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199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7-12

大数据、分级诊疗、多点执业红利渐行渐进

民营医疗仍在“爬坡过坎”

□王 呈

  国家卫计委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民营医院达1.45万个,占医院总数的52.7%、比2010年增加106%;但民营医院当年1-8月的诊疗人次、出院人数占比仅为一成,诊疗服务数量悬殊仍较大。

  特别是在“魏则西事件”后,民营医院获客方式进入分水岭;在医疗细分市场,移动互联网产品也形成燎原之势。一场行业变革已然开始。

  消除泡沫回归价值

  “当前医疗资源大部分还是在公立医院,公立医院与包括医生集团、互联网医院在内的民营医疗间的差距,大概有95%与5%的区别。这5%如何颠覆95%?在若干年内有一定难度。”日前,在亿欧公司主办的2016中国“互联网+创业创新”大会医疗高峰论坛上,卓健科技创始人尉建锋说。

  从创投市场近期的投资热点看,以轻问诊、挂号、支付、预约等服务入手的互联网公司已成功获得众多投资机构青睐。线下越来越多的民营医院也跟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开始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服务。

  “去年前半年移动医疗非常热,现在大家要冷静下来。移动医疗除了存在很多泡沫,还需要国家解决落实更新一些制度,比如减轻移动医疗创业负担或为之扫清障碍。”尉建锋说。

  在康复之家董事长柏煜看来,未来能存活的互联网医院不会特别多,因为按照互联网的逻辑,未来将只有几家能做大。“但传统医院互联网化是绕不过去的坎,因此能帮助传统医院实现信息化、互联网化和与顾客对接的公司,还是特别有价值的。”

  “良币驱逐劣币”将形成趋势,以“魏则西事件”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大大加速了这个进程。“中国医疗本身是阴阳两重天的市场,公立医疗是卖方市场、民营医疗是买方市场,要购买流量获取患者。但这个延续了5-8年时间的民营医院获客方式,在‘魏则西事件’后迎来一个巨大的分水岭,未来患者来源形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表示。

  据其介绍,当前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一是俗称“人口贩子”的商业模式,约1/3企业在用;二是基于基础的互联网平台流量获得用户,以医疗背景、医疗资源居多,中心在于诊疗方面的深度垂直。

  此外,医生创业、草根医院“逆袭”也将是行业新常态。张锐估计,医生“开除”医院会星火燎原,“从去年开始就存在这种局面”;乡村医院也有“逆袭”的冲动,“投资者对这样的趋势很感兴趣”。

  “其实每一个疾病都非常值得研究,很多移动医疗公司以此作为突破点。”好大夫在线创始人王航说。其中,皮肤科是最适合网上诊疗的,“用智能手机把皮肤拍下来,可能比眼前看得更精细,还可以放大”。

  尉建锋也认为,在医疗行业创业要先做简单的事情,国内首家医生集团张强医生主要是做静脉曲张,相对而言风险小得多,且当天即可出院,如妇科、眼科、口腔科一般,效果立竿见影;而肝胆手术则需全方位配套,较为复杂。

  政策红利如何转换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相关部委解读,2020年我国将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此前,分级诊疗、多点执业也屡屡被中央及地方政策提及并已开展试点。

  在如此政策红利背景下,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对行业前景十分乐观:“未来5-10年,政策面、资本面、创新面都将更聚焦于医疗服务业发展。目前在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纯正的医疗服务类上市公司只有3家,而药品、器械类公司超过200家。可想而知,未来的资本市场舞台上,一定会在细分赛道上诞生出更多医疗服务类上市公司。”

  “精准医疗、公共卫生和科研载体,是未来健康数据一个重要的载体和运用。”俞熔举例说,“去年1000万人体检中有300万人血糖异常、100万人确诊为糖尿病患者,还有200万人定义为高危人群,我们在高危人群中精准筛查建立精准模型,选出高危人群中最危险的几十万人给予精准治疗,这是未来商业模式中精准的核心。”

  分级诊疗对行业的贡献则在于“流程再造”。“一名北京儿童医院退休医生,在互联网上免费回复患者问题,晚上十点钟可以回复完;后来延长到凌晨一两点,再后来到凌晨三点才把问题回复完。后来他给我打电话说,还是把网上功能关了吧,实在受不了了。虽然他非常想回复患者、帮助家长,但工作量真是太大了。”王航介绍说,分诊将带来医疗资源的优化分配,“什么样的患者应该找专家级别的医生、什么样的患者应该找年轻的医生,而不是都集中涌向最好的医生。”

  多点执业也可能带来一批新的行业品牌。很多诊所运营效率不好,多点执业将解决这个问题。类似零售业,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超市型公司没有机会,但7-11这样的品牌连锁超市就有机会。单个诊所不需很大,但可诊断的项目、内容不断增加,最后使流水变多、产能变大、频次变高。

  “其实只要抛开一些面子问题,在医疗领域挣钱还是比较容易。但要成为真的生意模式,或真的希望为世界做些什么,一定要考虑系统化供给、用户普适性需求问题。”张锐表示,国务院政策支持、鼓励互联网医疗的信号非常清晰,但需打通的环节还有很多。

  对医疗行业而言,患者信息归属权即为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病人完整的数据能拿到吗?拿不到。据我所知,很多医院愿意尝试新模式,但把数据公开与别人合作需要挺长的过程。即使能拿到完整数据,是否可以对病人病情或对医生有一个正确判断,也是一个问题。”分享投资管理合伙人管涛说。

  “客观来说,现在移动医疗产业还处在流程再造环节,真正对医疗技术的创新几乎没有。为什么是这个环节呢?因为整个医疗行业正处在一个最大背景中——医改。”王航表示,“医改改什么?改流程、改模式。如果现在总是谈可穿戴设备、阿尔法狗、电子医生这类东西,对中国医疗行业有点早了。”

 

医生创业、草根医院“逆袭”将成为行业新常态。(本刊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