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开发并重:侗族传统村落肇兴绽放活态之美
□欧邦政 吴志培
黎平县肇兴镇以其完整的侗族古建筑群、独特的侗族文化、优秀的侗族建筑艺术和保存完好的原生态民俗民风,于1993年被命名为“鼓楼文化艺术之乡”;2001年肇兴侗寨鼓楼群被列入世界吉尼斯之最;2003年被列入全国首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单位;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2007年初被中国《时尚旅游》杂志社及美国《国家地理旅行者》编辑团队列入2007年全球最具诱惑力的33个旅游目的土之一;2007年6月被国家建设部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推荐为“奥运旅游全球推介魅力目的地”;2009年被中央文明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荣誉称号;2010年被省民族文化学会授予“贵州省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建设示范基地”称号;2012年被省政府确定为“30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之一;2012年被省住房与建设厅列入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小城镇;2013年被列入贵州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和“20个示范景区”;2014年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名单;2014年荣获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5年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建设“美丽宜居小镇”示范名单;201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乡镇”荣誉称号。
挖掘自然与文化潜力,发挥传统村落优势
传统村落自然生态完好。森林植被保存较好,地质、地貌、气候类型丰富,目前全镇共有8个村寨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分别为第一批肇兴村、肇兴中寨村、堂安村、纪堂村和纪堂上寨村5个;第二批肇兴上寨村、厦格村和厦格上寨村3个,森林覆盖率达71.25%,保留着规模连片面积近万亩的原生油茶森林公园,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油茶“活文物”,其花期从10月初延至12月初,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吸引众人眼球。堂安侗寨气候凉爽,为天然的避暑胜地,其自然界里的植物、动物、山峦构成“自然气象传信使”,与天气神秘“结缘”,有预测天气功能,寨内瓢井,两侧悬空挂流,景致蔚为壮观,寨前邑后梯田四季如画,其传奇故事向世人展示侗族人民农耕文化。厦格侗寨“天鹅窝”,森林植被茂密,自然成就野外探险科考地,孕育登山、摄影、休闲等旅游功能。
肇兴侗寨1100余户,6000余人,为贵州最大的侗寨,最大的侗族信息文化中心,素有“侗乡第一寨”的美誉。全寨传统村落保存完好,花桥、鼓楼、戏台等公共建筑,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瑰宝”。鼓楼群,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侗族大歌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目录”。
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成为“浓缩的侗乡”,被世界著名的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称为“人类反璞归真”的范例。这里梯田层叠,民居依山就势,井然有序,鼓楼、戏台、吊脚楼、古瓢井以及侗族服饰等保持着原始的风味。
纪堂侗寨“抬官人”文娱活动独具特色,活动以侗族同胞生产劳作、生活习俗、民间图腾和休闲娱乐等为素材,展现侗族山寨浓郁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世人献上了一张亮丽的侗族名片。
厦格侗寨泥人节为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作。“天然雕饰”,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其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孕育着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
肇兴侗族衣着、饮食、礼仪、婚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传统。服饰制作图案、绣片、银饰令人赞不绝口。婚俗文化精彩鲜活,偷婚、试婚、节日送彩礼、婚育庆典陪嫁妆等无独有偶。传统节日聚会等一系列娱乐社交活动,保存了自己的文化特色。
创新保护模式,传承民族宝贵遗产
创建传统村落年度评估和成效测算等制度。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实行旅游开发项目公示、听证制度。
鼓励“村民自保,村集体筹资保护”和“产权转移”。鼓励扶助村民依靠自身力量“自保”,在文物部门指导下负责古民居的维修、管理和使用,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维修经费,享受补助者在古民居的使用、管理、开放、展示等方面应履行相应的义务。执行“产权转移、公保私用”,对于产权人无能力承担修缮经费的,将产权转移村集体或由政府收购产权,垫资修缮古民居,产权人享有看管居住权,今后有能力可以回购产权。村集体利用旅游收入、信贷资金维修集体所有建筑,补贴经济困难的村民或者垫资抢修古民居,村集体对修缮好的古民居享有相应的权益。
鼓励以社会公众“认领、认养、认保”和租用、购买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引导农民与社会公众在自愿基础上实现古民居产权或使用权的转移性保护,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认领、认养、认保等方式参与保护利用。对于村民“自保”有困难又需要抢救保护的古民居,通过单体出让、整体出租使用年限等方式,允许企业和个人租用或购买产权实现保护利用。将古民居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农户出让经营权,或由村集体以屋基置换建新居的形式,获取古民居的产权,再由集体出让经营权,由企业或个人来经营管理,以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以民为本。广大农民是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力量,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的意义及与其切身利益的关系,引导和鼓励全体村民参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保护利用尊重村民自治的权利,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知情权、自治权、参与经营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做到修旧如旧、传形传神。同时,加强对古路、古桥、古井、古塘、古树等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让乡村与城镇、自然与人文、传统与现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写入村规民约,既有助于约束村民无序的建设行为,提高村民热爱遗产、自我保护的意识,又有助于村民积极整治乡村环境,开发自然生态景观,利用古民居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路。传统村落保护注重村民经济和文化利益,把注重增加村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维护村民习俗的文化权益作为保护利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村民在保护开发中获取收益,让开发利用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把握保护与开发关系 强化开发管理
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村民改善生活意愿之间的关系,在符合保护规划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居民开展传统建筑节能改造和功能提升,改善居住条件,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正确处理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和发挥传统文化遗产资源价值,在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适度发展特色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资源提出合理的利用方式和措施。
肇兴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八寨一山”处于分散状态,单单依靠一项资源发展旅游,难以把全镇旅游搞活,做大做强,难以形成旅游综合生产力,拉长旅游产业链条。我们依托乡村风貌,开发出乡村观光游和政务旅游产品;依托高品质林果业,开发出乡村油茶采摘旅游产品;利用歌舞、戏曲,开发出乡村娱乐旅游产品;利用鱼塘、乡村美食,开发出娱乐休闲旅游产品;利用天然气候资源,开发避暑胜地;利用农耕文明,开发农业感知生活体验旅游产品以及染布晾布体验等,几种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绿色·生态——乡村娱乐游”产品系列。游客通过亲自参与、亲身体验,感受了乐趣,同时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收入水平,形成了资源互补、互促的良性发展状态。
强化管理,提高农民素质,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建立“统一领导”机制,实行景区八寨一体化,抓好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宣传和旅游市场培育工作。制定管理规程,出台农家餐饮、房屋建设、村貌治理、村民管理、环境保护等管理制度,促进景区八寨在旅游经营管理中有章可循。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引导农民价值观,突破小农经济局限,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法律法规、环境卫生等方面教育,逐步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等生活方式,营造舒适乡村环境。
活用传统村落资源 蝶变乡村社会发展
传统村落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游览区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村生态条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环境,让农副土特产品走出“大山深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发挥农民群众智慧潜能,解决景区八寨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周边村民收入水平提高。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村民群众无论直接参与乡村旅游服务,还是待人接物,举止行为一律遵守行为规范,改变了一些陈规陋俗,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貌。
目前,景区有酒店宾馆88家,特色民居接待140家,饭店46家,旅行社6家,民族表演队6个,电商1家,刺绣、靛染作坊289家,微型企业15家,快递物流和个体客运110余个,解决就近就业10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632人。2015年,景区门票收入781万元,旅游接待人数达78.99万人次,同比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达6.32亿元,同比增长61%。传统村落乡村旅游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带动了群众脱贫致富,呈现出“传统村落”“旅游旺家”新态势。
当前和今后时期我们将牢牢把握传统村落发展方向。突出生态和文化特色优势,引进大企业,发展大业态,维护大生态,将景区建设成为集“康体、养生、休闲、娱乐、感知、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满足游客需求。依托油茶等密集型森林生态资源和天然凉爽气候资源优势,开发森林观光休闲旅游、森林运动休闲旅游、避暑胜地休闲旅游等生态旅游项目,让“绿水青山”点燃美丽乡愁 “金山银山”成就富足家园。加强传统村落游客体验、游客感知研究,增强传统村落鲜活生命力。加强有形建筑保护,注重原住居民“无形文化”传承,包括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信仰、道德观念等,既要保证人在村中,也要保证当地独具特色的文化与村落同在,让“活着的文化”活得更好,不与现代文明脱节断链。立足市场多元化需求,推出一批以自然气候为吸引物的避暑度假型、以生态景观为载体,以特色农作物采摘为主导的乡村休闲体验型、以民族村寨为特色的民俗陶冶型等乡村旅游产品,依托自然生态、特色农业、民族村居、文化遗产,推进“八寨一山”一体化纵深发展,倡导“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真正让“八寨一山”传统村落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家园、观光休闲的公园、寄托乡愁的故园,让传统村落绽放“原生”“活态”之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