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渡,一颗隐藏 在历史天空的星
□张 毅
我们知道,中国革命不可能不谈长征,而长征不可能不谈毛泽东。
毛泽东与四是有着不解之缘的。
四次反围剿后,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排挤,毛泽东被排挤在红军的领导地位之外;湘江血战,红军损失过半,几经周折,来到黔北大地,这位诗人凭借自己“四渡赤水”这神来之笔,带领中国工农红军不仅起死回生,而且还在中国革命这张沧桑得发黄的纸页上书写了一曲又一曲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动人诗篇,不仅成就了其伟大诗人的美名,而且让自己重新走上了领导地位,并且逐步树立起其军事家和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四渡赤水”更是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今天,“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享誉中外,彪炳史册。然而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长征中的泗渡?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四渡赤水”、“遵义会议”中的 “泗渡会议”间的紧密关系。
泗渡,一个在公元1257年(南宋宝佑年间)就被叫着“四渡水”的地方,是不是冥冥之中暗示了678年后会发生一个影响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故事。
诚然,作为娄山关下的一个重要驿站和军事关卡,是会经常遭遇战事的。公元1600年平播之战中,明军王芬部2000余人在泗渡的风门垭之战中就曾遭遇了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成了明军的一大奇辱;清顺治年间,朝廷在此设泗渡站塘;随后的农民起义“白号军”、太平天国石达开部等先后在此活动,在当地留下了许多故事和传说。
然而真正的动人故事却是发生在有关“四渡赤水”的1935年,在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中,中央红军虽然岌岌可危,仍临危不惧,在泗渡编导演绎了一系列险象环生、精彩纷呈的战斗剧幕,为红军在黔北的军事胜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通过我们专家学者的不停挖掘,泗渡,这颗深藏在红军长征历史文化天空中的灿烂明星,必将闪烁出它光彩夺目的熠熠光辉。
1935年1月4日到9日,中国工农红军分三翼向黔北进军,中央纵队及一、三、五军团先后进入遵义,1月7日,红一团四团耿飚、杨成武从泗渡杀向板桥,8日,红一军团二师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率师部及主力部队经排军、鸡喉关进驻泗渡,在泗渡受到当地居民的热烈欢迎。
1月15日——17日,影响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遵义会议”在虎头山前的柏公馆召开,中央决定放弃“黎平会议”原确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的行动计划,中央红军转移到四川西部汇合四方面军,创建新根据地。
1月19日凌晨4点半,中共中央撤离遵义城,中午12点30分到达泗渡镇宿营。下午两点,在泗渡镇水巷陈国富家四合院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陈云、王稼祥和中革军委总部各局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专题讨论了中央红军进军川南、北渡长江的作战方针,泗渡会议决定:“我军目前的基本方针是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并争取四川赤化”。会后,朱德总司令在泗渡镇签发了《关于五军团行动的命令》:“五军团于次日五时,应由现驻地进驻桐梓南郊宿营,监视和侦查遵义及其以南之黔敌,担负后卫任务”。紧接着又下达了《关于20日的行动部署命令》,要求一军团仍在松坎侦查自泸州、纳溪的道路,九军团到桐梓以北20公里的楚米铺,侦查向夜朗坝、官店东皇(今习水)到赤水的道路,五军团野战军司令部20日5时起程进占桐梓宿营,三军团向仁怀搜索前进至大坝,注意左侧防卫,当敌人从遵义追击时,以运动战防御迟滞其前进,三军团和军委纵队干部团,组织别动队负责破坏敌人的通讯。1月20日,中革军委向军委委员及各军团首长发布了《关于我军渡江的作战计划》,计划明确指示:“目前敌人正以何(健)、徐(源泉)两敌围攻我红二、六军团,以川陕之敌围攻我四方面军,而另以湘敌主力及粤、桂、黔、川、滇之敌,配合薛岳兵团向我野战军实行进逼包围,企图束缚我野战军在乌江西北地区,以便各个击破。我二、六军团及四方面军与我野战军并成为蒋介石新的围攻的预先步骤”。同时令红一方面军“由黔北地域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反攻。以粉碎敌人的围攻,并争取四川赤化”。同时,还明确规定了中央红军目前的任务:1、由松坎、桐梓、遵义地域迅速转移到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域,渡过赤水,争取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之线各渡河点,以便迅速过江。2、消灭和驱逐阻我前进之黔敌和川敌,尽力迟滞和脱离尾追与侧击之敌。3、在尾追之敌紧追我后,而我渡赤水与渡长江发生极大困难,不能迅速渡江时,则应集积兵力突击尾追之敌,消灭其一部或多部。4、在沿长江为川敌所阻不得渡江时,我野战军应暂留于川南地域战斗,并准备渡过金沙江,从叙川上游渡河。
红军在土城一战,遭到川军强烈阻击,按照“泗渡会议”精神,在不能一时取胜的情况下,必须以运动战寻求战机,这样提前“一渡赤水”,由于国民党各路重兵压境,蒋介石已经布置好新的口袋,北渡长江已经无法实现,而敌人又层层紧逼包围圈,为了甩开敌人包围圈,中央红军又返回赤水河,再回师遵义城。
2月26晚,红一三军团消灭娄山关守敌后,彭德怀和杨尚昆率军团部又一次进驻泗渡,同日,中央军委在泗渡下达了“乗胜追击,直取遵义”和“准备打援”的指示;2月27日,军委电令五七军团主力进驻泗渡以南,作打援预备队阻止泗渡北面追敌,凌晨3时,红一三军团从泗渡出发,向遵义城郊干田坝移动,2月28日上午9时,军委在泗渡发布命令,命令一三军团分两路迎击懒板凳(今南白)、鸭溪之敌;3月3日军委命令五军团固守板桥,以运动战术拒敌于泗渡至5日;3月8日九军团司令部进驻泗渡观音阁(今观坝);3月11日九军团从泗渡板桥陆续向毛石、松林开进。
“四渡赤水”,“娄山关战斗”,“两战遵义”等经典战斗中,红军在泗渡前后活动时间长达2个月之久,泗渡地处黔北经济中心遵义城和川黔咽喉娄山关之间的中心地带,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党中央在这里指挥红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殊死拼搏和顽强战斗,并指挥红军并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红军士气。红军从此一步步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争分夺秒,你死我活的战斗中,我们的红军经常是边开会,边战斗,边转移。“泗渡会议”也不例外,“泗渡会议”是对“遵义会议”军事行动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是“遵义会议”军事指挥思想的真实体现和理论诠释。
泗渡无论是从当年长征中的军事指挥还是战略地位上来讲,其所起的作用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泗渡及“泗渡会议”还需要历史学家和长征文化工作者进一步挖掘整理,以还原于它的真实历史面貌。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随着今天长征精神和红色文化的再度兴起,我们相信,泗渡这颗隐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天空的耀眼星星,必将和“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扎西会议”、“苟坝会议”、“猴场会议”、“娄山关战斗”等等这一颗颗璀璨之星一起共同闪烁在浩浩的历史星空,照耀蜿蜒的长江黄河,照耀巍巍的云贵高原,照耀樱花夹道的仁江河畔,照耀我们黔北大地上的每一条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