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2080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12-13

抗战号角 激励人心

□笪斯勇


  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涌现出了以聂耳、冼星海、郑律成、贺绿汀、张寒晖、田汉、光未然为首的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的爱国热血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肩负着历史的重任,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大义放在首位,用爱国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情怀和满腔的热血,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同仇敌忾,像战场上的勇士一样,拿起音乐和文学的武器,用心灵和抗日激情,创作了大量的抗日歌词,谱写了大量的抗日歌曲,开辟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抗日战场。这些歌曲唤醒了中华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呼号。

  抗日军政大学歌咏队与“延安合唱团”是延安地区歌咏活动的一支生力军,经常组织开展各种规模的抗日歌咏活动。在这支生力军的带动和影响下,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战歌曲歌咏活动在全国上下蓬勃开展,迅速掀起了抗战歌曲的歌咏热潮。这些歌声像一首首嘹亮的进军号角,召唤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奋起抵抗,向日本侵略者作坚决的斗争。这些歌曲的每一个音符都是一支支无形的利箭,刺向日寇的心脏。是任何力量都不可阻挡的强大精神武器,极大的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和积极性,鼓舞了前方将士的士气。同时也更加深刻的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取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功不可没。写下了抗日战争史的光辉的一页,载入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史册。

  在众多闪烁着时代光芒的优秀歌曲作品中,不乏有一批时代特征强烈个性鲜明且具有较强的召唤力的经典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有人民音乐家聂耳和著名剧作家田汉合作于1935年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是当年为电影《风云儿女》所创作的主题歌,在抗日烽火的洗礼中,成为我国最著名的抗战歌曲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这首歌法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后来,代《国歌》经受了长期的历史考验而无懈可击,于1978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将《义勇军进行曲》正式法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此证明,《国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当年,田汉、聂耳先生亲眼目睹了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深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杀戮,祖国的大好河山遭受其践踏而破碎,在中华民族的危亡时刻,为了唤醒民众,拯救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田汉先生用他手中愤怒的笔发出了心中的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聂耳先生怀着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根据田汉先生歌词的气魄、意境和象征,运用最简单精炼的音乐语言和朴实的作曲技法,使整部作品的旋律铿锵有力,形象地与歌词浑然结合为一体。前奏采用分解的大三和弦与三连音的节奏型组成;特别是在“起来!起来! 起来!”处,旋律级进上行,节奏型极具强有力的推动性,像战场上的冲锋号角一样,具有强烈的号召力。塑造出了中华民族敢于冒着敌人的炮火奋勇前进,用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的鲜明音乐形象,达到了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呼唤和号召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刻,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用我们的血肉之躯筑成新的长城。每个中国人发出了内心深处的呐喊声:“把日本侵略者彻底赶出中国去,我们决不当亡国奴!”,不畏惧敌人的炮火奔赴战场,不怕牺牲向前冲锋陷阵去抵御日本侵略者,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坚定信念和决心。当年的《义勇军进行曲》激励着全国人们的抗日决心;如今,每当我们在庄严神圣的时刻,唱、奏响《国歌》,心中便油然升腾起无限的崇敬之情,眼前便浮现出影视剧中,我国军民在《义勇军进行曲》的嘹亮歌声中,与日寇展开英勇奋战的场面,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国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国歌》是战斗的号角,《国歌》是战胜一切侵略者的无比强大的力量。聂耳在短暂的一生中,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谱写了一定数量的战斗歌曲,代表作有《毕业歌》(田汉词)、《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梅娘曲》(田汉词)等。

  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和著名词作家光未然合作于1939年创作的《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共由九个乐章组成。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作品运用黄河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斗争精神与巨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通过音乐和文学的功能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象征着中国人民遭受日本侵略者蹂躏而发出反抗的战斗呐喊和警号。这是一部史诗般的音乐巨著。其中,第八乐章《保卫黄河》是为大家所耳熟能详的抗日战歌。日本侵略者践踏我壮丽河山,杀害我无辜百姓的强盗行径,激起了黄河极大的愤慨而发出咆哮和怒吼,气势十分宏伟壮观,成为汹涌的怒潮之势:“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高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那充满斗志激越昂扬描绘战争场面的歌词,塑造出了抗日英雄的斗争意志和不屈的战斗精神,振奋着中华民族的心魄。因此,其音乐的旋律豪迈明快,节奏鲜明紧凑,音程跳跃有力,并采用二部三部四部轮唱的作曲手法,给人以此起彼伏的艺术效果,使音乐显得更加热烈而富有斗争性,展现出激越的战斗场面。音乐形象强有力地表现出游击健儿的精、气、神。更加深刻地描绘出“风吼马叫,黄河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排山倒海的英雄气概。《黄河大合唱》中的大多数乐章,长期以来都是合唱音乐会的演唱曲目,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回想起当年冼星海先生指挥延安合唱团演唱《黄河大合唱》时的情景:当演唱到第八乐章《保卫黄河》时,他转身指挥台下的观众一起演唱,台上充满斗志昂扬的激情演唱激发起台下观众高涨的热烈情绪,台上与台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气势,把音乐会推向高潮而达到了强有力的艺术效果。让我们永远不要忘怀那段当时的情景。《黄河大合唱》也曾被改编成钢琴协奏曲。

  冼星海的另一首歌曲作品《在太行山上》,是与桂涛声先生合作的。这是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脍炙人口的合唱作品,也是经常在合唱音乐会上演唱的曲目而久唱不衰。太行山区是著名的抗日革命根据地。这首作品的歌词是桂涛声先生身处太行山区革命根据地,亲眼目睹了抗日游击队的生活和战斗的情形,体会和感触颇深而创作的。其歌词富于形象,语言十分精炼,表现出“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的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一派欣欣向荣的生动景象;展现出“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革命根据地老百姓坚决积极地支持抗日的动人情景;再现了“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的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游击健儿,坚决消灭敢于来犯的日寇的战斗情景。冼星海先生对于歌词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把握非常准确,对歌词所蕴涵的意境和内容把握得精准到位。音乐分A. B两段,冼星海先生独具匠心地将A段的旋律写得抒情、优美、亲切;节奏宽广、舒展,而B段的旋律则写得铿锵有力而极具战斗性;节奏是紧凑明快的进行曲风格。高超的作曲手法,将全曲舒展明朗的抒情性旋律与有棱有角的战斗性旋律,二者非常巧妙地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的描绘出革命根据地,老百姓过着和平快乐的日子;兵强马壮的革命根据地太行山区的游击队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狠狠地打击和消灭了来犯的日本侵略者的壮丽画卷。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幅壮丽的画卷是全中国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一个缩影。冼星海创作的抗战歌曲还有《桥》(塞克词)、《只怕不抵抗》(麦新词)、九一八大合唱》(天兰词)、《牺盟大合唱》(付秉岱词)、《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救国军歌》(塞克词)、《保卫卢沟《游击军》(先珂词)等。

  由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创作于1937年。这也是一首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曲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四部合唱曲。这首歌是贺绿汀先生跟随上海救亡演剧一队,深入到山西临汾抗日游击队伍中,与抗日游击队员朝夕相处,体验和观察生活后而创作的。当时是由于游击健儿的生活和战斗情景,激发了贺绿汀先生的灵感,他紧紧抓住了脑海里的这一音乐瞬间,一挥而就写出了曲调,经过修改加工后,成为了一首旋律生动活泼,轻快流畅,节奏富有较强的弹性而贯穿全曲的音乐作品。刻划出游击健儿在敌后艰苦环境中,充满斗志昂扬的革命自豪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音乐形象。曲调完成后,作曲家深切的感觉到,如果只有旋律而没有歌词,是难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这首歌颂游击健儿的曲子,也很难在全国的游击队伍中乃至于在抗日战场流传的。于是他就将捕捉到的游击健儿英姿勃发的生动形象,结合旋律的音乐形象,创作出了两段歌词,第一段:“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它山高水有深……。第二段:哪怕日本强盗凶,我们的队伍打起仗来真英勇,哪怕敌人枪炮狠,找不到我们的踪和影……。歌词和曲调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生动的塑造出了游击健儿勇敢顽强,机智灵活,紧张活泼,生龙活虎的英雄形象。《游击队歌》的问世充分的证实了:游击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可抹杀的。贺绿汀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嘉陵江上》(端木蕻良词)、《保家乡》(贺绿汀词)等。

  由麦新作词作曲的《大刀进行曲》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1937年7月,这首著名的歌曲,是作曲家得知二十九路军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大部分将士光荣牺牲的消息后,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怀着对二十九路军阵亡将士的崇敬之情,对日本侵略者的满腔仇恨愤然而作的。这首歌曲在当时流传甚广,很快传遍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抗日战争中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也是巨大的,它向号角一样唤起民众奋起参加抗击日寇的斗争。当年,由中国军队组成英勇的大刀队,高唱《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举起愤怒的大刀向日本侵略者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激励着全国军民与日寇浴血奋战,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募捐筹款,为大刀队勇士们赶制大刀,鼓舞他们多杀鬼子。这首歌的旋律朗朗上口而富于口语化,节奏却是坚决、果敢。整首歌曲气势雄壮情绪激愤,又形象于愤怒的呐喊,深刻的表现出抗日勇士的英雄气概和中国人民的斗争精神!麦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代表作还有《中国妇女抗敌歌》(郭沫若词)、《农民救国军》、《八路军新四军战士的歌》(天兰词)等抗战歌曲。

  由张寒晖作词作曲的《松花江上》,创作于抗日救亡高潮时期的1936年,这是在他的歌曲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后来被改编成合唱作品。“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致使二十万东北军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命令下,灰溜溜的撤至关内,被蒋介石调往西安。把东北的大好河山、重工业城市、最大的兵工厂、无尽的宝藏拱手送给了恬不知耻的日本侵略者。这首歌是在张寒晖亲眼目睹了东北的官兵和百姓有家难归,有仇难报,胸中充满怨恨和悲愤的心情下创作的。歌曲问世后,在西安及华北流传,逐步传遍全国。歌词真切的表达了东北沦陷后逃亡关内的官兵和老百姓思念家乡父老,渴望早日回到家乡的悲愤心情:“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歌曲的A段旋律具有叙事性的曲调,倾诉自己的家乡有丰富物产还有自己的父母,情绪比较伤感。B段旋律开始以吟咏的方式进行,感情逐渐走向激动,具有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并运用悲愤的呼喊似音调,强烈控诉日本侵略者所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东北人民要求收回家乡的强烈愿望。尾声是呼天唤地的旋律,在声泪俱下的悲愤中,反映出人民要求起来反抗的力量,情绪逐渐推向高潮。这首歌也是独唱、合唱音乐会经常演唱的曲目之一。张寒晖抗战歌曲代表作还有《干吗要悲伤》、《抗日军进行曲》、《长期去抗战》等。

  除了以上几位著名词曲家创作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抗战歌曲外,还有著名作曲家郑律成的代表作《延安颂》(莫耶词)《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著名作曲家李劫夫的代表作《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词)、《狼牙山五壮士歌》(方冰词)等;著名作曲家吕骥的代表作《新编九一八小调》(崔巍词)、《中华民族不会忘》(野青词)、《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凯丰词)、《毕业上前线》(天兰词)、《参加八路军》等;闫述诗的代表作《五月的鲜花》(光未然词)等;黄自的代表作《抗敌歌》、《旗正飘飘》、《九一八》、《热血歌》等;孙慎的代表作《救亡进行曲》(周刚鸣词)等;孟波的代表作《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词)等;张曙的代表作《抗战进行曲》、《战鼓在敲》、《保卫国土》、《日落西山》等;任光的代表作《打回老家去》(安娥词)、《抗敌行军曲》等;何士德的代表作品《新四军军歌》、《新四军万岁》、《我们是战无不胜的铁军》等;张达观的《军队和老百姓》等。还有不胜枚举的抗战歌曲,由于篇幅有限,在这里就不一一地阐述了。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些歌曲在抗战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抗战歌曲,除了在当年充分发挥了强大的音乐和文学功能,而对抗日战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外,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作品随着时代的进程,历史赋予了这些歌曲强大的生命力,这些作品经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考验,多次在群众性的歌咏活动和合唱音乐会上演唱,在群众中也广为流传而成为经典作品,至今还久唱不衰,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而将会流传千古,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