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茶风云录:每片茶山每个品牌都有一段故事
□樊园芳
黔地宜茶,从“一叶难求”的皇室贡品鸟王茶,到民国时期盛名在外的石阡苔茶,再到上世纪80年代惊鸿一瞥的“羊艾毛峰”……贵州全境产茶、多地产好茶早有定论。
贵州茶园从2007年不足百万亩起步,至今建成近700万亩,遍布黔境各地。除“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及“遵义红”四大品牌外,贵州还拥有石阡苔茶、贵定云雾贡茶、梵净山茶、正安白茶等一大批知名品牌。
在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春天的古树茶连叶末都卖得一干二净,依旧“得之极不易”;有上千年种植史的石阡苔茶,上世纪30年代设计出独有的商标和包装,通过水路、陆路到达湖广、浙江等地,西湖畔的梅家坞、浙江新昌,至今还种植4万余亩引自石阡的苔茶;黔中茶区的“羊艾毛峰”重出江湖,浓郁的茶香犹胜从前……
贵州的每一片茶山、每一个品牌,都有一段故事意犹未尽。
贵定鸟王茶:皇室贡茶“一叶难求”
沿着贵定县境内的云雾山攀爬,路过半山腰的贡茶碑,鸟王村18个寨子自下而上、错落有致地散落在茶林之间。
走进茶农雷家才家的客厅,一股茶香扑鼻而来,茶几上4只玻璃杯冲泡的绿茶余温还在。“刚来几位客人,把春天订的茶带走了。”在他眼里,散落在田埂边、山林深处的垣埂茶才是真正的鸟王茶,无需打药、施肥,采日月精华、吸山间云雾,正是鸟王茶的原生树种。
这些土生野长的垣埂茶,每年春天发芽时间比其它茶晚20多天,茶青黝黑发亮、芽微微弯曲。垣埂茶在鸟王村年产量不超过300斤,采摘前便被客商早早预定,晚来一步连茶叶末都见不到。
作为贵定云雾贡茶的原料,鸟王茶树分布在云雾山大大小小的苗寨中,原生灌木型茶种叶片宽厚、茶青肥大。清明前的茶青收购价高达300多元,制成后的云雾贡茶可谓贵州茶中极品。而直接从茶农家中购买,每斤价格不低于1800元。
“条索紧细、卷曲披茸、色泽翠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鲜爽、回甘力强”,是专家对鸟王茶的标志性评价。
将一小撮春天的鸟王茶投入玻璃杯中,注入刚烧开的山泉水,紧细卷曲的茶叶很快浮上水面,又一粒粒下沉杯底、舒展开来。第一泡滋味鲜爽,强烈的回甘迅速涌上喉咙;第二泡,隐隐约约的花香慢慢呈现,茶叶的香味丝毫未减……直到第五泡,仍鲜爽回甘。用鸟王茶制作的红茶,更能泡10道以上。
鸟王茶的种植史可追溯到隋唐时期,并一直作为贡茶敬献给历代帝王。清朝乾隆55年立于鸟王村关口寨的贡茶碑,200余字的碑文至今依稀可见。
为保护鸟王茶这一地方良种,近年来贵定县加强对鸟王群体种的培育。仅在云雾镇,就建立了鸟王群体种育苗基地5个,面积达400余亩。目前,已从鸟王种原生种种选育出136个品种,全县17万亩茶园中,50%以上种植的都是鸟王种。
随着鸟王种的普及与大量繁育,昔日的帝王茶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用一芽一叶、一芽二叶鸟王种制作的春茶,每斤价格四五百元,成为云雾山中性价比最高的明前茶。
2014年,贵定鸟王茶与石阡苔茶一起被评为省级优良品种。而今,随着鸟王茶在贵定全县范围内大面积引种,其走出云雾山后的表现值得期待。
石阡苔茶:上世纪30年代抢滩上海
石阡县龙塘镇祥华生态茶叶有限公司办公楼前的花坛中,几株五六米高的茶树尤为显眼。老板饶登祥说,这些茶树已有七八百年历史,是公司的“镇店之宝”。
石阡苔茶因长期处于适度低温、多雾环境中,茶树嫩梢木质化速度减缓、嫩度持久,易形成肥状茶芽或苔子,当地人把茶树嫩梢称为“苔子”。于是,这种苔状明显、苔粗叶厚的茶叶被称为“苔茶”。
石阡苔茶有上千年历史,汉代《方言》、唐代《茶经》、明朝《贵州通志》、清代《续黔书》皆有记载。它是贵州最早走出大山的茶叶之一,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就被卖到四川、江南等地;上世纪30年代,广告还打到了大上海。其出山历史绕不开两个人: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江西商人左成宪从石阡贩茶到四川、江南等地,再运回盐、瓷器及百货,成为一代巨商。由左成宪出资修建的万寿宫,耗资数十万两白银,相当于石阡府库10多年的收入,可见贩茶利润之丰。
上世纪30年代,石阡人龙尧夫开办“鸿云茶庄”,将茶叶进行分级,并按不同等级、数量进行包装,生意从湖南做到了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在当年贵阳的各家影院,电影播放前都要放几分钟幻灯片,便是石阡苔茶的广告。龙尧夫不仅在省城为石阡苔茶打广告,还到上海专门制作彩色商标、定制包装盒,开了贵州茶叶对外宣传的先河。
民国31年,民国中央农业试验所湄潭实验茶场的调查统计显示,当年全省产茶11511担,其中石阡产茶1000担,产量仅次于安顺、湄潭。
石阡苔茶的特点在“苔”、价值在“紫”,苔粗、芽壮、叶厚的石阡苔茶耐寒、耐饥渴,适应性非常强。在全县18个乡镇中,都可见上千年的古茶树。内涵物质丰富、耐泡的特性,使石阡苔茶成为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尤其是每年5月后,石阡苔茶的芽叶渐渐由绿变紫,此时花青素含量很高、苦涩味也逐渐明显。
如何利用好夏季紫叶,是石阡苔茶再次发力的一个节点。从2010年开始,石阡茶人不停地尝试用夏季茶青做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用紫芽做出的红茶给人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通过发酵,苦涩味被有效去除;石阡苔茶制作的红茶醇厚甘甜,成为贵州红茶中的翘楚。
如今,石阡县已投产的23万亩茶园,茶叶下树率很高。全县100多家茶企,有多家实现了春季加工绿茶、夏秋加工红茶。产自石阡的绿茶、红茶,除远销日本、俄罗斯、香港等地外,在国内已登陆北京、上海、山东、内蒙古等地的茶叶市场。
“羊艾毛峰”:十里香茶重新出发
贵阳以西30公里外的羊艾茶场,近6000亩茶园碧波荡漾,除280亩“福鼎大白”外,种植的都是引自云南的“十里香”。火辣辣的日头下,几名工人戴着草帽修剪茶树。修葺一新的茶园不久后将冒出新芽叶,等待下一轮的采摘。
上世纪50年代,“十里香”落户新建的羊艾茶场。在云南一度濒临灭绝的“十里香”,引种到贵州后表现得更为优良,从而成就了以“十里香”为原料制作成“羊艾毛峰”的一段传奇。
用“十里香”加工出的“羊艾毛峰”,形细嫩匀整、条索紧结卷曲,银毫满披、锋苗毕露,色泽鲜活、含绿欲滴,内质清香馥郁、滋味清纯鲜爽,汤色、叶底嫩绿匀亮、鲜嫩如生。
“羊艾毛峰”凭借独特的色、香、味、形,很快成为贵州名茶之一。从1975年开始,羊艾茶场建成贵州最大的出口茶基地,“羊艾毛峰”销往香港、澳门、日本、美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
1984年,“羊艾毛峰”被评为“贵州省地方四大名茶”之一;1986年,被商业部评为全国名茶;1988年,斩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90年获商业部部优产品奖,一时风头无二。
“羊艾毛峰”声名鹊起,还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茶场海拔1250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年平均气温14.2度,早春多云雾,全年有290天是阴天或雨天,空气湿润;土壤内含物质丰富,茶叶中富含硒、锶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周围分布上千亩果园、稻田、水库,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保障。
然而因劳动力短缺,茶园疏于管护,渐渐地随着茶叶行业竞争加剧,羊艾茶在市场上失去往日辉煌,踪迹难寻。
今年3月,已划归贵安新区的羊艾茶场被贵安商贸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接管,很快与湄潭县栗香茶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利用其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负责茶场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5月,在湄潭召开的“茶博会”上,来自羊艾茶场的翠芽、毛峰及红茶,代表贵安新区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至今短短4个月,羊艾茶场已加工茶青10万余斤。在生产车间负责加工的栗香茶业负责人说,“十里香”独具高香的特征,在贵州的表现比在原生地云南还好。在贵州五大茶叶产业带中,黔中茶区凭借独特的地理、气候优势,成为黔茶不落的“贵族”。
贵安商投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公司将引进新设备,在加强茶园管护的同时扩大生产,尽快在综合保税区建立跨境电商,让羊艾茶重新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