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方式创新结合起来”
旅游扶贫打造魅力新黎平
□张文燕
1934年冬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地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南部的黎平县召开了黎平会议。此次会议最后确定向贵州转兵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终于被党中央采纳,为红军争取到了主动。黎平会议是红军长征途中具有决定意义战略转变的关键,为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做了重要准备。
无疑,黎平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红色老区,但也是国家级贫困县。一直以来,如何脱贫都是当地的大问题。“十三五”期间,该县将以文化旅游产业引领产业扶贫工作,重视发挥文化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大作用,“一切为了旅游、一切围绕旅游”,举全县之力推动旅游产业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吸引来游客,也激发了当地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在黎平会议旧址所在地翘街,梁光祖就是回乡创业的典型。家住黎平县龙额镇岑引村的梁光祖,曾与妻子杨丽渠远赴福建从事房地产销售工作,2014年开始回乡创业,开设了“同布众衣”店。“我妻子是重庆人,她跟我回家乡的时候,喜欢上了这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当时黎平正在对翘街进行旅游建设,这对我们创业也是一个机会。”梁光祖说。
在他的店铺里,款式各异的服装上都点缀着一些刺绣元素。“我们主要做汉服,但基本会在每件衣服上都添上侗族的刺绣、蜡染等。”梁光祖说,自己是侗族人,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他从附近村镇雇佣了50多个绣娘,她们大都是贫困户、以中老年为主,做一件衣服上的刺绣大概能赚80-100元。“光这块刺绣,我就要付给绣娘100元。”梁光祖指着一件衣服衣襟上的长方形刺绣图案说。这些绣娘,平均每人每月能给他的店提供5-6件刺绣品,“虽然不是很多,但也算是能尽自己的力。我和妻子打算再开设一个蜡染作坊,还会雇佣十几个工人,慢慢做大以后就能雇佣更多的老乡了”。
梁光祖表示,以前在福建做销售每个月能拿到8000-10000元,回来创业后目前还赚不了那么多。“虽然钱没有在外打工赚得多,但现在内心的满足感、成就感却是在外打工不能比的。”
随着黎平“把旅游业发展与扶贫开发方式创新结合起来”工作的开展,像梁光祖这样的返乡创业青年也多了起来。在肇兴“百里侗寨”景区,返乡创业的侗族青年罗嘉梅就开办了一家特色客栈。“这些手工艺品都是我自己做的。”他指着挂在客栈顶棚上的手工艺品说,“肇兴为什么留不住客人?因为游客逛一圈侗寨后,就不知道看什么了。高铁开通后,想挖掘肇兴的美、留得住客人,就要让客人听侗歌、学侗话、学靛染、学刺绣,真正过侗家人的生活。”
30岁的罗嘉梅大学毕业后,曾在新加坡的酒店工作3年,2014年回到黎平创业。“一开始确实面临很多困难,合伙人都走了。前两年都是自己往里面搭钱,还好家里人支持我,都挺过来了。”他表示,下一步主要想依托民族特色来提高客栈的附加值。“比如,在早餐里加入正宗的侗家油茶、黄米饭等。也会尽可能带动老乡们一起致富,这要慢慢做。”
在黎平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旅游业发展无疑是一项有力抓手。2011年至2015年,全县累计投入3.5亿元建设肇兴、岩洞、双江、水口等乡镇乡村旅游项目,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旅游接待水平不断提升。
为实现“大旅游促进大扶贫”,该县全力打造“百里侗寨”景区,并与相关企业合作,把新农村建设与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投入1亿元打造“百里侗寨”连线的12个村寨,辐射带动其它32个村寨发展旅游;投入5143万元推进肇兴景区、“八寨一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景区管理走向规范化。2015年,仅肇兴景区就接待游客78.9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6.32亿元。
同时,该县还精心规划打造八舟河景区,推动“茶旅一体化”发展。投入4600万元,完善高屯高效农业产业基地万亩茶园景观的路网、水利及景观亭(台)等设施建设;启动长岭茶旅互动、鸠子坡油茶示范园、桂花台茶博园等一批项目;利用承办“一会一节”(第三届黔东南州旅游发展大会、第六届黎平·中国侗文化旅游节)的契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旅游+节会活动”发展方略。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21.17万人(次)、同比增长38.1%,实现旅游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40.2%。
黎平侗族姑娘陆婷,在该县岩洞、龙额、肇兴、高屯等地创办侗绣刺绣坊,并开设有500余人的刺绣培训班。其刺绣产品远销北京、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年产值达500多万元。图为陆婷(中)在古榕树下培训侗族“绣娘”。
(那志奎 雷 娟/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