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贵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省委、省政府将大扶贫和大数据定为我省“十三五”期间的两大战略。两大战略是辩证统一的,如何更好地将两大战略统一起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扶贫战场的前沿在农村,当前,作为已经遍布全省“信息节点”的农家书屋,是否可以使两大战略在此交汇,实现大数据带动大扶贫、大扶贫促进大数据的良性互动,由此产生“1+1>2”的效应。为此,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陈菊丽建议:
推动我省农村地区跨入大数据时代
□本报记者 蒋兴华
■现象
“我调查过,在我省各地的乡村,可以建立‘村寨大数据中心’”。陈菊丽委员说。
在乡村建立大数据中心,是陈菊丽的心愿。为了达到这个心愿,她多次到贫困山区调研。在调研中,她发现一个现象,遍布乡村的“农家书屋”,虽然没有城市图书馆的一定规模,但仍然蕴藏巨大的大数据资源。
陈菊丽委员认为,根据省新闻出版局公共服务处调查统计,目前我省共有农家书屋36635个,已经完全覆盖了所有的行政村。从2006年至2012年共建设农家书屋18781个,送去图书3705万册,投入资金3.76亿元(含我省配套资金20%)。2013年,中央补助农家书屋资金由省财政直接下拔到市、县;2014年再次统计上报农家书屋17854个,中央补助资金2896万元,由省新闻出版局组织采购,配送的图书种类为政经类、科技类、文化类、医卫生活类、少儿类、其他类等。为每个农家书屋平均补充价值3700余元的图书165册。
在陈菊丽委员看来,农家书屋是目前我省农村广大基层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有些条件好的地方配备了电脑机房、互联网接入等,有的还定期在农家书屋举行一些培训活动,这些,都让农家书屋具有了成为村寨信息中心的潜质。如果增加信息交互功能,其蕴含的巨大的、大数据资源就能很快被挖掘出来。
陈菊丽委员说,针对大扶贫,在农村建立“大数据中心”,在当前有十分重大意义。
她指出,大数据和大扶贫是贵州的两大战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是大扶贫的主战场在农村,二是大数据的主战场在产业基地。大扶贫主战场在农村不假,但说大数据仅限制在产业基地,不对,应该要打破这种固有思维模式。
陈菊丽委员认为,既然“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参与,那么大数据的战场同样应该向农村转移。如果广大农村建立起了大数据中心,可以获取大量最新的政策、市场、产业等信息,助力精准脱贫;全省农村的信息和需求也可以上传到省里的大数据中心进行分类处理,实现社会治理的优化升级;微信公众号、电商平台下移等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的措施将使“黔山”的“宝贝儿”更加有效地“出山”、贵州基层村寨无数不为人知的“好山好水”让更多人了解;也让“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等工作插上“大数据”的翅膀,可以说改造“农家书屋”成为“村寨大数据中心”将对贵州整体的工作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问题
陈菊丽委员告诉记者,她之所以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递上这件提案,是按照“五大理念”理论依据提出的。
什么是“五大理念”?
陈菊丽委员解释说,“五大理念”就是:一是创新——让老少边穷村寨跨入大数据时代;二是协调——将大扶贫和大数据两大战略协调起来;三是绿色——建设成本非常低,盘活现有资源,四两拨千斤;四是开放——借助这个乡村大数据中心,让山里人睁开眼睛看到最现代的信息;五是共享——大数据产业不仅仅是高新产业园的高大上,更是服务百姓生活的好助手。
要将“农家书屋”改造成为“村寨大数据中心”,会面临什么问题?
陈菊丽委员分析说,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从硬件方面讲,农村的书屋书刊内容陈旧,服务性、地域性、针对性都不强,一句话,更新速度慢,更新制度尚未形成;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场地普遍偏小或没有独立空间;本地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几乎为零;办公经费缺乏成为扩充硬件设施的“短板”。
从管理方面讲,虽然每年开展业务培训和下乡检查,但由于缺乏具体的考核奖惩机制,使得部分管理员缺乏管好、用好书屋的积极性;有些书屋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报酬,不利于积极性的提高;加之绝大部分管理员由村委会成员兼任,工作难以两头兼顾。
从群众的认知方面讲,由于贴近群众的宣传活动缺少等原因,书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偏低,使得书屋默默无闻,服务对象鲜有光顾。大部分农民目前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业余时间以看电视为主,棋牌娱乐和交友聊天也占很大比例。
■构想
但尽管如此,“农家书屋”已经具备改造的群众基础。陈菊丽说。
陈菊丽委员举例说:安顺市平坝区天龙镇天龙村,2012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家书屋,全村有7千多人口,人均收入平均9千多元,书屋有图书6千余册,借阅率65%,管理非常好。他们利用农家书屋为平台,免费举办了3期电商培训班,投资20几万元建立了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电商销售门面,前两年免费提供给返乡的农民工经营,只收取5千元的装修保证金,2年后商家出60%,其余由政府补贴,目前已经跟京东达成合作,拥有青年创业电商5家。与此同时,该区的夏云镇桥上村是省文明村寨试点村,总人口6338人,人均收入6700元,农家书屋有图书3千余册,借阅率70%,以农业养殖种植、科技、工具书为主。开放时间为每天上午9点至下午5点,特殊情况随时都可以。他们正在将农家书屋迁往老百姓娱乐的广场旁,让大家在闲暇之余还可以借书学习和上网购物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
还有,贵阳市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农家书屋,有图书上万册,借阅率40%,书屋里还有可以上网的电脑等数字设备,每逢假期,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来这里。他们还准备为自己的村子注册一个微信公众服务号,并建立本村的淘宝店。
■建议
记者了解到,在农村建立“村寨大数据中心”,让老少边穷村寨跨入大数据时代,这一提法,目前全国还属于首次。
作为新的提法,如何将“农家书屋”改造成“村寨大数据中心”呢?
陈菊丽委员告诉记者,从我省实施大数据和大扶贫战略需要出发,农家书屋“数字化”改造已经实在必行,因此,要打造农家书屋的升级版,使其成为不仅获取信息,还整合发布信息,不仅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还促进群众借助信息技术致富的“村寨大数据中心”,凸显了我省作为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聚集区的独特优势。
而如何在农村建立“村寨大数据中心”,陈菊丽委员说她已经有了初步设想。
陈菊丽委员建议,数字化改造后的农家书屋既可以阅读图书,还将是该村寨线上信息获取和发布的中心,同时还是线下进行知识文化传播和电商交易的实体,如果实现“o2o”的“农家书屋2.0版”,我们就可将其称为“村寨大数据中心”。
“村寨大数据中心”的内容形式是怎么样的?
陈菊丽委员描述,“村寨大数据中心”可进行标准化设计和管理,要求每个村寨实现“四个一”,即:配置一台联网的小型服务器、注册一个微信公众号、运营一家淘宝店、聘请一位兼职或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
将“农家书屋”改造成为“村寨大数据中心”真的可行吗?
陈菊丽委员充满信心地说:由于目前PC端的IT设备大幅降价,而移动互联技术日益普及,这一改造活动费用相对低廉。
因此,她建议:一是实现“四个一”每个农家书屋仅需要1-2万元,可先在中心城市郊区选取100个村寨进行改造;二是试点成熟后向全省铺开,争取在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目标时,让贵州每个村寨都有自己的“大数据中心”,这样,就能实现偏远和落后的农村跨越式进入大数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