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977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6-03

对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中打造赤水河流域旅游经济区的战略思考

□曾国强

  流域的生态保护是关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护中用利于社会,用益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长江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长河,也是世界上完全在一国境内的最长河流,全长6397千米,流域总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8%,发源于青藏高原东部各拉丹冬峰,穿越中国西南、中部、东部,在上海汇入东海。近年来,长江受工业污染、农业径流、河沙淤积、湿地和湖泊减少,加剧了季节性洪水的发生。从源头青海各拉丹东到湖北宜昌为长江的上域,从宜昌到江西湖口是长江的中域,湖口到上海的长江入海,则为长江下游,与黄河一起称为中国“母亲河”。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横跨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19个省、市、自治区。长江流域经济总量巨大,是中国基础原材料、机电工业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集中地,也是中国水资源配置南水北调水源地,为中国主要内河航运集中地区,素有“黄金水道”之称,干、支流航道里程5.7万多公里,占全国的52.5%。

  一、赤水河流域的概况及问题

  赤水河是长江上流的一条支流,源于云南省镇雄县,流经云南的昭通、贵州毕节和遵义、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入长江,全长523千米,流域面积2.04万平方千米,因四分三流域在大山中,是至今国内唯一没被污染的长江支流,实测最大流量达989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33.2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101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27万千瓦,是云、贵、川3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经济走廊。

  赤水河流域面积超过300平方千米的一级支流有11条,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有5条。国务院批准赤水河的主要开发任务是发电和航运,干流河段及部分支流河段纳入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地域10年前户籍常住人口就有约460万人,耕地面积达近900万亩,流域内的西部经济发展缓慢,工业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不高,主要存在问题有:

  1、流域水资源利用率低,供需矛盾突出。流域内己建、在建水利工程多以小型工程为主,仅有中型水库2座,而且流域内饮用水困难和不安全人口超过该地域人口的50%。规划采取从赤水河干支流引、提水和在支流修建一定的调节能力的供水水库,建设适当规模的人畜饮水工程来解决。

  2、流域内航运早,规模发展慢。赤水河历来就是川、黔间大宗货物运输的重要水道,航运兴起早,清代曾称为怀河。建国后经过两次大规模整治,赤水市以下可全年通航空120吨机轮和4X150吨拖轮船队,目前报国家规划可建设四级航运梯级,可达五级航运标准,但沿河发电站建设一直影响规模通航。

  3、流域内旅游资源丰富、省际联动不足,释放效能不明显。如可观感流域沿岸的生态航运联动基本没有,没有形成共同打造品牌的共识。地域内贵州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赤水大瀑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南、四川同样旅游资源丰富,但至今流域内缺乏整体释放效能。

  4、全流域内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国家层面战略缺失,难以获得中央的专项政策支持。新常态下,区域合作,抱团发展已经是趋势,大到国家地区、小至区域企业合作。曾几何时贵州在烟工业方面吃过亏,四川在酒工业方面找谋略,云南在旅游业方面谋突破,例子数不甚数。而今在贵州,以举办2016数博会为契机,全力推动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可以说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阿里巴巴、京东、腾讯、浪潮、高通、惠普、思科等大数据领军企业落户贵州,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通信、富士康、华为等数据中心基地落建贵州,充分证明了省际合作效能的释放。

  二、对保护长江流域生态打造赤水河流域旅游经济区的政策建议

  1、首先共同将旅游业作为省际经济增长极产业打造。一是共同将旅游业作为省际经济增长极产业发展是必要准备。从现象看,云南旅游曾领跑在全国,贵州旅游2015年总人数为37630.0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已达3512.82亿元。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形成产业的要素都已具备,2016年贵州了提出旅游业“井喷式”增长,这就需要形成旅游产业系统,并具备该产业系统要素。如管理、技术、人员、生产、市场、资源、信息。二是共同将旅游作为长江经济带赤水河流域旅游经济区来现实可行。用创新理念落实绿色发展。旅游业是绿色产业,旅游业在第三产业发展中地位越来越显重要,既是调结构需要,也是创新思路发展省际经济增长极的要求。

  2、其次旅游合作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旅游经济区来战略。一是发挥各地优势,厚植地域特色。因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赤水河素有我国著名的“美酒河“之称。如流域内的贵州在遵义发展,可以白酒茅台为核心的特色酒工业+旅游文化。二是发挥地域联盟,加强合作共赢。过去赤水河流域的省际发展缺乏合作,尤其在旅游业方面,往往省际各自单打独斗,难以形成释放赤水河流域生态经济的综合效能,联不成片、形不成拳。交流合作能共创造机遇,携手谋略才能发展共赢。三是建立赤水河地域生态经济保护发展常态化的协调机制。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地域经济携手发展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凝聚地域省际共同发展的大局共识,联合建立联席制度,定期召开高层联席会议协调讨论相关工作,建立轮值制度对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适度开发进行监督,不能“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容易断头。

  3、再者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地域发展须联动创新。一是优化地域的政策环境。要创造域内发展互投的政治生态环境,以抱团发展的合作创新理念,以优势互补的市场观念,构建互利共赢的发展环境,加强省际及中央的纵横向互动联系,努力使“精英干不过团队、团队做不赢系统、系统关键在指挥”的政治生态效能发挥到极致。二是优化地域交通基础环境。近年来赤水河域内省际经济增长发展迅速,在“十二五”时期尤显突出,如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5%,高速公路里程突破5100公里,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省份,但调研发现,省际交界公路基础建设严重滞后,尤其在省际的旅游县交界还有“三不管”的现象。三是联建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联合出台保护联合开发政策文件,联合向中央争取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共建流域保护基金。

  4、还有大胆创新地域旅游资源资产市场合作的战略研究。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联合向中央申请为“长江流域经济带赤水河流域旅游经济区”着为国家战略。抓紧研究地域旅游资源资产的合作方式和市场运作模式。二是加强互联互通。明确哪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加强项目对接。着力规划“十三五”期共同发展的计划项目并做好项目的计划对接。

  5、最后用好贵州大数据为全域性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一是发挥贵州对内“云上贵州”的环保云、旅游云等数据优势。学会用高科技、新知识、大数据来保护和利用为全域性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目前该系统汇集政务信息5万G数据量,日均数据调用量已经达到10万亿次。二是做好数据联动对外应用。大数据是新产业,要不断完善其行业规范,可以通过立法推动开放共赢。三是借力大数据,激发创客力量,既能打造流域内旅游经济区旅游数据运用平安、也可提供生态保护的监督管理共赢平台。

  (作者系省政协常委、民进省委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