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旅一体”造富山区百姓
□卢志佳 周小力
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这是人们初见苗岭雾海生态茶园的第一感受。眼前的茶园不似一望无际的茶海,远处有苗族人家坐落在山脚,山下有一片清明的湖泊,茶海周围散布着不同种类的花和树;此外,还有几座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房屋分散在茶园各处。
这只是贵州无数茶山、茶园的一个剪影。作为中国绿茶主产区,贵州的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目前,全省有茶农137万户、茶叶专业合作社1424个,50个贫困县中有26个茶叶主产县,934个贫困乡镇中有435个产茶乡镇。以铜仁、遵义为主的武陵山区已成为中国绿茶新的“金三角”,茶产业在山区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计到“十三五”期末,贵州将建成茶园面积700万亩以上(其中投产茶园600万亩),形成茶叶加工企业5000家以上,实现茶叶年产量40万吨、茶产业综合产值逾1000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达2000元。
立高标准 种有机茶
位于瓮安县建中镇果水村的苗岭雾海茶山终年朝夕云雾缭绕,环形山峰下有一座占地约1平方公里的人工湖泊,整个茶山形成了山顶风景生态林、山腰茶叶经济林及山脚湖泊、休闲农庄度假村“三位一体”的布局。在茶山区域内,山、水、林、瀑、洞和路、桥、亭、台、园浑然天成。
自2011年底组建以来,苗岭雾海生态茶园立足于高端、有机,严格执行欧盟有机茶的相关标准。“我们种的茶不撒一滴农药、不施一点化肥,真正做到了种高品质、无污染的有机茶。”茶园负责人赵连富表示。
他指着一块种有树苗的空地介绍说:“我们的茶是种在新开发的土地上,以前老百姓种过果蔬的土地不种茶叶、都种树木,因为只有新土地才能保证茶叶真正有机;同时,在茶海周围种树木可以保护整个茶园的生态。”
近几年,苗岭雾海茶园不断加大产学研力度,与贵州大学、贵州省茶科所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农科教有机结合;同时,被列为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药学与植物保护学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在有机茶种植、加工及茶园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方面得到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此外,茶园负责人还多次远赴欧洲市场考察,积极探索应用欧盟的有机茶种植、加工、生产标准。
“茶园在发展茶文化上,按照‘以茶会友、以茶论道,探讨茶文化渊源及发展’的理念,汇聚了各方的茶文化专家;同时,茶园不定期举办花海广场舞会,通过开展苗家芦笙表演、苗族服饰走秀、功夫茶制作擂台赛、民间艺人杂技表演、篝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赵连富站在茶园观景台上,眼神坚定地望向茶园的远处。
按其规划,茶园将努力把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打造一座集观光、休闲、户外、生态、民俗为一体的茶旅旅游目的地。
做强茶业 造富百姓
“我现在住的房子可洋气了,就像是欧洲别墅,里里外外都免费重新装修了……”曾在外打工20年的果水村村民赵连昌于2011年回乡,当时苗岭雾海茶园还在筹建,他就开始在茶园里务工。
“以前在外面打工,一个月有2000多块钱工资;但是离家太远,不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现在,在茶园的工资一个月有4000块钱左右,还离家近,房子都给重新装修了。”赵连昌说,当地茶产业发展的同时,老百姓也随着一点点富起来。
据了解,果水村近80%的村民都选择在此就业,茶园规划建成茶旅生态旅游目的地后,来观光、游玩、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赵连富指着一处欧洲风格的房屋说:“游客多的时候,村民们可以来卖小吃、特产,不用付一分钱的摊位费、租金费,这样也能给他们带来另外的增收。”
茶园因种的是高标准有机茶,无论哪一个环节均需保证有机,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除了采摘茶叶还需除草、挖沟,倒上从村里弄来的油粑,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同时,茶园还需种植、养护果树。这样一来,对在此务工的老百姓而言,离家近、长期稳定,一年四季都有活干、一年到头都有收入。
2012年,贵州苗岭雾海生态有机茶园有限公司出资1000万元,参与合作社社员组建了瓮安县苗郎茶叶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发动、带动老百姓发展茶产业,并有效管理好茶农自建的茶园。企业以自有2100亩茶园为核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1686户茶农自建茶园4000余亩,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2300个以上。
2016年,苗岭雾海有机茶园创下产值近23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163.68万元;直接带动农户1260多户,增加农民收入近1500万元。
赵连富从一名教师转变成一位种茶人,从三尺讲台走到广阔的农村大地,正在这片生态良好的土地上,用一方茶园助推一方百姓实现脱贫致富。“下一步,茶园将继续坚持以‘助民增收、带民致富’为己任,以茶产业为平台、以有机茶为载体、以绿水青山为依托、以茶旅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借鉴省内外有关茶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通过发展茶产业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让家乡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他信心满满地说。
贵州春茶开采。(本刊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