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稀罕的春节习俗
□华 仁
春节,各地民俗大爆发。在我的记忆里,每逢春节都能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习俗,比如做年糕、祭祖敬神、舞龙舞狮等。然而这些,基本都是伴随着故乡,距离我们越来越远。
离开故乡的时间越久,这种体验就变得越发珍贵。传统习俗更是逐渐成为一种神秘、陌生的古老文化存在。
传统春节,整个正月都充斥着各种活动,大江南北,各有不同。然而“别人家的春节”什么样,我们却极少关注,或者知之甚少。
如果你不仅仅满足于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那不妨看看这篇文章,犒慰好奇心的同时,感知一下别人的生活。
浙江松阳:长龙祭
祭祀是春节必不可少的习俗,常见的祭祀一般都是在祠堂或者家里举行,但松阳小竹溪的排祭却非常独特和壮观。
小竹溪排祭从农历正月十四至正月底间,择一黄道吉日举行。祭祀当日,全村以户为单位,搬出八仙桌,一户一桌或两户拼一桌,在村道上排成长龙,摆上鸡鸭鱼肉、糕点水果等祭品,点上香烛,供祭徐侯。由于家家户户都参与,用于摆祭的桌子往往有100多张,前后相连,酷似长龙,很是气派,故人们也称其为“长龙祭”。
供品中有五样是必须每户都有的,那就是鸡、肉、墨鱼、面条、豆腐。水果、糕饼就靠主妇们巧妙构思和精心制作了。这些有趣的祭品,让整个祭祀活动变的饶有趣味。
整个排祭从早上9点开始,村民们扛着139年前的各色龙凤大旗,敲锣打鼓来到离村庄一公里的“墨口殿”。经道士一番咒语祷告之后,村民将村庄的守护神徐侯“请回”村庄,摆上祭品等候“大王”到来。
夜幕降临,村民提着各式灯笼,自觉形成一条长长的“火龙”,随着鞭炮、锣鼓、旌旗缓缓而行,将“大王”送至庙殿。然后,村民熄灭灯笼烛火,各自返回。
金华浦江:板凳龙
浙江金华的板凳龙,一条板凳上扎二灯笼,板凳二头有个孔,用于衔接。
当地的习俗是在天没有黑之前就到村委礼堂或是村里龙头供奉的伺堂接龙,在鞭炮烟花放了三巡后,起龙,走街游巷地开始为新的一年祈福。当龙休息的时候,无论何人,切切不可以从龙身上跨过去,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凡是遇上这样的事的人,得买很多烟花彻夜燃放以示道歉。
龙灯所到的大村都要盘龙。人们会选择能容纳整条龙盘旋的场地(如晒谷场)或是田块,田里有庄稼的更好。说是“龙踩脚,一年三年麦”,意为被龙踩过的田块当年会获得大丰收。
到了夜晚,花灯内点燃烛光,人们在田野、在山间、在小巷上行走,犹如长龙。锣声、号角、铳声震天,喝彩声此起彼伏,你可以感受到当地人们敬天顺人的生活习俗及信仰。
江西婺源:不只油菜花
婺源傩面具以木头雕做,旧时乡民把傩面具奉为“神灵”,开橱和封存傩面具还有一套尊祀的仪式。
婺源舞鬼受外界影响极少,在表演艺术上仍保留着古朴、粗犷、简练、夸张、形象、传神的独特风格。音乐伴奏均以舞止曲终的原则,由打击乐、曲牌和唱腔三个部分组成,有专用的锣鼓谱和曲牌。
文革后,婺源其他乡村的傩舞基本失落,长径村的傩舞老艺人担负起了傩舞传人的责任。现在傩班有19人,大多是50岁到60岁的人。村子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赚钱,基本不愿意去学,嫌靠傩舞温饱得不到保障。
如今,长径村仍然保留着农历正月初二日请傩神、跳傩舞的传统,寄托了村民盼望其新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的美好愿望。
江西还有另一项十分有特色的民俗活动——添丁炮。在赣南客家的老辈人习俗规矩里,过去一年里,谁家生了男孩,在来年的正月初二到元宵散灯的时段,家族中的长辈约定好日子,到村里的家族祠堂中请喝“添丁酒”、放“添丁炮”,为添丁接喜迎兴旺,也为过年增添了喜庆气氛。
福建龙岩:田野狂欢节
闹春田是福建龙岩长汀县童坊镇举河举林村特有的,相传有上百年的习俗。
每年的正月十二日左右,村民都会把关公的塑像抬到泥田里,奔跑打转,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同时也借此增进村民间的感情,展示村民的强健体魄,并以此提醒人们:要下田开始新一年的创业了。
村里身强体壮的男村民相邀下田,在上年收成最好的水田里奔跑,打转,有人摔倒,便快速换上另外四人重新奔跑,打转。
随着活动的火热进行,抬谷神的人数愈来愈多直至几十人,场面激烈而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