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2084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2-20

贵州黔东南革家人节日文化拾零

□廖尚刚

  革家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原始社会时期一个以稻作为主的部族,是从河南迁居在贵州省黔东南一带最早的民族之一。早在800年以前,革家人有29个姓氏,人口达200多万人。由于历代王朝的频繁战乱和饥荒以及疟疾等原因,使革家人口在动荡和磨难中不断锐减,有些已融合为汉族、苗族或其他民族。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尚有革家人口5万多人,黔东南的革家人就达90以上%。

  革家人有自己的语言和原生的传统文化,在他们众多的传统习俗中,节日文化是他们一年四季里不可或缺,而且最喜闻乐见的节庆内容。本文以革家人的节日为线索,通过不断搜集和整理,特将这个待识别民族共同体的涉及社会、经济、哲学、宗教、民俗、人文等的节日节庆活动作些肤浅的拾零介绍。

  一、“哈冲”节

  革家人历来信仰祖宗,崇拜祖鼓,千百年来素有祭祖民族之称。祭祖,革语称“哈冲”,意思是祭祀祖先,以求得兴旺发达。大祭不定期举行,大约二、三十年才举行一次。这也是革家人最大的节日。

  “哈冲”节史源久远。据革家《迁徙词》传,革家是贵州的老居民,定居已有一、两千年的历史,定居的地方多达数十个县、市。据了解,在黔东南黄平县的革家村落已举办过多次“哈冲节”,有的村寨已举行过30余届。“哈冲”要经过阴系组织用“蛋卜”方式决定。筹备期为3年,第一年叫“起祖鼓”,次年叫“封祖鼓”,第三年才举行“哈冲”。古老的“哈冲”节,节期是13天13夜,后改为7天7夜。在3年的准备中,阴、阳两系要换届推选新的组织领导成员,芦笙师、大学匠、二学匠要培训接班人,教他们芦笙词曲及步舞,全宗族家家户户要缝制新衣服,储备粮食,还要熬糖烤酒等。在“哈冲”节期间,家家开门迎客,户户设席待宾,来客不论生熟亲疏,都得热情款待。

  “哈冲”节祭祖,分屋内和屋外祭。屋内祭主要是叙族史,包括《迁徙史》和族谱。《迁徙史》用唱、和的形式表述,即一人唱众人和。叙族史,是进行民族历史的再教育,让后人牢记祖辈。族谱则是口头叙述,叙族谱者由下至上,由低辈至高辈,把所有死去的男丁名字全部呼到。叙族谱时,要摆上5碗酒、5碗肉、5碗糯米饭、5套衣服,请祖宗喝酒、食肉、吃饭、穿新衣。实际上,叙族谱也是衣食祭。屋内祭的另外一个内容是吹笙击鼓,通过吹笙击鼓,叙述古代先民们的原始生活史,用芦笙语言同祖宗灵魂沟通,要进行7天7夜,芦笙不停,鼓声不断;屋外祭,是把祖鼓抬到祭祖坪举行吹笙跳舞活动。祖鼓安放在“哈冲”坪中央,悬挂在一对樱桃木鼓架上,设坛举祭。届时,阴系族长、祭祖师、芦笙师、大学匠、二学匠以及五房的自然领袖数百人,齐集在祖鼓前举行公祭。他们头戴蜡染、刺绣帽,围上银制双弓箭,插上精制的鸡毛凤尾,身穿红绸长袍,肃然地吹笙击鼓。舞步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循环往复,连续3天。在屋外祭中,还要举行射“冲姑娘”、“扫寨”等活动。“冲姑娘”是画的个裸女像。由5个特定人各执一张弓弩,用箭射向裸女画像。若射中嘴巴,意为能说会道。射中乳房,表示有吃有穿。射中阴部,则代表人丁兴旺。扫寨活动,是由芦笙大学匠、二学匠带领学生学匠们逐家逐户讨肉活动。大学匠披着百褶裙,他们手中都拿着一根竹签和一支公允,每到一户,大学匠披裙吹笙起舞,在后的小学匠则拿着竹签去穿主人备好的肉片。“扫寨” 队伍走在路口若碰上妇女时(本族姑娘除外),还要讲些有关生殖繁衍的粗话,并拿肉片去擦妇女的衣裤。这些活动,表面看来有些粗俗,实际上是复原古代先民的生殖文化生活。

  此外,在7天7夜的“哈冲”活动中,人们还要举行砍蔸祭、楼祭等活动,形式非常古老,都是追忆远古时期革家先民原始生产、生活。

  二、正月初一迎新日

  革家人在除夕与正月初更之时,守年夜的人要作“开天门”、“接肥牛壮马”、“听鸟鸣、辨年景”等一系列迎新日活动。除夕结束,新年的交更开始后,家家户户守年夜的人们都要敞开大门,父子要手持香烛到离家数十丈远的地方,将年前事先准备好的形如牛马的树蔸,并点上香纸烛供于树蔸前,口中念着“肥牛壮马随我回家”之类的话语,然后用绳索套住树蔸,爷两一个前面牵走,一个随后举鞭赶鞑,一边吆喝一边把“牛”拽拉到自家牛厩里,以意示着新年家里的牛肥马壮,农活不愁。到了清晨,家家户户都要竖耳静听室外的雀鸟鸣叫声,若先听到猫头鹰的鸣叫,表示来年大吉。反之,若听见老鸦的叫声,就意为灾难之年。

  三、初一拜祖宗

  革家在正月初一这天,阴、阳两系成员要到祖鼓存放的人家向祖宗拜年。凡阴、阳两系中执掌祭祀和主管社会事务、意识形态的族长、房长等人都各备酒一瓶、肉一碗和香纸烛等,集中到鼓东家,共同烧香膜拜,吹笙击鼓奠祭,并谱诵《迁徙史》等,与祖宗(祖鼓)同辞旧岁,喜过新年。直到天黑入夜,大家才摆宴吃喝,深夜方休。

  四、踩亲节

  革家人的“踩亲节”,又叫节芦笙,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的芦笙坪举行。“踩亲节间”,参与者一般都在5000人以上。按革家人传统习俗,新春来临,阳光普照大地,万物春生,举行这样的芦笙节,是祈望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五谷丰收。“踩亲节”开节之日,由“盎更”(掌管芦笙的总学匠)领头,带领众多芦笙手到芦笙坪(场)上,先在芦笙坪中间插上一棵高6尺左右的樱桃树,“盎更”沿着顺时针方向自东向西吹笙起舞后,才宣布芦笙节正式开始。据考证,这棵树象征商朝时期的一个“奏”字,说明革家人在商代就有吹笙起舞的习俗。所以,革家在春节举行芦笙节,也是纪念先祖的节日。

  “踩亲舞”开场后,在芦笙坪上吹笙跳舞的后生,几十人围成一个或数个大圆圈,各自为阵地吹笙演舞。每对吹笙的青年男子身后都有2~6人不等的异姓姑娘跟着踩芦笙。通过芦笙舞传递感情,沟通婚姻渠道。在吹笙踩舞中,若前面的吹笙人中意身后跟着步舞的某位姑娘,就有意地轻踩一下她的脚尖。通过这种示爱的探试,如果这位姑娘不肯接受后生的爱意,就佯装不知,不予理睬。若她喜欢上了这位吹笙者,就用手轻轻在他的背上拍一下。在男女之间的踩脚捶背这种无声的爱意刺激下,他们就双双离开芦笙场,带着初恋的羞涩感,来到寨头村边互吐衷肠。虽然这些少男少女们从小都被父母给定下了“娃娃亲”,但在芦笙节的“踩亲” 活动中,男女谈情说爱是不受任何礼拘和管束的。

  五、情人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二、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三月“马日”、九月初九,这些日子是革家少男少女的情人节。这天,姑娘要提一篮盛有12个糍粑或糯米饭,加上白酒和肉食以及碗筷等,来到恋坡上与情人约会。姑娘拿出食物招待情郎后,又将没有动用过的糍粑或糯米饭赠送给男友。接过女友的食物礼品后,情郎就预约姑娘于某日再相会。约会时,情郎要回赠姑娘2尺5寸的白布以示爱的谢礼。若逢农历三月“马”日的“爬坡会”情郎还要回赠恋人12封糖点,这在革家的情人节里可算是最珍贵的馈礼。

  情人节是革家人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婚恋习俗。因为早在一千多年前,革家的婚姻制度是女婚男嫁,女人在家庭中占主导地位,男人除了上山狩猎和从事繁重的劳动外,一切权力都是由妇女执掌,男人对此而抱怨不公,于是便起来变革母系世俗。他们想方设法外出狩猎,昼夜不归。时间久了,家里的许多活路缺少男人耕种而荒芜。妇女们为了讨好男人回家劳动,就用饭篮盛上糍粑或糯米饭,并包上肉片等食物上山去请男人回来。母系社会崩溃后,革家的婚恋习俗才从母系时代中的女婚男嫁逐渐转化成父系时代以来男婚女嫁。为了牢记过去的婚姻历史,革家姑娘们在谈情说爱中就把包糍粑、盛糯米饭和肉片送给情郎作为情人节的礼品,一直保持至今。

  六、正月十四和十五的女儿节

  革家在过小年“十四”这天,家家户户要置办丰盛的“年饭”祭祀祖宗。父母兄弟要请姑妈来一起过年小;正月十五,革家姑娘们要背起筛、篓下田捕捞小鱼小虾。鱼虾捞得越多显得越吉利,寓意是她们在新的一年里养蚕养得好,挑花绣朵更加精美,自己越发漂亮美丽。

  七、祭果树

  在果树开花季节里, 革家人要开展祭果树活动。这项活动他们称为“偿只”。如哪棵果树座果率低、不挂果的,祭树人就用一小束稻草装上火种,将盛火种的草束绑于果树的主干上,烧香焚纸于果树脚,再将少许酒肉倒置于碗中,席地作供。同时作祭人自问自答地说:“此树结不结果?”“结!”“此树果实有多大?”“比鸡蛋大!” 边说边用随身携带的柴刀轻轻在果树的主干上轻砍三刀,又用酒肉滴敷于果树身上,期望新的一年果实挂弯枝头,以飨儿孙。

  八、封雀嘴

  二月初二,既是修桥补路行善积德的日子,同时又是革家人的“封雀嘴”节。革家人在这天除了在修桥补路上与其他民族有相近的“求子”习俗外,他们家家户户要烙年糕捏在树枝上,意是封雀鸟的嘴,使雀鸟不吃自家的庄稼谷物,祈望来年五谷丰收,丰衣足食。

  九、“六月六”

  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革家人要到土地庙支敬奉土地神,祈求“土地”明断是非,保佑平安,袒护全家族吉祥。在人们的生活意识中,土地爷是最公平的“执法者”。生活富足的人家要想借贷钱粮给穷人度日,为了使借、贷双方都信守诺言,在过去没有文字立据的情况下,双方就到土地庙承诺发誓,并在庙前供上牲品,烧香焚纸,摆酒敬供,一直传承到现在。

  十、七月吃新节和姑妈节

  吃新节。革家人称“弄仰新”。七月初五这天,人们从稻田中弄来5线新稻穗和几条鲤鱼,分别将稻穗和鲤鱼煮熟,各盛入饭碗内,在全家吃饭前,老人一边在火坑边烧香供奉,一边念诵祭语,如“新穗粒多,新穗更比旧穗壮,一挑当两挑……” 等,以祈祷秋收粮满地、谷满仓。祭毕,全家人分食新穗粮和鱼肉。

  姑妈节。农历七月十三日这天,家家户户还要把姑妈接回来,与父母、哥兄弟妹团圆在一起,尝新米、品鲜鱼,共享天伦之乐。吃新节晚上,要举行跳“腰篓神”活动,革家称“阿仰珠”。即用一只小腰篓装入银手镯一只,加盖一块蜡染帕,请巫师拿着纸钱念一碗咒水,并烧纸化水,手持一柱点燃的香,切切念咒,嘱“腰篓神”引路。在举办跳“腰篓神”的院坝上,由2~6个姑妈或姑娘,坐在板凳上,用围腰蒙住脸部,由在场主持“腰篓神”活动的姑娘喝上一口咒水,喷洒在跳“腰篓神”姑娘的背上,再用腰篓敲击背部三下。这时,由两位妇女在面前对唱《引路歌》,引导跳“腰篓神”的姑娘走路。当她们要求回来时,两个妇女唱引回路歌,回到大门时,以纸钱水喷洒在她们面部,并用腰篓拍击一下背上……

  十一、八月十五

  这个节日是革家人送瓜(南瓜)添子。当晚,相约几个人到寨边,不论是哪家种的南瓜,只要将南瓜偷来,就送到急盼生育儿子的人家。对于送瓜人的突然到来,对方感到惊奇,又喜出望外,因为送瓜有“送子”之意,主人求之难得。把瓜抱到床上“睡”后,主人还以酒肉热情招待,共庆送子之喜。待来年添儿养子,更要大办酒席,隆重庆贺。

  十二、九月九日的敬老习俗

  革家各家各户要打糍粑,祭祖庆丰收。同时,还要带糍粑去外公外婆家,他们在交流秋后的感受时,还将各自带来的糍粑分散给外公外婆一起品尝,并给外家做一些农活或家务,以尽孝老之责。

  十三、“冬至”祭祖节

  每年冬至这天,革家村落所有的户头都要集中到鼓东家举行聚会,给祖鼓焚烧香纸、红烛,严重悼念和缅怀先辈和已逝之人。阴、阳两系领导成员穆立于祖鼓前,摆上代表五个支系、支房的各五碗酒肉、饭食,供列祖列宗“食用”。同时,吹笙击鼓和吟唱《迁徙词》,加强对人们的族史教育。在一天一夜的祭祖活动中,老年芦笙师和祭师还利用这种机会传教家族的芦笙音乐和祭祀词曲。

  十四、过年

  即过大年三十。年三十夜要以酒肉和饭菜在火炕边祭祀祖宗,通宵烧“柴圪蔸”,守护老祖宗。烧“柴圪蔸”来源于革家先民“开荒辟草,革蔸最早”的历史,是纪念祖先穴居野外、刀耕火种的辛酸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