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数据公布
贵州:中药民族药稳中求进有突破
本报讯(记者 李 丽)日前,贵州发布2015年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主要数据。去年,贵州中药民族药在中药材种植、医药工业、中药商业及流通、中药科技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
统计数据显示,全省中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保护抚育总面积达546.83万亩,总产量为181.04万吨、总产值为127.65亿元;面积超过10万亩的有刺梨、金(山)银花、杜仲、花椒、太子参等17个品种,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生姜、玄参、鱼腥草等29个品种,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天麻、太子参、半夏等24个品种。
2015年,全省中药材种子种苗基地面积达21.11万亩,实现销售收入13.66亿元;面积超过1万亩的有天麻、生姜、半夏、太子参4个品种,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有天麻、半夏2个品种。截至去年底,全省共有29个中药材品种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增六枝龙胆草、水城小黄姜2个产品;何首乌、太子参、头花蓼、淫羊藿、金钗石斛5个品种通过国家中药材种植基地(GAP)认证。
目前,全省已纳入统计的医药企业有175家,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81.30亿元;医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68家、超过5亿元的有22家、超过10亿元的有11家。在单品种销售方面,参芎葡萄糖注射液、艾迪注射液、仙灵骨葆胶囊、肺力咳合剂、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等45个药品销售收入上亿元,超过5亿元的有7个、超过 10亿元的有2个。全省纳入统计的287家药品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5.43亿元,销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有6家、超过1亿元的有60家。
在中药科技方面,2015年全省175家医药企业和25家中药领域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共支出科技项目经费6.66亿元,比上年增长9.5%。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专利申请受理数为833件,专利授权数为762件、比上年增长121件;荣获省级优秀新产品新技术奖8项,累计发表科技论文2262篇(其中核心期刊1110篇),被SCI、EI、ISTP收录381篇;有科技活动人员7850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4%。
截至去年底,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领域共有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19个、省级人才基地9个;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和机构64个,比上年新增5个。其中,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含省部共建)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
发展中药民族药产业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重大产业工程,涉及种植、制药、流通、科技等领域,覆盖面较广。为全面、及时了解和掌握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状况,解决地区、部门、行业统计数据信息互通不够等问题,并客观、真实、动态反映全省中药民族药产业发展趋势,为省委、省政府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决策所需基础数据。2010年,贵州省科技厅经与省统计局协商,联合省经信委、省农委、省林业厅、省商务厅、省药监局组成《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研究编制工作小组,制定完成具有贵州特点的中药现代化产业部门综合性报表制度,并经国家统计局认定为全国首套中药现代化产业全行业综合性报表制度,成为全省法定的常规年度行业统计。自2011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省统计局已连续6年对统计数据进行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