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202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8-31

顶营司古城垣保护初探

□潘慧娟

  顶云乡位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的320国道上,距县城约6公里,总面积80.2平方公里。

  顶营土司原为顶营寨,明洪武4年(公元1371年)设立“顶云长官司”,属永宁州管辖。1953年成立了顶云乡。顶云为茶马古道滇黔道贵州段上的一个重要乡镇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土司,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顶营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顶营司历史沿革

  永宁州,元初以打罕地置,治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永宁镇北。属普定府(后改路)。至正中废。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复置,属普定府。辖境相当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地。二十五年属普定卫,后侨治卫城(今安顺市)。嘉靖十一年(1532年)迁治关索岭千户所(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明隆庆五年(1571年)升古田县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西北寿成。属桂林府。万历四年(1576年)移驻安南卫城(今晴隆县),十一年属安顺府,天启时又移治查城(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永宁镇)。1913年改为永宁县,次年改名关岭县。

  顶营司城垣遗址位于关岭自治县顶营乡八角岩村东3公里山顶上。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1985年11月2日公布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城垣长1.5公里,高3~5米。系块石垒砌。有东西两座城门,东门上嵌“迎恩门”石匾一块,横向行书阴刻,每字0.3米见方。现存东门、西门及城垣500余米。顶营司城垣历史悠久,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及历史文化习俗。

  据《永宁州志》记载,顶营土司原为顶营寨,明洪武十二年(1379)罗录选充顶营寨长;洪武十九年(1386)颁印授顶营长官司,隶安顺州,顶营土司的设置已有600余年历史。据说东门上刻有“迎恩门”三字的石匾置于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它是贵州古永宁州“三司六马”城城垣中的唯一幸存者。

  顶营司城垣遗址所处的八角岩村,城垣内居住着顶营司组村民。该村3200人,855户,属汉族、黎族、布依族杂居村寨。其中汉族占36%,黎族占34%,布依族占30%。汉族以王姓,张姓为主,黎族以陈姓为主,布依族以廖姓、韦姓为主。该村气候为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地质为喀斯特岩溶地质,地貌为山地,植被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土质为黄壤。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玉米。

  顶营司古城垣的价值

  顶营司城垣历史悠久,东城门上刻有“迎恩门”三字的石匾置于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它是贵州古永宁州“三司六马”城城垣中的唯一幸存者。是研究原土司生活文化的重要历史依据。它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及历史文化习俗。

  顶营司城垣是一处自然山体和军事工事完美结合体,防御工事具有明显的地方和时代特点,为中国军事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顶营司城垣内环境幽静,文物古迹遗存较多,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囤积有雄厚的文化资源,对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与利用具备良好的条件。

  顶营司古城垣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顶营司的防御工事由东、西城门与城墙组成的。从西边方向有一条上顶营司的水泥马路,路面大约4米宽,盘旋而上到达西城门,在村寨内形成小S型到达东城门处。道路两旁有很多新建民居。东城门外有一条通往关岭方向的古驿道,这是原来的滇黔茶马古道,也是土司内村民与外面的经商与文化的往来的见证。土司内的构筑物都是就地取材,都为卵石砌筑。

  东城门由拱券和城墙构成,均为卵石干砌,原来城门之上还建有一座城楼。通过现场测绘、调查及试验得出城门的墙体与基础基本稳固,墙体结构安全。拱门洞由内外拱券构成,现有外拱券总高为2.915米,实高为1.52米,拱宽2.82米,拱深2.1米,拱卷的上半部分接近为一个半径为1.415米的半圆形。缺失的内拱券拱宽为2.78米,拱深为2.39米。北面边现存城楼为总长为4.49米,总宽了2.58米,其中周边的金刚墙厚为0.7~0.8米的石墙,中间为素土夯实。城门两边有城墙连接作为防御外侵的维护结构,城门北边原城墙部分现为菜地,南边原城墙处现建有民居,城门外(东面)有古驿道,城门内(西面)通过台阶与斜坡与村内道路相接。

  西城门前面原有一条通往昆明方向的古驿道,现只有局部遗迹可查找,由于入村马路的修建需要使得原西城门洞口大大拓宽,原门已经被拆除,两边的城墙也破损严重,城门左边(北段)的两边地势高差大,右边依山体顺势而上,大多城墙外立面高度都为3米左右,城墙建于山体岩石之上,外侧山体陡峻,里侧有小树林。其中砌筑城门的条石石块规格约为高度0.2- 0.4米、宽度0.3-0.8米、长度0.5-1米,石块规格不一,施工工艺为传统的条石干砌。

  连接东西城门是城墙,原来可以沿着城墙东西城门之间的往来巡查,城墙随山体而建,随地势高低起伏,原城墙底部都有3~4米宽,外立面有3~5米高,城墙外侧砌有高约一米,厚0.8—1米的掩体墙。通过现场测绘及调查试验得出城墙墙体与基础基础稳固,墙体结构安全。墙体为卵石砌筑,上层石块可以活动,防御时可以作为一种战斗武器。卵石的规格不一,体积最大的约为0.25立方米,最小的约为0.15立方米,施工工艺为传统的卵石干砌。

  残存的古驿道长约417米,宽约2-3米位于山地缓坡地带,路面高差约34米,路面材料为毛石和卵石,规格不一,最大约为0.5平米,最小约为0.2平米。厚度约10-15厘米,施工工艺为传统的石块干砌。部分平缓地带,两侧开有明沟,其余地段为随地势自由排水。因现代交通的发展,此古驿道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丧失了原有功能,日渐荒废。

  顶营司城垣目前主要的问题和残破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是由于年久失修及生产生活活动,使得总体完整性保存较差,石砌体缺失严重。村委修村级公路时拆除西城门,城内石板铺筑的道路很多石块被村民建房使用,村内大多用混凝土浇捣地面和踏步;其二是城垣在长期使用和自存过程中,缺乏人为管理、维护,使遗址长期处于缺乏日常维护和必要维修的状态,导致残损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抢救这一仅存的土司城垣,应对其文物本体进行及时修缮和对其所附属的文物环境进行及时治理,避免城垣遭受到更严重的损坏,避免顶营土司城垣价值的丧失。以满足文物保护、保存及展示的需要。

  顶营司古城垣的保护建议

  ——对东城门拆砌后砌的砖墙以及移除后生长的树木,维修加固缺失的城墙和拱券,整平城门顶面,原城墙不动。

  ——保留从东城门往南面至西城门之间的现存的城墙遗址及遗址。并对其进行展示。根据观览需要,加固城墙外侧高度超过2.5米以上的体墙残缺部位,确保游客安全。

  ——清理城垣周边环境,清理垃圾,禁止在城墙通道上种植蔬菜,树木等。

  ——古驿道维修,对原道路因后期人为改造使路面变窄路段进行拓宽;对于古驿道保存较好的路段做整平除草处理;对古驿道路面破损严重路段进行局部加固及补配缺石(毛石或卵石)路面。

  ——补配砌筑城门条石石块施工工艺应用传统的条石干砌法和传统的卵石干砌法;古驿道路面材料毛石和卵石施工工艺为传统的石块干砌。对整个古驿道做好开沟排水、清除草坪等保养维护。

  清理、疏通顶营司城垣周边排水明沟,清除沟内杂草及沟内淤积的泥沙,使其排水通畅;清除城垣周边垃圾杂物,杂草、对邻近建筑的树木进行修剪,减少树枝对城墙的危害,改善建筑物周边通风卵件。

  通过以上措施,防止现遗址城垣遭到更严重的破坏,保证文物安全。通过对遗址进行及时彻底的维修,使顶营司城垣以安全稳定的状态展示在人们面前,展现和发挥其应有的历史、艺术及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