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210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7-02-09

访青海原子城

□李光平

  几年前,我到青海省参加人民政协报宣传发行工作会议,按照会议安排参观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生产基地的青海原子城,到现在虽然时隔数年,但诸多印象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原子城现在的名称是青海省宴海县海西镇,是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青海地广人稀,此镇虽为州府所在地,但城市规模却只相当于南方省区一个较大的乡镇政府所在地。此镇规模虽然不大,他却在中国,乃至世界均有盛名,在我国现代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核工业建设起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朝鲜战争结束后不久,当时的中共最高决策者毛泽东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说,原子弹、氢弹那东西说可怕也不可怕,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最终是人不是物,但如果没有那东西,你说话就腰杆不硬,我们也搞一点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毛泽东的话得到中央高层的一致赞同,“两弹”计划正式列上了中央议事日程 ,一个名为221厂的核工业基地选址工作正式启动。几经周折和筛选,青海省宴海县的金银滩草原被选中,1958年7月,中央正式批准了这个选址方案,211厂建厂工作正式开始。

  金银滩草原在青海是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据介绍,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余米,是青海湖边上的一块圣地。我们去时正是秋高气爽的九月天气,草地已经枯黄,但随处仍可见到满地野花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人情景,尤其是扎上五色彩旗的敖包,不时看到牧羊姑娘在彩旗下引吭高歌。见到如此安乐祥和之景,谁也不会把他和那大国利器的死亡之剑结合起来,但事实很快突破了我们的想象空间,从西宁出发一个多小时后,远处便有一片形状特别的房屋映入我们的眼帘,有个导弹形状的东西矗立其间。在离那排奇怪房子不远的草地上,隆起了七八个山包一样的掩体和几个巨型碉堡,导游告诉我们,原子城已经到了,这就是原子弹生产厂的爆轰分厂,那巨型碉堡和掩体就是当年的观察室和控制室。随后,年轻的导游向我们讲述了他所了解的原子城的故事。

  1958年11月,代号为221厂的原子弹、氢弹基地建设正式启动,当时,金银滩这片美丽草原上的牧民有2000余户,一万余人,散布在11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央严令,这片土地上不许留一户当地牧民,必须在一个月之内全部迁走。面对这种情况,省、地、县、乡各级委政府和人民群众便紧急行动起来,想得通的主动迁,想不通的逼着迁,一个月下来,终于把2000多户牧民如期迁到本专区的祁连,刚察等县。随后,221厂顺利落脚到这里。

  据介绍,221厂当时占地面积570平方公里,占去了整个金银滩草原的一半以上,在工厂工作的有许多世界上同行业內堪称泰斗级的科学家,其中包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赵九章、郭永怀、朱光亚、周光召、王大衍等,他们中后来有30余位成了中科院院士。当年,这批科学家到221厂工作时,从接到调动通知那天起就进入绝密状态,仿佛一下子从人间消失。他们对家人只能说要出远差,具体到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今后怎么联系等一概不能说。他们给家人写信不能留地址,不能谈工作,一般只能有几个字,道是“我一切均好,望勿挂念”这样的内容,一写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这样的信还要经过审查后由专人送达。

  221厂建厂不久就碰上我国1960年那场空前绝后的粮食关时期,那些泰斗级科学家的生活也碰到极大困难。按当时粮食供应标准,干部每月27斤,工人每月36斤,在当时那种油肉蔬菜都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不少泰斗级科学家都要为吃不饱饭而发愁。周总理知道这个情况后,专门指示要提高供应标准,饿饭问题才得以解决。吃饭问题解决了,但吃菜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原子城所在地平均海拔三千米,根本生产不了蔬菜,科学家们只好靠内地运去的有限干菜就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种极端艰难的条件下,靠着221厂的创业者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1964年10月16日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5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两弹”爆炸成功正应了毛泽东当年那个“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功夫完全可能”的预言。更为感人的是,两弹爆炸成功的第二天,221厂给所有有功人员颁奖,但除了一张纸质奖状外,最高奖金只有25元。当天还举行了全厂庆功宴会,但宴会上吃的仅是一顿胡萝卜炖羊肉。

  在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导弹等大国神器做出一系列重大贡献后,1987年,中央决定221厂正式退役,青海省金银滩草原又一次褪去了她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她原来的容颜。1995年,中央正式批准原221厂所在地更名为西海镇,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正式迁居此镇。2001年西海镇命名为“青海原子城”,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后,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来到原子城接受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我有幸成为上千万个考察者的其中之一。

  在原子城,我们重点参观了镇东的纪念公园和展览馆。纪念公园上有一个纪念碑和巨型雕塑。纪念雕塑的创意十分奇妙,是一个螺旋体的“聚字”,此雕塑出自清华大学雕塑大师王培波教授之手。那“聚”字既有“核”物理中的“核聚变”的写实,更有中华民族凝心聚力,奋发图强的含义。展览馆有两个镇馆之宝,分别是原子弹模型和东风二号导弹的模型。那原子弹模型外观很像一个胖男孩或者一只大蜜蜂,难怪当年美国轰炸日本广岛时将其原子弹 代号称之为“胖男孩”。东风二号导弹则为一个可带核弹头的巨型炮弹,据说射程可达一万多公里。展馆共有7个展厅,分别展出基地创建背景、创建过程、两弹成功、辉煌成就、光荣退闲、化剑为犁、西海新貌等,有各类图片上千幅。

  参观完原子城后,按当天的日程安排,我们又来到金银滩草原上另外一个美丽之地参观。只不过,前面参观的是代表大国神器的利剑之城,而现在参观的却是代表安乐祥和的歌王之馆。这个歌王之馆在离原子城不远的一个小山包上,其展览主题为中国西部歌王王宾洛纪念馆。据介绍,当年王宾洛就是在这里写下他那传世绝作《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写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好姑娘。人们经过她的帐篷,都要回头不停的探望……”。王宾洛在金银滩草原创作此歌时还有个悲壮的故事,说的是,1939年,时年26岁的音乐家王宾洛随同著名导演郑君里到金银滩草原拍电影,在这里结识了藏族土司头人曲比千户的女儿卓玛,卓玛被导演选为电影中的女主角,王宾洛被安排为随卓玛放羊的仆人。拍戏过程中,王宾洛深深地爱上了卓玛这个美丽无比的藏族土司的女儿,但按照藏族土司家的规矩,土司之女是不能嫁给低等级的贫民汉人为妻的。因此,电影拍完后,二人只能含泪分手。后来,卓玛嫁给了当时的国民党宴海县县长为妻,生下两个儿子后离了婚,过着艰难日子。王宾洛命运也很坎坷,他后来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新疆军区歌舞团的编导,但却在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后又被判刑十五年,直到1980年才平反恢复名誉。而到那时,王宾洛已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他曾到青海寻找过初恋情人卓玛,但那时的金银滩草原已成为核工业基地,外人根本无法接近。直到1993年他去世前夕才得知,金银滩成为221厂所在地后,卓玛一家人被迁往数百里外的刚察县,而卓玛本人早在1954年就去世了。得知此消息后,王宾洛只能含着眼泪一遍又一遍地唱他那《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来悼念初恋情人,不久他就含悲去世了。王宾洛那支歌从1939年问世到现在有80余年,但总是越唱越红 ,2007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一号专门选了这支歌搭载在卫星上,于是,此歌便由中国唱到外国,又从地上唱到天上。

  参观完王宾骆纪念馆后,我想起了这么一个问题来,美妙绝伦的音乐和威力无比的原子弹,这二者一个是杀人利器,另一个是和平的象征,他们之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为何会在青海省同一个美丽的金银滩草原聚会?莫非这是上苍的有意安排?

  后来,我终于想通了,这看来不是历史的简单巧合,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其实也是有联系的。人们想向往和平岁月,但和平是要靠各方力量的相对平衡才能实现的。当年王宾洛在金银滩草原写下那支传世名歌时,我们国家正因为武器不如别人而遭到日本侵略者的践踏。解放后我们又碰上帝国主义的封锁,拥有原子弹的帝国主义者动不动就说他要用原子弹炸我们,于是我国才开始自己的核武器制造工作,青海的金银滩草原上才因此来了个代号为221厂的神秘之客。在这里,我们的原子弹、氢弹相继制造出来了,于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的开国领袖们的腰杆更硬了,当敌对势力进行核讹诈时,他们便会不屑一顾地说:请你闭嘴,那东西我也有。这样一来,我们的国家也就能长治久安,我们的人民也就能永远开心地唱着王宾洛那支《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名歌而走向更加幸福的岁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