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农工党省委通过提案指出,由于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发展突飞猛进,于是,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的涌向城市,与此同时,留守在农村特别是西部老少边穷地区的缺少照顾的孩子们就成为了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并且将长期存在于社会的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之一。为此,农工党省委建议:
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
□本报记者 何 博
“留守儿童”社会转型中的痛
“社会转型,家长对孩子责任心的缺失是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形成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问题专家告诉记者。
“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产物。社会转型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外出务工挣钱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许多家长简单认为可以通过经济补偿来替代对孩子教养的责任。当外出务工挣钱已经成为他们所习惯的生活方式时,便出现了对孩子教养责任心的集体性缺失,大家都习惯于把孩子留在家里,父母外出务工,谁也不会谴责谁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有调查显示,目前,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
今年,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发布了《2016年度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填写了父母外出情况的6495人中,61.2%的学生选择了“没有人外出”。选择“爸爸外出”、“妈妈外出”和“爸爸妈妈都外出”的比例分别为20.9%、4.8%和13.1%。调查将父母一方外出和双方都外出的情况均定义为“留守儿童”,算出留守儿童的占全体的比例为38.8%。但这一比例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在“没有人外出”这一选项中,东部地区的比高达81%,而最低的西部地区仅为25%;而在“爸爸妈妈都外出”这一项上中,西部地区高达35%,东部地区只有6%。这意味着,调查所涉西部地区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75%,而东部地区的留守儿童比例仅为19%。
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
“一二三,三二一,没有爹妈最造孽,跟倒公(爷爷)公又凶,跟倒把(奶奶)把又打,跟倒嘎公(外公)嘎婆(外婆)最好耍。”这是流传在印江县天堂镇曹家村留守学生口中的顺口溜,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印江县天堂镇曹家小学,记者见到了一个小女孩,一提到爸爸妈妈,虽然嘴上说着不想他们,但是刚回答完就把脸深深埋在书本里,两手紧紧地捧紧书本裹住自己的脸,瘦削的双肩不停地抽动着。
农工党省委在通过调研后指出,由于缺乏家庭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形成良好的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部分留守儿童还表现出在学校少言寡语,但在家中却性格急躁,监护人难以管教的“两面性”性格现象;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山高路险、沟壑纵横,由于得不到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人身安全隐患较大。此外,留守儿童尤其是女童还容易受到他人的侵害。
在沿河县后坪乡茨坝村记者看到,村里的一对留守姐妹,由于没有钱把房子彻底修好,在夜晚孩子就一片片用这些零散旧木板、编织袋、破烂的旧竹席片围起床来避风挡雨。根本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破竹席用手轻轻一捅就可以长驱直入。姐妹俩的衣服都是来自外地一些好心人捐赠的旧衣服,尽管已经穿的很破旧了,但还是孩子最好的衣服。
“我省贫困地区的许多村寨仍然处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缺医少药、无娱乐体育设施、司法治安较薄弱的情况。从基础设施上看,仍有不通路的村,即使通车但坡陡弯多,路面破烂,危险性大。”省扶贫办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农工党省委在提案中也指出了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小学问题较多,无法满足留守儿童的需要。一是寄宿制中小学少;二是缺少针对性、专门性;三是食宿设施过于简陋,四是没有专职生活老师和炊事员。
建立长效机制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农工党省委在提案中指出,建立留守儿童的长效管理机制,从制度上加强管理,打破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束缚,为人口流动营造一个良好的,规范有序的社会环境,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为留守儿童随父母进城创造有利条件。因此,走家庭、学校、社会、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之路是必行之举。
在采访当中记者发现,由于监护人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在强化家庭教育与监护责任,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上还有待改变。
农工党省委建议,由于监护人的缺失,学校应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注。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培养一批专业的心理教育咨询队伍,充分利用当地有效的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同时,发动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全社会形成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一是充分发挥乡(镇)、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等社会力量在教育青少年中的作用,聘请他们为校外辅导员、法制宣传员等,经常对孩子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激发孩子爱家乡、爱他人、爱祖国的热情,从小树立良好志向。二是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及农村社区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电玩城、赌场、网吧等娱乐场所,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三是加强对“村规民约”的制定与管理,鼓励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在村规民约的管理中突出其重要的地位,并且鼓励大家族式的管理与教育留守儿童,大家族中没有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应当鼓励其主动担负对家族子弟的教育与管理。
因地制宜,发挥农村社区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利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定期开展以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活动。通过定期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了外出务工父母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与交流;二是留守儿童自身也获得了教育;三是有利于民族地区形成良好的、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社区文化氛围。
农工党省委在提案中就远在异地务工孩子们的父母如何强化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农村基层教育部门与团委、妇联、工会等部门联合,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情况的对比分析以及其他典型案例的宣传教育,推广举办监护人培训班,通过给监护人讲授一些有关儿童心理、感情、学习行为、兴趣、安全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外出务工农民工逐步认识父母亲情以及家长有效监护在儿童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增强其培养、教育自己子女的责任感,统筹考虑外出务工挣钱与孩子成长教育的问题,要么将孩子一同带到务工城市就读,要么留下一人在家陪伴照顾孩子。如果父母都需外出,则要选择可靠的监护人,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在沟通内容上,不仅要谈生活、学习,还要全面了解其思想、心理、身体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二是定期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必要的交流。政府、学校应当想办法为留守儿童提供电话、网络、视屏电话(网络视屏花费很低)等等,以便能让“留守儿童”定期与外出打工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同时争取电信部门对留守儿童的通话采取一定的优惠。边远山寨的留守儿童可由学校组织到乡镇去。“留守儿童”通过与父母交流,可以弥补他们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在交流中父母也容易掌握孩子身心发展变化的过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父母可以给予及时疏导。这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十三五’时期“大扶贫”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在逐步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本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在外务工的村民返乡工作成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另外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