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1988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24

  六朝三杰是指在中国绘画史上六朝时期的三位著名画家,即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三位大家。张怀瑾评:“陆公(陆探微)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像人风骨,张(僧繇)亚于顾(恺之)、陆(探微)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六朝三杰之二——“画圣”陆探微

□本报记者 万里燕

  陆探微,生卒不详,吴县(今苏州)人,南朝刘宋时期画家。在中国画史上,他是正式以书法入画的创始人。他把东汉张芝的草书体运用到绘画上,是最早被称为“画圣”的人。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载有他的画达七十余件,题材十分广泛,从圣贤图绘、佛像人物至飞禽走兽,无一不精。

  陆探微与上期介绍的顾恺之并称“顾陆”,是江南苏州一带最早的杰出画家之一。顾恺之是一位集才子名士、官衔贵宠于一身的画家,因此史上对他不乏记载,各种流传典故也很多,但陆探微与顾恺之不同,他一生大多时候只是一位普通的画工,既无官职封号,也非出生世家的名士,因此遍寻史籍,关于陆探微的生平活动资料少之又少。《历代名画记》中记载:“陆探微,上品上,吴人也。宋明帝时,常在侍从,丹青之妙,最推工者。”这是有关陆探微生平正面书写的唯一记载。从中大体可知,陆探微是吴人,即今苏州地区人,南朝宋明帝时的宫廷画家,常在皇帝左右侍奉,在当时画技最高,最谙丹青妙法。我们对陆探微绘画风格的了解可以说全部是凭借后人的著述。他的画风对后世影响极大,有幸睹其真容的后人无不怀景仰虔敬之心,并以文字细加描述,从而使我们仍可窥见陆画面貌的基本特征。

  南齐理论家谢赫首先给予陆探微绘画至高的赞誉,称其画:“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惟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显然,在谢赫看来,陆探微的画已远远超越了作品外在形式的完美,直接把握到艺术的内在本体。所谓“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即指能穷尽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达到上乘的理想境界,而非限于表面的描摹刻画,故谢赫将其置于上品之上,第一品第一人。同时,谢赫又在总体上认为陆画“六法尽该(赅)”,即因“穷理尽性”而使画面收到“气韵生动”的效果。

  张怀瑾评说:“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融乎墨外。夫像人风骨,张亚于顾、陆也,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参灵酌妙,动与神会”依然是形而上的赞誉,“笔迹劲利,如锥刀矣”则为形而下的具体描述,说明陆探微用笔如锥刀入木般刚劲有力度。张怀瑾在这里三次提到“骨”字,对这一概念的阐释可增进我们对陆画画风的理解。“骨”的观念在绘画艺术中来表现为线条紧密劲利而给人以力度感,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作者精神的升华,形成画面总体的“气”。“秀骨清像”一词具有递进式的双层审美内涵,一指人物外在形象上的清秀瘦削之美,一指通过对这一形象刻画所体现的人物内在的清刚、峭拔、智慧超脱的品质。因此可以看出陆探微绘画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人物外在形象的清秀瘦削和绘画用笔追求如刀刻般的刚劲有力;二是超越于对外在形式的关注直达理想人格本体的精神层面,所以当人们面对画面时会产生“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的感觉。

  陆探微通过对草书连贯一气的行笔运势特点的敏锐把握和巧思妙琢,将它引入绘画领域,创作出前所未有的“一笔画”法,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次全新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探索,标志着首次“以书入画”的形成。到魏晋时期,书法出现重要转折,完成了从注重单一线条、蚕头雁尾式的波折运动的隶书到注重线条的连贯运动的草书的转变,标志了书法艺术本体自律的独立成熟和自由发展。连绵不断、运转灵活自如的线条,不仅开拓了文字多维的空间架构,展现了线条在时间中的延续,而且由于这种自由、灵活、连贯,事实上呈示出书写者主体的审美倾向与精神追求。所以,张芝的“一笔书”不仅是形态上的,更表现了内在的人格完善因素。陆探微当亦深明其旨,他创作的“一笔画”与张芝的“一笔书”可谓异曲同工。张彦远也由此得出“故知书画用笔同法”的结论。

  在绘画的题材上,陆探微以人物画为主。《唐朝名画录·序》有载:“……陆探微画人物极其妙绝,至于山水草木,疏成而已。且《萧史》、《木雁》、《风俗》、《洛神》等图画尚在人间,可见之矣。”同时,从《历代名画记》所记录的陆探微的七十余件画迹也可以看出,所画以当时的帝王、功臣、名士肖像为多,也有古圣贤、历史人物、佛教图像以及禽鸟等。遗憾的是如今真迹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