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社会变革,一家地方中小企业如何顺势而为、迎难而上?
绿色转型的“兴达方案”
□本报记者 田锦凡
“张二哥,又去‘西冲人家’呀。”
驾车慢行在修文县扎佐、六屯一带的乡间公路上,不时有村民向张良忠打招呼;他偶尔也会停下车,走进温室大棚与农户聊几句,看蔬菜长势如何、销路咋样。
“和他们熟得很哟,我在家中排行老二,大家晓得了都这么叫。”这位贵州兴达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笑着说。
“西冲人家”,就建在六屯镇西冲村的山谷沟漕里,林深树密、河溪萦绕。这个主要功能为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康体养生等,在地方政府文件中以“森林公园”呈现的“好地方”,是张良忠“最上心、最专心、最开心”之处。
“这里的生态环境顶杠杠。”站在由数块巨石垒成、刻有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诗作的大门前,他竖着大拇指说,“西冲人家”要建成西冲人自己的“家”,一起端上、吃好绿色生态的“大碗饭”。
无疑,西冲人对“西冲人家”寄予了厚望。2013年启动以来,这个规划开发面积约1900亩的大型园区,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均进展顺利,“大家积极配合,没遇到过一次阻工”。
然而,事情并非一开始便如此美好。“前几年,地企关系非常不和谐,村民拦门、堵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张良忠坦言“不堪回首”。
原因何在?故事还得从距“西冲人家”一公里的贵州兴达旗下建材厂说起。
为尾矿泥找“出路”
站在六屯镇独山村的坡顶,张良忠探出脖子、晃动脑袋使劲闻了闻,感觉空气中“没有一点异味”,才放心地走开。近年来,这几乎是他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
半山腰上,贵州修文兴达有限责任公司拥有的6.56平方千米重晶石矿山、年产20万吨重晶石洗选厂、年产2万吨重晶石粉厂、年产5000万块特种砖建材厂,有序地组合在一起。10万平方米货场里,堆满了即将外运的建材成品。
这家主营重晶石开采、洗选及尾矿泥回收、加工特种砖业务的高科技企业,产品已远销全国各地、东南亚一些国家。
上月初,作为贵阳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修文兴达同日迎来两批数十人参观队伍:参加贵州墙材科技信息网2016年会的代表、江西省墙改办主任率领的该省各市(州)建设部门负责人及相关专家。到访者都很好奇,全国首款具有防辐射、耐保温等特性的建材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你可能想不到,现在赢得全国业界赞许的科技环保企业,2012年以前还是一个耗能高、污染大的加工厂。”人到中年的张良忠,颇为感慨“今非昔比”。
他经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当过知青,后来“接班”成为一名铁路工人。1994年,为给原企业减负,他主动让出岗位、下海经商,与扎佐镇中营村等单位合股创建了修文兴达。彼时,其主要是收购重晶石矿,加工成矿粉后销往国内各大油田。
一年后,企业因经营不善濒临倒闭,张良忠不愿看到员工失业,便与弟弟张忠华筹资盘下这个“烫手山芋”。关于多年来的种种艰辛,他如今不愿过多提及;但2012年8月26日发生的一桩事故,却不得不提——那是企业和个人“命运的转折点”。
张良忠清晰记得:下午3时许,公司存放重晶石尾矿泥的尾矿库坝底排洪管道破裂,大量泥浆外泄后,导致下游200余亩农田、植被等不同程度损毁,峡谷生态旅游区桃源河水体浊度发生突变……
因设计缺陷、管理缺失,这几乎是一次毁灭性打击:公司被责令停产、矿山迫近关闭之渊,直接经济损失逾2000万元;更糟糕的是,当地村民集体拦门、堵路要求赔偿损失,地企关系陷入难以化解的困境。
怎么办?兄弟俩彻夜不眠、冥思苦想,立誓要为废弃且存在巨大安全隐患的尾矿泥找到一条“出路”。
“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走上循环、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痛定思痛的张良忠认识到,这“既是企业的终极目标,也是群众的根本诉求,更是社会的必然趋势”。
做好循环“加减法”
在修文兴达建材厂里,每当技术人员对年产5000万块特种砖自动生产线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身为贵州兴达总经理的张忠华都会一一过问,“不让任何环节出现纰漏”。
“它‘吃’进废物、‘吐’出宝贝,是企业‘劫后重生’的新起点。”提及这条利用重晶石尾矿泥生产特种砖的生产线,张忠华难掩自豪之情。
那是他们心血、汗水的“结晶”。8.26事故发生后,贵州兴达管理团队就拿着尾矿泥样本,奔赴全国各地参观考察,找专家、做研究。
经对尾矿泥的基础成分进行检验,贵州省建筑材料科学研究设计院认为,其含有重晶石成分,包括10-15%的硫酸钡,采取科学配料、挤压成型、烧结等工艺生产,可烧制成一种用于建筑的外墙砖。
多个专家组现场考察后,最终提出一个方案:投资建造一条尾矿泥烧结墙体材料生产线,这种国内首创模式,不仅可消纳掉重晶石矿洗选产生的尾矿泥,还可生产出保温、隔热、耐火、阻燃、吸音、抗辐射等性能优异的墙体材料。
恰逢此时,党的十八大创造性确立“五位一体”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为贵州兴达指明了发展方向,专家建议、检验报告、市场调研则坚定了信心。于是,特种砖试产工作很快启动。
同时,投入2000余万元的矿山技改有序推进。在“2013贵州·香港招商周”上,修文兴达与香港新源实业有限公司成功签约,共建矿产资源回收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基地,项目包括年产20万吨重晶石矿山技改、矿产品洗选加工、尾矿泥回收制作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矿山采空区复垦为农业种植区。“引进来”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雄心——打造大陆区域重晶石出口总部基地。
2014年8月,投资8000余万元的新型环保建材厂启动建设。历经一年多反复试验、人员培训、机器磨合等,于今年初正式投产。
这一过程,几近吻合贵州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批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今年8月,贵州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见》。
用尾矿泥做砖,则浓缩了循环经济的丰厚内涵。从洗矿、加工到烧制成砖,整个流程为机器化、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出现的所有废渣、废水、废烟,乃至燃烧后的余热均物尽其用:矿石洗选后的泥浆水,经压滤机分离为水和泥,泥与建筑垃圾、工业细煤灰按比列配置,可打碎压制成砖块;水可回收并添加碱、石灰粉,综合处理烧砖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硫;泥与建筑垃圾、工业细煤灰在打粉、混合过程中产生的粉尘,用布袋收尘器收集起来,可作为制砖材料;燃烧产生的余热,又会通过管道传送至烘干室,用来烘干砖中多余水分……
“一条生产线每年能创造上千万元收入,同时能‘吞’掉40万吨尾矿泥、废渣。”张忠华算了经济、环保两笔账,“你说划不划算?”
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技改水平,特种砖在闭合循环生产过程中利用率高达95%,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益;其生态化、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全省最高,实现节能降耗、变废为宝,有效降低了环境污染风险。张良忠说,这就是修文兴达精打细算的循环经济“加减法”。
勇闯“绿海”谋福祉
贵州兴达每间办公室的墙壁,都挂着一幅“闭合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图”。在各色箭头交错的图纸上,矿山开采后至少有3条路径:矿石送物流公司及重晶石出口总部基地、泥水分离处理、资源回收利用。
“重点是这条。”张良忠指着用粗线、绿色箭头标示的方向说。此处,是矿山采空区回填、复垦复种后,建成综合性生态科技观光农业示范园,亦即“西冲人家”。
“那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归宿。”他的话语里,透着一种坚定的宿命论。
2012年9月,贵州兴达旗下贵州兴达种植养殖开发有限公司应尾矿库事故而生。按“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一园多区、功能衔接,突出良种、注重科技”的基本思路,拟打造以“西冲人家”为中心、以优良果品为主,集特色农产品收购、储存、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后来,该规划在地方党政主导下发生微调,增加旅游休闲、康体养身等功能,变成了都市观光园、森林体育公园。此举背后,是贵州以大生态释放大旅游、大健康“红利”,推动大生态与大旅游、大健康融合发展的新政。
2014年8月,随着《关于加快推进新医药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印发,以新医药产业为核心的贵州大健康战略正式启动;在全省“十三五”补短板、做长板“组合拳”中,大生态、大旅游则是“三块长板”之二。
“根据新的政策文件,项目功能不断调整、完善。”张良忠说,新政策机不可失,企业要“淋漓尽致地学、恰到好处地用”。
在他看来,“西冲人家”先天具备创造大旅游、大健康的区位优势,可谓一片“绿海”。南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扎佐工业园区,距贵阳森林野生动物园20公里、贵阳高尔夫度假中心22公里;往东两公里,即为颇负盛名的漂流地、国家4A级景区桃源河。
放大视野,南距贵阳36公里、东距开阳42公里、北距息烽35公里、西距毕节170公里的扎佐,有贵遵高速、贵毕高速、渝黔铁路贯穿,南下可出海、北上可入“一带一路”;在千亿元级的扎佐工业园,聚集了一大批医药、食品、物流等企业;未来几年,将建成贵阳“卫星城”、黔中经济第一镇、西南绿色产业城。
配套工作可“就地取材”,贵州兴达发家于仓储、物流业务——这将支撑“西冲人家”带动的商贸、旅游、餐宿等产业发展。其旗下修文兴达储运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因2008年率先兴建当时全省及成都铁路局完全由社会资本投资的铁路专用线,成为西南地区唯一经营火车站战略装车点的民企。
目前,尽管“西冲人家”在融资、用地等方面尚存政策难点,但张良忠并未感到有压力。“在地方搞企业,群众基础就是最大正能量。”他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加快项目施工进度,尽早让西冲人“回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身为县政协委员,张良忠自称“有位还不够有为”。他也希望,在“西冲人家”笃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过程中,能“实打实地”检验并推动基层部门的政策执行、简政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