政府加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统筹规划,将各地特色农产品品牌发展、品牌企业发展等编制到全省特色品种保护发展规划,这对各市县制定特色农产品品牌规划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各市(州)县(区)应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充分发挥本土优势,明确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品种结构,逐步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产布局,打造我省特色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农业基地和优势产业带。
其次,增强主体意识,创建优势品牌。有关部门要引导涉农企业充分认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有品牌才有市场,有市场才有效益”的发展理念,增强涉农企业参与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三,突出特色优势,扶持优质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不在多,在于精。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土壤、气候特点和特色农产品种类、市场需求、农民种植习惯和涉农企业的发展规划等,依托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做优做大特色品牌。加大龙头农业企业扶持力度,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倾斜、扶持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扶强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
第四,提升科技含量,做大做优品牌:一是突出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三品一标”认证体系,加大农业标准化推广力度,重点抓好农产品品牌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覆盖率; 二是支持新品种研发,加大财政扶持,支持农业企业加强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提纯复壮研究和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充分发挥科技含量在品牌建设中的核心作用;三是推进创新性战略,主动对接科研院所,深度开展院地合作、校企合作,加快新品种、新产品研发步伐,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技术进步,提升品牌质量。
第五,完善标准体系,创建优质品牌:一是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标准,推进我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开展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积极创建国家、省级特色农产品品牌标准化示范区;三是把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逐步形成与国际、国家、行业相衔接的标准体系;四是按市场准入标准、名优特农产品标准、出口标准形成细分市场的质量标准体系。五是按照产业发展、品牌培育、质量安全、科技创新、社会责任等评价内容,推出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企业产品品牌。
第六,推动“黔货出山”,培育市场品牌;一是着力提升贵州农产品品牌形象。以政府为主导,以各类国内外专业展会、互联网、电台、电视台、报刊、节庆活动为平台,在国内外广泛宣传推广,构筑贵州品牌农产品宣传立体式网络;二是大力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筹建集展示、销售、电商、品牌宣传于一体的贵州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作为宣传推介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窗口;三是按照“互联网﹢黔货出山”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农博会、茶博会、酒博会以及节庆活动等形式,构建销售网络,建立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多渠道、深层次开展网络营销和购物体验。
第七,加大宣传力度,助力推广品牌;一是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将地方、民族、民俗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到农产品品牌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文化;二是创新推介方式,借助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媒体,多形式、全方位进行宣传展示;三是提升品牌内涵,整合资源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改变小品牌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规模优势,不断提高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
第八,推进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深化品牌;一是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形象、统一推介”和 线上、线下并重的原则,努力打造最权威、最便捷的贵州特色农产品品牌交易平台;二是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把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成为地域特色明显、服务体系完善、产业链条完整、产值增长强劲的产业集聚区;三是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应用云数据分析发布农业产销市场信息,提高特色农产品产销率;四是建设农产品生产、流通全过程质量标准检测监管的云服务体系,实现上线农产品质量可控可溯源;五是建立个性化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村电商发展与特色农产品的有效对接。
第九,加强市场监管力度,维护安全品牌;一是完善监管体系,企业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人才引进、设备配置,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保护商标权益,打击仿冒、盗用商标行为,重点加强我省特色农产品商标专用权保护工作,净化市场环境;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品牌企业在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商标注册、品牌认证及品牌包装、品牌宣传策划、品牌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形成“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市场拉动”的发展格局,确保我省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