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活化石德江傩戏 千年腔调 穿越古今
□赵红薇
春夜,贵州省德江县文庙的露天舞台,一阵长长的牛角号声回响在夜空,锣鼓也随之敲响,几位身着黑衣红裙的傩艺师随着古老的傩戏唱腔跳起了傩舞。衣袂飘飘、古韵悠悠中,恍然间,时光仿若倒流千年。
德江傩戏 中国戏剧活化石
德江傩戏源于古时的傩仪,汉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浓厚娱人色彩的礼仪祀典。傩戏大约在明代中期传入德江,表演主要以酬神娱人为目的,因多在主人家的堂屋举行,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傩堂戏”。
德江傩堂戏是集傩祭、傩仪、傩面具、傩歌舞、傩技、傩戏等为一体的独具魅力的原始剧种,其中的傩技绝活有开红山、上刀(梯)山、下油锅、刹红铧、口含红铁;傩戏表演《关公斩蔡阳》、《安安送米》、《甘生赶考》、《八仙庆寿》和傩戏面具堪称中国一绝。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德江县就抽调人员对全县傩戏班子进行普查,对傩艺师进行登记造册,对傩戏剧目进行搜集整理。1987年,以德江傩面具为主的“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轰动京城艺术界。戏剧大师曹禺把德江傩戏、傩面具与万里长城相媲美,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赞叹。德江傩戏由此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前来德江考察傩戏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络绎不绝。同时德江县多次邀请曲六乙、庹修明等专家学者,对傩堂戏进行挖掘、抢救、整理;多次组团在全国各地表演,到韩国、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
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说:“德江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德江傩戏2003年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数据库,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德江傩戏之乡”。当地政府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建了傩戏陈列馆,打造傩戏舞台,希望让傩戏被更多的人了解、认识。
多年来,德江傩堂戏在民间开展活动十分普遍,傩戏坛(班)遍布全县20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现有傩戏131坛,掌坛师131人,傩艺师200余人,古老面具近1500面。
古老艺术 来自田间地头
沿着险峻的盘山道,汽车开往距离德江县城50多公里的枫香溪镇长征村,一路上,油菜花在山里的雾气中摇曳。到了村口,就听得一阵热闹的鼓乐声与古老的傩戏腔调传来,给这个宁静的山村,蓦然添上了几分灵动。
循声来到村委会场坝,只见这里已围满了村民,听他们说,傩戏的演出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开坛、开洞、闭坛,当天的表演只精选了其中的片段,“要全部表演完,少说也要三天三夜,最多可以演七天七夜。”村民们说。
一段神勇的武戏,表现的是开路将军奉傩公傩母的命令,扫清障碍,驱邪除恶的情景,傩艺师将手中的兵斧舞得虎虎生风,引得四周的看客大声叫好。
还在开路将军的武艺中兴犹未尽,土地爷又手摇蒲扇,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上场了,后面还跟着耕牛及赶牛人。耕牛由两名傩艺师扮演,几个角色包括耕牛都戴着造型夸张的面具。其间,赶牛人被耍倔脾气的耕牛踢一脚差点摔跟头的桥段引得看客们发出欢乐的笑声,更显得这山里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段名为《梁山土地》的傩戏包含了祈求土地爷护佑庄稼人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在这春耕季节演上一段,正合了村民们的心愿。
由一队女子表演的《扫地和尚》,表现的是大扫除的情景,除尘即是驱邪祛病,祈愿四季平安。这段轻松活泼的傩舞,在田间地头漾起一片欢乐。
听村民们介绍,长征村有着2000多村民,有100多人会跳傩戏,都是跟着父辈或村里的傩艺师,从10多岁开始学习。其中年龄最大的傩艺师已是耄耋老人,最年轻的才20出头。从他们的年龄,可见傩戏在村民心目中的分量和世代延续的希望。
传承“非遗” 表达对生命的敬畏
德江文庙的露天舞台,夜幕为这里的傩堂戏表演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背景。在精心布置的傩坛前,来自德江县稳坪镇的傩艺师挥舞令旗,吹响牛角,木鱼、神鼓齐奏,傩堂戏开跳了。
台上,傩艺师唱着傩戏,手舞足蹈,虽然听不懂唱词,但其悠悠的腔调、随着舞蹈翻飞的八片罗裙、佩戴的或龇牙咧嘴、或威武森严的傩面具……原始古朴,恍然间,仿佛回到了远古洪荒,不知天上人间。
在德江县,傩堂戏最为集中的就在稳坪镇,仅是该镇,就有傩坛13个,文书600余本,傩戏艺人200余人。看他们的这台傩堂戏,特别精湛地道,傩舞或庄严厚重或诙谐豪放,变化多样,充满感染力,让台下循声而来的几位外国友人情不自禁随之手舞足蹈。
更为震撼人心的是傩技表演“开红山”,只见傩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从容地将长约20公分,刀叶宽约3厘米的锋利尖刀“钉”入头顶,然后面不改色地逐一向客人敬红山酒,再回到傩堂歌舞唱跳。跳完三段后,跪在堂中,请现场最尊贵的客人将刀拔出,最终在观众的一片惊叹声中收场。他们说,傩技表演是通过人的坚强的意志力来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表演结束,指挥徒弟们整理现场的安永柏,笃定温厚,质朴中又有着一种特别的气场。这位生于稳坪镇傩戏世家的土家族汉子,在傩戏的熏陶中长大,15岁就随父亲学习傩戏,后来又拜师学习傩技绝活。安永柏说,他对“开红山”、“上刀梯”’等傩技绝活格外注重,并从“精”、“深”上去下功夫。“因为这些是所有傩艺师的‘打门锤’,没有过硬的绝活本领是不会受人欢迎的。”
在安永柏近40年的傩戏生涯中,为美国、韩国、日本及国内专家学者表演了上百场。2006年,他参加了国际民俗艺能节,在日本东京冲绳演出,赢得了各国专家、观众的极高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