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云而上争弄潮 数据蓝海显风流
——贵州联通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王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在贵州省加快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全力打造大数据综合实验区的进程中,贵州联通依托中国联通强大的数据资源、产业优势和网络基础,在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蓝海中乘风逐浪、激流勇进,用一个又一个“第一”尽显风流,勇立于大数据产业发展蓝海的潮头!
——连部长、省长都盛赞的大数据应用,它来自联通!
2016年,春节黄金周,贵州旅游迎来了新的辉煌。短短7天假期,到贵州旅游的游客总数和旅游总收入均较上年同期实现30%以上的增长。那么,哪些景区游客最多?哪些地方的游客来的最多?哪些旅游商品游客买得最多?来的游客都是些什么人?
这些问题,在贵州联通依托贵州旅游大数据平台新鲜发布的《2016年春节黄金周贵州旅游大数据报告》中,您都可以清晰的找到答案。这份大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贵州省春节期间旅游综合指数达到76分,属于“非常推荐”的旅游地点;7天长假外省游客数达到2157万人次,并展示了游客来源地域分布、游客性别比例以及年龄段分布、消费能力等数据。
时间回溯到2015年10月10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举办的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上,国家旅游局、贵州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联通达成三方战略合作协议,拓展智慧旅游云工程建设成果,相互进行旅游数据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建成了全国首个旅游大数据指数平台,并发布了全国首个旅游大数据综合指数,成为全国范围内将旅游业与大数据融合运用的“领跑者”。
中国联通基于自身2000个节点数据处理能力的大数据处理平台,以客观数据为基础而创新推出的旅游大数据指数,由8个部分综合分析得出,分别是景区等级指数、适游季节指数、适游天气指数、景区饱和指数、交通拥堵指数、网上关注指数、客流来源指数和消费能力指数。通过游客手机漫游数据,从省、市、景区三个维度实时了解游客来源信息,通过对贵州旅游路线轨迹,景区周边高速公路拥堵情况,网民及游客上网行为情况分析,了解游客APP使用状况、逗留状况、特征喜好、对贵州省吃、住、行、游、购、娱热搜关键词分析等数据信息,帮助旅游管理部门、景区了解区域内游客构成状况,为旅游精准营销、目的地营销、旅游线路规划提供数据参考依据。该综合指数类似旅游行业的“天气预报”,能够为游客、政府、企业提供覆盖游前、游中、游后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解决方案,不仅能作为游客出行的“好参谋”,旅游目的地服务考核的“好裁判”,更能够成为旅游经济分析的“好助手”,实现旅游目的地均衡式的发展,助力贵州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正是因为贵州联通在推进大数据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上作出的积极贡献,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李世宏对贵州联通在大数据产业发展及应用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贵州大数据发展确实走在全国的前面”。
大数据产业拓展 联通“后发先行”
近年来,贵州联通紧紧围绕贵州“数据强省”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抢抓大数据产业发展机遇,聚焦产业创新,以贵州大数据“领头羊”的角色,积极构建大数据应用平台,推动大数据引领企业创新发展,与产业各方携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全国第一”。
运行全国首个落地贵州的国家级数据中心——国家旅游局数据(灾备)中心
2015年7月9日,国家旅游局、贵州省人民政府、中国联通三方签署《基于全国旅游基础数据库异地备份的旅游大数据战略合作协议》,确定三方进行旅游大数据合作。该数据中心是贵州全面发展大数据以来第一个在贵州落地的行业数据灾备中心,不仅完善了数据安全体系,更实现了多级数据融合和社会大数据的共享,探索了旅游大数据共建、共享、共管的新模式,对解决目前旅游大数据发展落地难的问题做了有益的尝试。
承载了全国首个省级数据统一管理、交换、共享云服务平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
2014年,贵州启动大数据发展战略,并启动“7+N”朵云建设,大数据产业成为贵州一张响亮名片。同年9月,全国首个省级政府和企业数据统筹存储、共享开放和开发利用的云服务平台“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落户贵州联通,统一承载“7+N”朵云。通过承载“云上贵州”系统平台,贵州联通以其具有特色的竞争优势,在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进程中,率先抢占战略高地,有力彰显贵州联通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上具备的较强优势。
建成了全国首个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口岸——贵州电子口岸
2014年12月31日,全国首个基于云技术的电子通关口岸——贵州电子口岸正式开通,该平台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通关、物流、贸易”为核心,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运用为支撑,实现对口岸进出口业务、跨境电子商务以及视频监控智能分析的管理,并实现空港 “三个一工程”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的通关服务,降低了贸易成本、提升国际贸易竞争力。通过该系统实现大通关“一站式”服务体系,企业可减少30%-40%的重复申报项目,节省25%-30%的申报和查验时间,通关费用节省近半,提高口岸通关效率。
正式签约首家落地贵州省的国家级文化数据中心——中华文化云
2015年7月21日,中华文化云项目正式签约落户贵州联通。 “中华文化云”以“互联网+文化传播”的模式,致力于实现大规模的文化数字媒体内容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分发和播出等全球性互联网文化服务、互联网电视大数据支撑和相关智能终端发展,使“中华文化云”基地成为全国领先的大规模媒体、文化大数据汇集、制作、运营和服务的产业基地。
建成了省内首个工业云示范项目——贵航工业云
云平台通过整合异构的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窗口,实现企业用户的自助开户、信息服务的申请、以及与各信息资源的登录。以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给用户,并建起立平台对客户、平台对内部管理人员和平台对企业的信息通道,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积极探索公安警务行业示范项目——多彩警务云
2015年12月,贵州省公安厅与贵州联通就公安数据机房建设达成协议,贵州联通向其提供高质量的机房环境、承载公安信息化系统及应用,保障公安现有业务高效、稳定运行。通过这项合作,贵州联通依托运营商资源优势,与政府单位一起实现政府低成本、高产出办公新模式。同时,积极引入公安部和贵州省公安厅各警种数据资源,并借助贵州联通数据资源及技术,打造全国特有的“多彩警务云”反恐大数据平台,完善自身技术打击手段,提升反恐案件破获成功率,为国家、社会、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强力保障。
贵州联通始终致力于打造融合创新、开放共赢的“互联网+”产业新生态,基于中国联通“沃云”平台、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积极抢抓大数据发展机遇,面向社会各界广泛提供“网络+平台+产品+应用”的全方位云服务。
信心源自联通贵安数据中心强大的优势
2013年12月,中国联通按照“打造世界一流云计算基地”的目标,在贵州启动了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基地建设,基地总投资金额约60亿元人民币,规划占地面积610亩,规划建设机房楼、动力楼、数据厂房、运维楼、库房、变电站等,共计19栋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约为30万平方米,分三期工程进行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可提供总机架数约3.2万架(按4kw标准机架折算),可承载服务器约60万台。
当前,依托中国联通强大的通信网络能力、一流的基础设施资源、优秀的专业运营体系和丰富的政企信息化建设服务经验,贵州联通已具备了全面承载“互联网+”项目的核心能力,并形成了八个方面的差异化优势。
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交通优势
贵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5.5℃,最高19℃,最低12℃,能耗消耗较低;贵阳环境优美,空气清新,PM2.5优良以上,是基地建设的极佳选择;贵阳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灾害风险低,为数据中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其次是能源优势。贵州拥有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煤炭资源,为全国数据中心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强有力的电力保障;第三是交通优势。目前已建立西南地区便利快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高品质的智能网络
依托于高速互联、通达全球、直连骨干的优质网络,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作为中国联通网络骨干节点,出口带宽达到1500G以上,可实现全国十二大基地100 Gbps网络直联。
一流的云服务平台
采用开源技术、SDN等国际主流技术,自主研发了技术领先、规模布局、覆盖全国的沃云公共云平台。依托云服务平台,利用中国联通2000个数据节点,20PB数据量,可在智慧城市、政府办公、旅游出行、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公众消费等各领域提供大数据服务。
体系完善、多重保护的安全措施
从应用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主机安全、物理安全、管理安全六个层面,打造了完备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通过了可信云、安全等保三级等认证,在保障网络和信息安全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高端定制、柔性可变、降低成本的创新模式
云数据基地按照国际最先进的T3+至T4数据中心标准建设,通过微模块技术、电气技术、制冷技术及独有的分布式UPS系统,快速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实现用户需求灵活定制、柔性可变、绿色节能,整体PUE值控制在1.3以下。
一体化、专业化的运营体系
建立了集中统一的运维生产管理体系、集中化智能自动的运维监控系统和端到端的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统一业务品牌、统一规范标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架构部署、统一服务体系的“五统一”目标,具备“互联网+”实施的规范化支撑服务能力。
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及完整的专业资质
中国联通拥有专业的大数据研究中心,具备强大的云集成和大数据研发能力,能够满足客户的产品研发需求。同时,拥有全面、专业的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质量管理、规划设计专业资质,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稳定、优惠的价格政策
电价、地价低廉,资费不高于北上广,不高于北方基地和周边省份,为客户节约成本。
依托上述优势,中国联通以其颇具实力的网络资源、技术支撑和优质服务,可以为包括政务、产业、民生、环保、文化等各行各业,提供全方位的大数据服务。
坚强基础支撑起大数据发展的牢固基石
近年来,贵州联通认真按照中国联通集团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企业加快发展、加速赶超,持续保持了高速规模增长,实现综合经营业绩和各项主要经营指标连续四年位居全集团前列,公司整体网络规模、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为支撑大数据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基础光传输网络方面,贵州联通拥有国家一级干线光缆8条和国家二级干线光缆10条,总长分别达到3661皮长公里和5120皮长公里,干线光缆稳定性和冗余度较好,合计数据传输最大能力为42.4Tbps;在数据通信网络方面,贵州联通互联网出省带宽已达到1320Gbps、省内带宽(各市州至省会贵阳)达到1000Gbps,预计至2016年互联网出省带宽将达到2360Gbps、省内带宽将达到2460Gbps,可提供充足的互联网出省带宽;在移动通信网络方面,已建设总容量达1700万户的移动通信系统,其中4G网络用户容量661万户,并建设2G、3G、4G网络基站共计4.2万站,实现2G、3G网络覆盖到村、4G网络覆盖到乡镇,全省移动宽带覆盖人口数3114万人、人口覆盖率达到96%,网络峰值速率达到150Mbps,整体移动互联网网页打开延时小于1.6秒,端到端业务及时率达到93%,贵阳地区移动互联网访问国内各大知名网站良好率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位居前列。
贵州联通与贵州电信还进一步加强合作,于2016年1月30日签署了网络与服务提升合作协议,全面落实双方集团公司的战略合作要求,在网络共建共享、终端、网络互联、创新业务、国际漫游等五个方面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双方的深度合作,势必有效提升联通与电信的网络互联质量,保障互联互通畅通无阻,提升用户服务感知,为大数据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在网络安全保障上,贵州联通认真落实中国联通集团公司关于网络安全保障的各项要求,重点围绕四个方面落实好安全保障工作。首先,公司强化资源及组织配置,组建了专业的建设及运维团队,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及技能考核体系,具备专业的运维、监控及工作平台,建成了成熟的运维质量及安全保障体系。其次,扎实推进流程及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完备的应急响应流程、故障处理流程、业务实施流程、设备操作流程、质量考核流程体系。遵循相关的国内外标准、设备维护规程、设备操作规范以及政策和法规,扎实做好日常的网络安全维护工作。第三,夯实管理及技术保障基础,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动力系统测试评估系统、气流组织优化方案、节能降耗方案、PUE能效管理体系。第四,具备信息化专业资质,拥有全面、专业的系统集成、信息化建设、安全等专业资质,能够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支撑。
中国联通在全国范围内建成了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平台,承载经营发展的信息化数据。依托这个全国统一布局的信息化系统平台,中国联通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大数据平台,构建了除BAT外,国内最大的大数据平台及一体化运营体系。31省数据一点采集、一点处理、一点服务 。每日采集信息数据超过2800亿条记录,约45TB存储,打造了20PB级数据吞吐能力、积累了全国范围的数据资产,构建了统一数据服务能力。
回望过去,历史与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时代的烙印。
农耕时代,土地为贵;工业时代,能源为重;而当今的信息时代,则是数据为先。
展望未来,大数据产业一定会继续奔跑前进。因为,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产业的空间巨大、潜力无穷,大数据融合应用将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各个方面。
面对广阔蓝海,我们相信,联通将一如既往,扬帆远航、勇往直前。
2014年6月19日,贵州联通参演2014年全省第二次项目建设现场观摩会
1月19日,与省公安厅签约
大数据应用展示
动力楼远眺
2016年1月20日,中国联通陆益民总经理到中国联通贵安云数据中心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