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企“代言” 促“凉都”发展
——六盘水市工商联履职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十余载纪实
本报记者 索小军 董 瑶
2003年会员数2700个,截止2016年上半年,会员17122个;
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企业纳税2.3亿元,截止2016年上半年,达50亿元;个体户达13万户,私营企业达3万户,非公经济解决了60万人的就业问题。
2003年对外友好商会为零,截止2016年上半年,成立对外友好商会136个;
2003年直属商会为零,截止2016年上半年,成立直属商会34家。
这四组数据,是六盘水市工商联13年来,用心血和汗水“浇出”的“成绩单”。也是13年来,六盘水市人大副主任、市工商联主席陶兴锐带领全市工商联系统及民营企业家团结奋进,矢志图强,砥砺前行,振兴崛起的最好证明。
“如果说盘县工商联好比一个水塘,在里面游泳力不从心时可以站起来歇会儿,那六盘水工商联就好比一个水库,如果游不好就会被淹死。”对于当选六盘水市工商联会长时的就职演讲,陶兴锐至今仍记忆犹新。
2003年7月,在外界普遍对工商联工作知之甚少,许多工商联尚处于一张报、一杯茶就混一天的工作状态时,陶兴锐带着他的“商会品牌”建设理念走马上任,当上贵州省六盘水市工商联主席。上任之初,便向市领导立下军令状:通过五年努力,让六盘水市工商联在组织、工作、形象、业绩上达到全省一流。
言必行、行必果,5年之后,六盘水市工商联在陶兴锐的带队下,频频亮相于六盘水政治、经济、文化舞台,成为六盘水市乃至全省同行业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如今,陶兴锐和他率领的六盘水市工商联,更成为全国先进、业界代表。而造就这一切的,是陶兴锐及其团队的四大“法宝”。
法宝一:创陶氏“兵法”
“工商联不是衙门,而是品牌;不是官位,而是事业;不是婆婆,而是娘家”、“一年企业靠机遇,十年企业靠管理,百年企业靠文化”……。与陶兴锐接触过的人,总能被他那一句句极富思辨又易于记忆的言语所折服,而这些,就是他在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出的凉都商会“兵法”。
对怎样正确理解工商联工作,陶兴锐提出,要一“联”、二“看”、“三个是、三个不是”、四送、五提升、六个者、七大平台。一“联”就是上联(对党委政府)、中联(对职能部门)、下联(对民营企业)、外联(对友好商会);二“看”即上级如何看工商联、会员如何看工商联;“三个是、三个不是”指工商联机关不是衙门是品牌,工商联的干部不是官位是事业,工商联不是婆婆是娘家;四送是为会员送政策,送文化,送信息,送服务;五提升即提升领导班子水平、提升工作人员素质、提升参政议政能力、提升民营企业质量、提升民营经济占比;六个者指民营企业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国家财富的创造者、经济建设的推动者、和谐社会的构建者、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公益事业的奉献者;七大平台指工商联要搭建民营经济与政府职能部门、政法系统、金融、院校、宣传、纪检监察、统战群团的七大平台。
简短的7点认识,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工商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而早在2006年9月,陶兴锐被评为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而接受媒体采访时,他就表示:把商会当作品牌来做;把会长当作事业来做,把商会机关当作家来打造。这样的承诺透着强烈的自信和工作思路的创新。
法宝二 :建会员之“家”
一走进陶兴锐的办公室,一张写有“会员之家”四个大字的书法字张贴在墙上,遒劲有力,格外醒目。陶兴锐上任之初,就把六盘水工商联当成凝聚当地非公经济人士的“家”来营造和打造,按照“搞好服务、促进发展;塑造形象,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誓将“家”的作用充分发挥好。而这个“家”更配套得有“宣传队”、“参谋部”、“组织者””等“机构”,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宣传队”有两层意思,一是六盘水工商联要努力做好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宣传队”,二是要当好展现当地民营经济人士风采的“宣传队”。
长期以来,六盘水市工商联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学习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干部职工和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会议精神,通过宣传教育,使各项政策、措施深入人心。
2008年4月18日,六盘水市工商联《凉都商会》的杂志创刊与“中国凉都·六盘水市总商会网站”,形成一网一杂志的宣传阵地,及时为非公经济人士及会员提供信息交流及宣传平台。而这只是近年来市工商联着力做好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的“宣传队”,进行 “商会文化”建设的冰山一角。
为展示近年来非公经济人士在参与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突出成绩,市工商联先后推荐多名企业家参加全国及全省各级组织优秀代表的评选;选派企业家参加国内外各类培训班的学习;承办办黔、滇、川、桂、渝五省区工商联协作会议等各类大型活动多次;在省级以上媒体刊登六盘水市民营经济相关报道200多篇……通过一系列活动,树立了全市民营经济企业及人士良好的社会形象。
同时,六盘水市工商联充分发挥政府管理,民营经济的助手作用,通过深入非公企业调查走访、与非公经济人士交朋友等渠道,及时了解企业所需,积极为企业出谋划策,努力当好企业发展的“参谋部”。据了解,仅2015年,六盘水市工商联以“民营企业服务年”为契机,创新活动载体,先后申请开通了非公有制经济困难问题市长绿色通道,建立“民营企业问题专报”制度;与多家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促进地方银行加大服务中小企业力度;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建立诉讼调解与商会调解衔接工作机制,成立诉讼调解与商会调解中心,帮助会员单位协调处理矛盾纠纷。同年,六盘水市工商联还启动建立人才库和专家库,为民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共审核申报专业技术职称662名。其中,中、初级申报594名,通过评审480名;协助140名申报高级工程师的非公有制技术人员上报送审材料。
凭借组织网络和友好商会平台的优势,六盘水市工商联积极整合资源,加强与全国各地工商联组织联系与交流,通过组织会员企业走出去学习、考察,参加展览、洽谈会等形式,当好非公企业发展交流的“组织者”。十余年来,先后与攀枝花市工商联、西宁、兰州、南昌、沈阳、昆明、郑州、武汉、银川等全国136个商会结为友好商会;出席第九届华商大会、第八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第四届泛珠三角区域经贸洽谈会、中国企业国际融资洽谈会等50余次国内国际大会……通过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影响,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六盘水市工商联还充分发挥以商招商优势,拓展招商渠道。2015年,争取和推进省工商联主办的“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大会”在盘县召开,现场签约28个,签约资金439亿元。借助福建商会成立10周年纪念活动邀请美国福建商会等众多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企业家到六盘水,召开六盘水投资环境推介会;组织本地商会会员企业联系外省企业20家参加在贵阳举办的“六盘水旅游推介会”;组团参加第二届贵商大会,积极为六盘水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不懈努力。
法宝三:树文明“典范”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把这一传统美德植根在每位企业家心底,2014年8月,六盘水市工商联启动了全市 “文明商会、文明企业”的创建,以此促进商会、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加快商会、企业的发展。
“六盘水市商会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2013年之前是第一个阶段,也就是打基础的阶段,如果用修路来比喻,我们修了一条‘毛坯公路’,各个行业、各个地区该成立的商会都成立起来了,有了组织;2014年到2016年,是‘提等升级’的阶段,商会要建章立制,规范发展,也要不断考核。如果还用修路来比喻,‘毛坯公路’开始镶边、铺油,进入了制度规范、操作有序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商会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再经过两到三年的发展,商会建设将逐步严谨,到2016年末至2018年初,是商会是品牌建设的阶段,如果还用修公路来比喻,那商会就搭建好了发展的‘高速路’,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也就到了我们说的商会建设的第三个阶段。”陶兴锐幽默地说。
2014年以来,饱含着建设商会“高速路”的决心,全市商会根据《市工商联关于印发市直属商会年度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的通知》和《市工商联文明商会考评细则》规定,从组织领导坚强有力、业务工作成绩显著、思想道德风尚良好、创建活动扎实有效、工作环境规范有序五个方面着力展开创建。
对于“文明企业”的评选,六盘水市工商联也出台了相应的《六盘水市工商联“文明企业”评价标准》,分别从组织领导、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管理优化、业绩优良、乐于奉献、环境优美7个方面细化了20个得分点对企业进行考评。
在随机的采访中,六盘水市各行业企业家纷纷表示,通过“文明企业”的创建,促进了企业的规范化建设,加快了企业的发展。一年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实施办法,全市企业形象和精神面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陶兴锐表示,创新开展“‘文明商会、文明企业’评选,是市工商联创建全国文明单位有效途径。通过商会和民营企业自身建设,提升商会文化、企业文化,促进了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通过创建,树立典型,发挥先进引领作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促进商会、民营企业的规范化建设,树立六盘水对外良好形象,推动商会和企业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六盘水市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两年来,六盘水市工商联大力开展“文明商会”、“文明企业”创建活动,通过树“样本”商会,创“明星”企业,发挥典型引领作用,以文明创建促进商会、企业的文化品牌创建。截至目前,共创建“文明商会”6家(2015年创建4家)、“文明企业”33家(2015年创建20家)。
法宝四:汇民企“能量”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地震当天,六盘水市工商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捐款支援四川受灾地区救灾工作;5月14日下午,召集各级各行业商会的负责人参加了抗震救灾动员大会; 5月17日,六盘水的川渝人士在市人民广场组织了一场“情系家乡、血脉相牵”的捐赠活动,5月23日夜,六盘水市工商联合会与市文联在钟山区会展中心再次举办了“情系汶川”募捐晚会,整个晚会共为灾区人民捐款1052095元;截至5月22日,六盘水工联商(总商会)共组织热心人士捐款1630480.50元。
六盘水市工商联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抗震救灾、千企帮村等“光彩事业”,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据不完全统计,共向各类灾害、扶贫、助学捐款捐物40多亿元。
同时,六盘水市工商联以“千企帮村”工作为抓手,推动“三变”惠农。自2012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有1509家企业结对1023个村(社区),帮扶覆盖率100%,累计投入帮扶物资 35.1亿元,其中,2015年新增帮扶项目79个,新增帮扶资金6368.85万元,累计受益群众172.7万人,解决23万人次农民就业问题,支付农民工报酬2亿多元,创建“美丽乡村”示范村110个。“千企帮村”工作直接催生了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伟大实践。截至2015年底,开展“三变”企业共投入项目资金13.1亿元,农民以各种方式参股1.39亿元,57696户179410人受益,受益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目前,全市已动员1247家民营企业参与“千企帮村”活动,涉及1019个村居,活动覆盖率达到100%,实现项目1400个,投入资金15.74亿元,解决农民就业117740人次,支付工资报酬15亿余元。“千企帮村”活动已成为非公经济人士践行“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理想信念教育”的载体和感恩回馈社会的舞台。
风雨十余载,硕果结满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六盘水市工商联对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早已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