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140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4-07

贵州为什么简称 “黔”“贵”

□黄成栋

  黑色是贵州的底色

  宇宙打底的颜色是黑色。正如毛泽东写的《十六字令》第三首:“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和《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青、苍,均为深青色,深绿色,都近墨者黑也。贵州地貌的底色也是黑色的。贵州是大山王国,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北部有大娄山,中南部苗岭横亘,东北境有武陵山,西部高耸乌蒙山。毛泽东只用了“苍山如海”一句,就形象概括了贵州地貌的黑底色。

  黔字与少数民族带黑头巾有关

  黔是形声字,“黑”指黑色头巾,“今”意为“当面的”。“黑”与“今”合起来表示“带黑头巾出门见人“”。因男人大多黑发,女人都带黑色头巾,故黔引申代表了黎民百姓。《说文》“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贵州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早在24万年前就有人类生存。春秋战国时期,一批批从中原大地迁徙来的各族儿女,在云贵高原的乌蒙山麓、苗岭山区,繁衍生息,至西汉,夜郎在“西南夷”崛起。西南夷在历史上泛指云贵高原与四川部分地区的古老民族。千百年来,贵州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使得居住在这里的各族百姓各自筑寨而居,傍水而息,穿着朴素简单,形成不同的信仰和民族风情。

  贵州全省共有48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羌族。这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有自己的语言。各民族的服饰、头饰主色调为黑色、青色,但各有其具体形象,并以服饰特征冠以民族支系名称。如马蹬笼家“妇人以淄布作冠,发髻若马蹬状。”大头笼家“男子戴竹笠,妇人穿青土布衣短裙,敛马鬃扎发盘髻为盖,名曰‘大头’。”青苗“男女青衣,妇人用青布束发为髻,男子戴竹笠穿草衣”;锅圈仡佬“男子织斜纹布为衣,妇人以青布笼发如锅圈状,青衣缺裙。”侗族男子用青布或蓝布缠头。水族男子用青布缠头。仡佬族男女都用蓝帕和黑帕缠头等等。至今贵州六枝苗寨长角发饰最重8斤,需盘1小时。

  贵州简称黔的历史文化渊源

  黔的名称,因“黔中””二字而得。战国末期,楚国有一地名叫“黔中”。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秦夺楚江南地,于今四川、湖北、湖南、贵州边境地区置“黔中郡”,贵州开始有了行政建制,从此,“黔”成为贵州的名称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后),将全国划为36郡。贵州北部、西北部,分属巴郡、蜀郡管辖。贵州南部、东部,分属“黔中郡”和象郡管辖。《史记·秦始皇纪》秦置黔中郡。唐代设“黔州”,管辖相当于今湖北恩施以南、贵州遵义、铜仁以北,湖南沅陵以西地区。故《辞海》称:“黔,贵州省的简称。因省境东北部在战国、秦代属黔中郡,在唐代属黔中道,故名。”

  民国21年(1932)4月,王家烈入主黔政后,将《民国日报》改为《新黔日报》,于是年4月21日创刊,该报遂成为王家烈时代的政府机关报。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新黔日报》于1949年11月28日创刊,1957年改名为《贵州日报》。

  贵州还有别称:黔南。《辞海》载:“贵州本简称‘黔’,又因位于国土南部,故名。”曾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把黔灵山称为“黔南第一山”,就是应用贵州的别称。

  贵州简称“黔”的地标

  黔江。黔江先秦到唐代称牂牁江(先秦时期贵州属牂牁古国),乌江画廊之重庆酉阳龚滩古镇又有称内江水、涪陵水、延水等的,唐时设立黔中道,故唐宋又称黔江。唐《元和郡县志》载:“内江水,一名涪陵水(乌江),在县(今沿河河东田坝)西四十步,因川为名,曰务川县。”可见乌江在唐代就被称为“务川”。“务”是微母字,元代发音构拟为vu,但蒙古语没有v辅音,用相近的qu来代替,转写时记成影字“乌”,这便是乌江名称的来历。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河,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香炉山花鱼洞,流经黔北及渝东南酉阳县和彭水县,在重庆市涪陵区注入长江。干流全长1037公里,流域总面积为115747平方千米(其中贵州境内66807平方千米)。支流众多,呈羽状水系分布,主要支流有六冲河 、猫跳河、清水江、濯河、洪渡河、芙蓉江、郁江、阿蓬江等。由于地势高差大,切割强,自然景观垂直变化明显。以流急、滩多、谷狭而闻名于世。刘韫良描绘了“天险”的雄奇:

  乌江。汇百千溪涧以成流,奔随南干龙身,浪脚掀从天上落;

  列亿万峰峦而为岸,划断西维鳌足,源头喷自海中来。

  乌江水能蕴藏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1042.59万千瓦,乌江渡电站坝是中国喀斯特地区已建成的最大高坝。乌江流域为贵州主要工农业分布区,居住有汉、彝、苗、布依、回等民族。盛产粮、油、烤烟、茶、生漆、油桐、乌柏及天麻、杜仲、党参等药材,煤、硅石、铁、磷、铝、锰、铅、锌、锑等矿产丰富。

  黔灵山。黔灵山原名大罗岭、唐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于边鄙,埋没于荒烟寒雨中”。明洪武 至永乐年间(1375—1414)镇远侯顾成游登并发现圣泉,山中景点始见于史籍,以明石阡知府祁颐 、贵州市政使范理 、贵州主事钟震、贵阳举人越英、文学家杨慎、镇守贵州太监杨金、贵州提学副使万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对此山均有吟咏或记载。明嘉靖戊年(1588),贵阳人刘汝楫在《圣泉记》对贵州的战略地位作了这样的描绘:“余意寰中地形,若人一身,其在西南,昆诏其首,中原其腹,吴越其足也。黔筑居首下腹上,当以吭名,夫吭于人身,盖神明之关也,是故环四海,周八埏,精灵之窍,独于黔筑发之,而有圣泉之异,理固然哉。”意思是,我设想,天下地形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在西南,云南是他的头,中原是它的腹部,吴越是它的脚。贵州在首下腹上,应该叫作咽喉,咽喉是人的精神出入之要道。因此,环绕四海,周旋八方,精神灵气贯通,独在贵州贵阳显现。灵山有圣泉之异,是人们不认识的未知现象,从道理上讲,是自然的。

  灵山贯通万物的灵气,独在贵州贵阳显现,这是上苍的安排,是贵州人的福分。黔灵山精神灵气,窍领天地,体现了“天地气合,万物自生”之道。几百年来,黔灵山有王气,它塑造了疏通天下的豪放气派。黔灵山的灵气,精于天,形于地,故贵阳人改称大罗岭、唐山为“灵山”。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临济正宗第三十三代传人赤松和尚于山中创建弘福寺,因灵山苍松覆盖,箐竹茂盛,于是赤松和尚在“灵山”前加了“黔”字,从此,黔灵山成为贵州的地理标志性符号了。

  贵州神奇灵气的资料,还可在其它文论中找到。清末民初刘韫良家住龙泉巷,经常身临其境,写了 《黔灵的山》 :“空翠锁重重,任几番策杖前行,浑疑路断,看藤枯岩挂,苔润壁粘,云里蛇盘山径险;浓青环曲曲,倏千仞振衣直上,陡觉天开,喜松韵涛翻,花香雨散,烟中鹤守寺门幽。”这简直成了的人间仙境。

  贵州人的黑神

  贵州的简称为黔,黔为黑色,黑神即黔神,贵州人的神。贵州是移民之州。这一过程始于史前时期,延续数千年之久。聚居在这里的各个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从中国的四面八方陆续迁徙而来。至今在各族特有的风情习俗和文化中依然能辨识出那些久远的年代留下的印痕。明清年间,移民们带来了他们的宗教信仰,他们把会馆与庙宇融为一体。这才是称孟获、南霁云为黑神的真正原因。

  孟获。黑神庙是贵州一带供奉黑神孟获的庙宇。相传黑神是贵州一带民众祭祀蛮王孟获而树立的神。

  孟获是古时南中人,相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西省。孟获是彝族,在夷、汉人中威望甚高。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亲率大军南渡泸水(金沙江),定计将其生俘。孟获屡战屡败,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凡7纵7擒,乃心服。当年秋,南中四郡(越嶲、益州、永昌、牂柯)悉平。诸葛亮把夷人渠帅移置成都为官,孟获为御史中丞。由于孟获的归降,社会免于战火,生态得到休养生息,民间当神供奉,所供五显埴神,其画轴左侧第三层排列中有一孟获像,俗称“扫坛蛮王”。

  南霁云。南霁云(712- 757),南八,魏州顿丘(河南省清丰县)人。至德二年(公元757),在平唐安史之乱时,与许远守睢阳,因粮尽援绝,睢阳陷落,张巡、南霁云被虏。叛军尹子奇劝南投降,南禀禀正气,大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可向不义者屈服,宁掉头颅垂青史,不留骂名在人间。”张巡、南霁云、雷万春等36人昂首挺胸英勇就义。后人曾有诗云:“洒血睢阳谁笑痴?故乡粗豆靡穷期;李唐社稷今何在?不及将军尚有祠!”贵州人误认南霁云是同乡,故祭祀。贵阳忠烈宫始建于元代,先名南霁云祠,明景帝辛未年(1451),贵州按察使王宪请于朝,列入秩祀,并赐额曰“忠烈”,故改称忠烈宫。黑神庙,民间有两种传说,一为南霁云生来面黑,二为南霁云为炮轰而死,全身被炮火烧黑,故称其为黑神。黔为黑色,黑神即黔神,也祀孟获。

  内城忠烈宫大殿有刘韫良题写的一副楹联:

  卅六人节殉孤城,公虽死乎,精灵耿而不死;

  十三郡恩贻哲嗣,民胥生矣,馨香报其所生。

  (大殿祀南将军霁云。因其子承嗣为清江太守,恩及于民,故黔中祀为福主焉。唐之清江即黔之下游。)

  内城忠烈宫在现今中华南路,刘韫良题写的这副楹联,赞扬其“精灵耿而不死”的精神,百姓应该“馨香报其所生”。

  城外忠烈宫大殿亦有楹联:

  淮距黔将万里耳,子为廉吏,父为忠臣,追溯两地风徽,立德立功真不朽;

  唐至清又千年矣,古有奇男,今有烈士,翘想一堂节义,殉君殉国本同揆。

  (中祀南将军,左祀将军之子承嗣,右祀赵刚节暨老提督顺。)

  城外忠烈宫在现今合群路。刘韫良题也写了这副楹联,以彰显其“立德立功真不朽”功绩,他应该享有宰相或相当于宰相的荣誉。

  贵阳市黑神庙保存较好的有:花溪区青岩古镇景区内、息烽县小寨坝。

  黔,黑色,代表贵州的安宁和美好的归宿,珍贵;也象征人民的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高贵。贵州后发赶超,难能可贵!

  贵州是尊贵之州的简称

  宋代以前设矩州,因当地语音“贵”“矩”难分,故也写作“贵州”,元初正式命名为贵州。明设贵州布政使司。清设贵州。有的学者推断,贵州以“贵”为简称,与贵山有关。

  笔者认为南大干龙入黔,贵山主龙脉环抱省城,黔灵山脉,郁郁葱葱,灵气笼罩,筑城似朵向日葵,围着太阳旋舞,呈现吉祥之兆,非常尊贵。故贵州是尊贵之州的简称。清末民初刘韫良这样高度赞扬《贵山》:“巍巍北极高凌,置诸五岳之间,势难相抗;赫赫南邦永镇,超乎九州而外,名有独尊。”

  贵州的“州”字,从“川”,从“丶”,合起来表示“住到河边”。贵阳天生就有“富水”。“富水,在治城(贵阳)南一里,源出八里屯龙井,东北流入南明河。”那《富水》:“玉泠泠圣泽潜敷,取勿取廉罔能伤,在涧刚宜廉士隐;珠滚滚灵源远导,利所利善无弗赍,临渊恰有善人居。”

  古代“州”,引申为一级行政区划。州要求城市建筑在河流边上,且有城墙防御洪水的功能。贵州省城有富水,它“在涧刚宜廉士隐;临渊恰有善人居”。可见当时贵州称“州”,有很多城镇已经具备这样的基本条件。

  总之,贵州是尊贵之州,富贵之州。生态环境价值高,宝贵;物产丰富,名贵;西南战略地位好,可贵;交通要道,显贵;大数据云上飞,新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