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诸多原因,“重治轻防”的医卫现象一度在全省盛行。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周承洲通过提案指出,在全省打造健康贵州的今天,如何将卫计部门单打独斗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机制切实转变为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动员、人人受益的“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公共卫生机制,全面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已迫在眉睫。
建立“预防重于治疗”的公共卫生机制
□本报记者 曾 丹
贵州医卫事业长足进步
近年来,我省持续大幅增加医疗卫生投入,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卫生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健康保障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为巩固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我省大力实施了‘5个全覆盖’工作。”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在全省1445所乡镇卫生院中,尚有329所未完成标准化建设。去年,我省投资3.66亿元,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全力推进329所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强化能力提升,实现了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我省抓住乡村两级医疗卫生人才综合培养试点工作重要契机,对尚无执业医师的198个乡镇卫生院和2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遣执业医师,实现了执业医师全覆盖。同时,我省全力推进全省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百日攻坚”,进一步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5年,我省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已100%覆盖所有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人员,今年将进一步降低起付线,提高保障水平,确保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新农合基本补偿的基础上提高不低于10个百分点,进一步降低城乡居民大病就医负担。
“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遏制和减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发生,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内容。”记者从省卫计委了解到,去年以来,我省大力实施医疗健康扶贫行动,通过整合新农合补偿、大病保险补偿、民政医疗救助、计生医疗扶助、扶贫专项救助、慈善救助等各部门、多渠道扶贫资金,创新实施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促进精准扶贫工作。
为了做到扶贫精准,我省还确定了11类医疗救助保障对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的大病患者,特困供养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计生“两户”家庭成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精减退职老职工,艾滋病人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以及老年人,因医疗自付费用过高导致家庭无力承担的患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群。
消除“重治轻防”现象
“在我省社会各界、医疗机构和人民群众当中,‘重治轻防’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周承洲通过提案《关于建立“预防重于治疗”的公共卫生机制的提案》指出,在全省打造健康贵州的今天,如何将卫计部门单打独斗的“以疾病治疗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机制切实转变为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动员、人人受益的“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的公共卫生机制,全面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已迫在眉睫。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受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因慢性病死亡占全部死因的86.6%,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周承洲认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伤害,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省民众身体健康的主要问题。
“健康意识缺乏,群众没有普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周承洲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受“治病”与“防病”所表现出来的两种不同“健康手段”的直观影响,加之传统宣传方式也只是以一些简单的印发宣传画册、宣传资料为主,缺乏主流媒体以及群众关注度高的大众媒介的广泛参与,群众对“预防”的重要性缺乏主观了解的欲望以及基本的认知,对全民健康素养知识知之甚少,居民的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不高。据我省健康教育所2013年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我省城乡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3.9%,远低于全国9.48%的平均水平。而相对于“治疗”来讲,“预防”周期长、见效慢,群众认知、认同度不高,让群众投入精力、财力用于“疾病预防”还有相当的难度。由于缺乏必要的健康素养,很多长期养成的威胁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从而导致各类慢性疾病高发,严重影响群众的健康状况,因“防”不力而致“病”的现象较为普遍。
同时,部门参与不够,影响了群众健康的各类环境未能得到充分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贵州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各市(州)、县(市、区、特区)体育场馆以及街道(社区)、行政村的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各地也在全民健身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截止目前,我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63%(目标是1%),全国挂末;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仍有17个县(市、区、特区)至今没有建成一个公共体育场馆,而在建成的场馆中,80%属于“高、大、上”的活动式场馆,一般只用于体育竞技比赛或者承接各类大型活动,群众的日常健身需要只能“望馆却步”。
“政府财政近年虽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逐年提高了人均补助费用,但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主要是针对慢病即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管理和治疗’而非‘预防’。”提案指出,各级财政在体育场馆建设、健身器材购置、健康教育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等方面均投入不足,从而导致全民健康工作严重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省自2010年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工作以来,因各地财政投入不足,且缺乏相应的配套政策措施,大部分县(区、市、特区)疾控中心基本无法有效开展相关工作,即便开展,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活动,无法真正树立群众的疾病预防意识和转变大众的不良生活方式,更无法真正改变当前“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医疗卫生格局。
对此,提案建议:一是着力培养公众健康素养,有效实施全民健康计划;二是厘清职责,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社会动员、人人受益”的公共卫生机制,全面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三是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疾病预防和全民健康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以全民健康素养行动和全民健身计划为依托,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各个涉及全民健康的项目上投入更多的经费,在继续加大‘治已病’的同时,更加关注‘治未病’,变‘重治疗轻预防’为‘预防重于治疗’。”提案呼吁,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合力提高居民的健康素养,减少和控制疾病对全民健康的危害,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健康梦。
全力推动“健康贵州”工程
2015年,省委、省政府召开贵州历史上第一次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省委书记陈敏尔提出,要像抓教育一样下更大决心抓好医疗卫生事业,明确要求举全省之力打造健康贵州,以全民健康助推全面小康。
随后,我省配套出台了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奋斗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2016年,我省大力实施‘医疗卫生五大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上百所综合性医院,加强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大幅提升医疗资源总量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总量,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8月24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贯彻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研究部署我省贯彻落实意见。
“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预防为主的健康策略上来,紧盯抓好重大疾病防控、少年儿童和弱势人群健康,重视解决大众健康问题,营造绿色安全的健康环境。”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我省正在着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推动中医药、苗医药传承发展。
“全省各地各部门要把卫生健康事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场硬仗,围绕增加医疗资源有效供给推进‘百院建设工程’,聚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重医疗保障’,统筹用好对口帮扶力量和大数据手段,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当前,我省已明确,要把健康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注重促进大健康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大旅游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好健康养老、健康旅游、智慧健康、健身休闲运用和健康食品产业,举全省之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