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7期 本期196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5-06

红六军团宿营大苗寨(三)

□李文汉

  (续接上期)

  苗族是一个弱小民族,哪里山高就往哪里搬,哪里林深就往哪里钻,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偏僻冷凉地区,长期过着打猎和刀耕火种的生活,住的不如人家,吃的不如人家,穿的是自己种麻纺织的粗麻布衣。这一切都是黑暗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苦大仇深的这个民族一旦认识或接触到他们信赖的人,能为他们谋利撑腰壮胆的人,心窝窝都会掏出来,把他们当着依赖、靠山,这个民族是一个内秀、德美的民族,这是红军首长对苗族的评价。

  在奎香,居住在山沟深林的苗族妇女提着鸡蛋送给红军,红军哪能白吃白占,结果付给苗族妇女鸡蛋价高出两三倍,还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给予她们极大的同情关爱。红军频繁奔波在奎香到恒底、可乐一带,战马拖累了、拖瘦了,有的躺着起不来,苗族同胞看见和知道后,领着红军到老鹰山脚的放马场,告诉红军,这些都是野放的马,瞧得上哪一匹,尽管牵上哪一匹。红军在奎香,在苗胞的拥戴和支持下,补充了一批马和骡子。这一切,作为红军首长心里是有秤的。

  想起这些,很少动情的红军首长大声地说:“我们进入乌蒙山以后,所到之处都有苗族寨子。苗家好,苗家最拥戴红军,苗族最支持红军,红军要报答苗家的恩。”

  李国荣感动得淌起泪花子,他对李德信说:“你听到了吧?红军把苗家当作自己的人,你还要在这里站着,赶快去喊话,让山上的苗胞下山来,共同迎接我们的亲人。”李德信很机灵,从红军围坐的地方绕了半圈跑走了,他站在麦穗翻滚着波浪的路上,两手合成一个喇叭筒,用苗语喊道:“隔早调罗,都资都夺揣比操古,卓谷姑呼隔早调罗。灿乐仪冬罗,南冬资冬夺”(你们快回来,红军对我们好得很,特别叫我喊你们下来,大家快下来,共同欢迎红军)。李德信重复喊了几遍,乌伊山顶上的人,仙水山的人大部分走出山顶或灌木丛,绕着小路朝着寨子里走回来。

  李德信借用红军的名望招下山的人,走到路口之后,害羞或害怕,各自往家中跑。李德信不客气地拦住走在后面几位年岁稍长的人,对着他们耳朵说着悄悄话。

  红军要在大苗寨宿营。李国荣焦虑不安的是,所有的人家都躲进山里,门锁了,炊烟不见,鸡犬不闹,象一个空心寨。可是,他的焦虑一盯点没有表露出来,李德信通过巧妙方法,用苗语把山上的苗胞喊来了,心里挂着的疙瘩总算解开了。

  看着苗胞从山上回来了,红军首长很高兴,对李国荣说:“国荣,现在我们可以派几个人随你进寨看看了吧?我们的人马有几千人,看后心头有数好做安顿。”李国荣还沉静在解除疙瘩之后的兴奋中,他接过话连声说:“好吧,好吧!”引导着几个红军走进寨里。

  李德信悄悄交代任务的几个年长苗族,“夺、夺、夺”地吹着芦笙来了。一方要进寨看看,一方要出寨迎接,客从主安排。按苗族的礼节出村寨欢迎客人是最高的礼遇。李国荣向红军解释,并引导他们回晒坝。芦笙队走到晒坝边,踏着稳健的脚步,吹着有节凑的笙声,仿佛是说:“来了,来了。客人一路辛苦到苗寨,苗胞要用最庄重、热烈的礼节欢迎你们,要捧出清纯的羊角酒来敬你们。”厚重、真挚的笙声反反复复地响着。

  红军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隆重古朴的欢迎礼仪,几个随李国荣进寨的红军站着鼓掌,坐着休整的红军都“啪啪啪”地鼓起掌声,红军和苗胞欢聚一起,掌声和芦笙交织在一起。几位少妇头上扎着发结,两位手拿弯弯的山羊角,有的提着土罐罐酒;后面的排成队形,表示对红军的欢迎。有两位走到红军跟前,横横地拉着一根木棒挡住。提着酒的人把酒倒在羊角里,唱着苗家酒礼歌,给红军敬酒。晒坝里呈现了少有的、特殊的热闹场景。

  红军首长走过来,亲切地说:“国荣,红军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但红军不能饮酒,这是军人职业的要求。”李国荣很高兴,他认为李德信不但撑了他的面子,也撑起了苗家的里子。大苗寨迎接红军的场子终于搭起来了。他感到很体面,对红军首长说:“这是苗家祖辈传下来的老规矩,用这个规矩迎接客人,就是用心对待客人。你们做个动作,做个意思就算领情,可以进去了”。这样,红军首长接过酒轻轻斗在嘴唇。挡路的木棒被抬高,红军首长从木棒下走出去,洋溢着红军与苗胞的深情厚谊。

  

  太阳西挂在马店梁子丫口上,晚霞映照在大苗寨。通往苗寨的路李花馨香扑鼻,开谢的花瓣飘落在路上;一簇簇修竹摇曳着,尖硬的竹叶相互碰撞,摸擦发出“沙、沙、沙”的响声。李国荣、李德信引导红军随着芦笙队往寨里走去。李国荣对红军战士说:“这里有一座教堂,教堂的教规教义与苗族的风俗习惯不合拍。由李德信领红军随芦笙队去寨里转转,我们去罗卜甲教堂看一看。”“宗教活动场所是可以去的。”几个红军小声地说看。

  李国荣边走边介绍。苗族过去是祭山、祭树,崇拜自然,相信所见的自然物都像人一样有灵魂。这种信仰一直伴随着我们,困扰着我们。1910年基督教循道公会传到大苗寨,白格理牧师指定修建了罗卜甲教堂。这个地名叫小厂子,嘉庆年间有姓张的汉族来到这一带找到矿石,挖锌矿冶炼,锌矿含量高,几年时间浓烟滚滚,小厂很旺,张姓人家奇迹般地赚钱发财,他看见这里山好水好坐势好,又修了几栋房子,可惜,兴盛一时的张家人神不知鬼不觉地倒霉了。留下张家屋基这块地,教堂就是在这块地修的。

  说话间,看守教堂的长老听到有人讲话,急忙地走出门,看见李国荣带着几个陌生人走来,客气地说:“大伯,有这样的客人不早点打个响声,我应早点出来接嘛。”李国荣说:“客人很忙,他们刚到,来不及给你打个响声。”在长老的引领下,红军战士到了教堂。教堂周边树林很多,有松树、杉树和竹林,周围没有人家,显得十分幽静。红军走进来以后,看得很认真,从正房到厢房,从礼拜堂到神职人员住宿的地方,哪个房间可以用,大约有多少面积,他们都挨一逐二的记在心头。红军战士心里想,这是住宿的好地方,也不会影响他们的活动。红军还很认真看了教堂的桌椅板櫈,他们认为在这里设立临时指挥部既隐蔽很恰当。

  李国荣则想着如何安顿好远方的客人——红军。大苗寨名声好听,但是,苗胞贫困得很,四十多户人家,都是茅草房,房屋简陋破旧,墙体开裂炸口,很多人家居所人畜不分。坐的凳子很少。睡的很简单,盖秧被、蓑衣和羊毛毡子,很多人家睡蕨草、木叶堆,还有的裹在火堆旁过夜。这一次,一定是现丑了,这些都是很难改变的啊,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他们来自老百姓,但是,他们不知道大苗寨的苦难还这样深。

  李德信引领的红军随芦笙队在寨子里转了半个圈,走到李国荣家,家里妇人走到院坝,用苗语盛情地请红军到家里坐,几只鸭子“嘎嘎嘎”围着红军叫,像是要留客人一样。走到旁边一家,李德信特别介绍,这是李正帮家,他正在华西神学院读神学。算是大苗寨有出息,见大世面的人了。几个红军迟疑地问,这个地方还有读神学的人,真了不起,以后毕业怎样办呢?李德信听到了告诉他们,大苗寨有一个罗卜甲教会。距这里三十公里地方,有石门总会,负责很多堂口,缺的传道很多。

  红军首长在晒坝焦急地等着李国荣他们。一会儿,出去的红军回来了,红军首长召集出去的红军了解情况,商量住宿的意见,这么多的红军驻扎在大苗寨,四十多户人家容纳不下。红军首长问:“国荣,附近村寨有哪些可以住?”李国荣回答:“附近村寨中有高发、横坡、扎塘、仓房可以住。那几个寨子的人户很多。”摸清住宿情况后,红军指挥机关和警卫部队住大苗寨,其余部队就开到高发、横坡、扎塘、仓房等村寨宿营。

  红军在大苗寨宿营后,作为指挥机关异常忙。根据调查走访观察的实情,指挥机关就近设在官寨屋基那两座小巧玲珑的山前。红军战士搬运设备、通讯器材。从小学校到官家屋基,一下子布满了电线。有一个班的战士持枪在两座小山上站岗放哨,有的沿着通往学校的路上巡查。红军虽然分散住宿,可是,大苗寨热闹起来了。红军战士有的挑水,有的洗菜,有的烧火,有的做饭,分工很具体,很落实。挑水要走一段路,几个人争抢着木桶。

  李国荣叫李德信再去串门子。他走到每家每户,动员苗胞省吃节俭,凑出一些粮食给红军。苗胞们你凑一升,我送一角把粮食送到红军住地。对园子里的蔬菜,李国荣说过,凡是园子地有蔬菜,红军尽管用,老百姓缺几顿蔬菜没有大不了的事,因此,红军在大苗寨还吃上一顿大白菜。

  李德信在串门子时走回家,用几张棕皮包着一挂肉来,他找到李国荣,悄悄地说:“红军几位首长住在小学校,我们送一块腊肉给他们去。”李国荣说:“有一位住在李正邦家,你隔李正帮家近,这块腊肉就送到他家。我隔学校近,我回家再找一下,给住在学校的首长送去”。两叔侄一拍即合,对待红军想在一起了。

  红军住在李学松家,10多岁的李学松是下午从山上回来的,他很怕陌生人,回来就一直不出家门,红军走到他家后,他拿櫈子给红军坐,烧开水给红军喝,像一位热情的小家长一样。这些都是坐在火边,年岁很大的老人指点做的。红军牵着几匹头拴在门前的核桃树上,马饿了,提腿摇头,焦躁不安,李学松帮助挑水喂马,抬出锄刀,帮助红军锄草喂马,红军称赞他很能干。李学松年少,经不住挑逗,受到表扬后在红军战士面前活蹦乱跳。

  红军的生活很艰苦,吃的很简单,进入乌蒙山之后,粮食紧缺,驻扎下来后,打土豪分财浮,开仓救济老百姓时,红军自留一部分粮食作为供养,行军的时候,准备的食物往往不足,常常出现有上一顿无下顿,断粮时吃野菜野草。在乌蒙山区,由于海拔高,冬季雪凌冻坏蔬菜,这里的人习惯冬季吃晾干的酸菜和晒干豆壳,连简单的蔬菜都吃不上。红军离开奎香,虽然备有一定的食物,但出发之后不知道下一站到什么地方,哪里的情况会是什么样,因此,作炊事的人很节俭,作为战士也只能吃半饱。红军进入洛泽河西岸大苗寨之后,这里处在河谷山腰海拔低,冬季无疑少雪蔬菜很好,总算吃上了一顿新鲜蔬菜,红军很高兴。

  红军首长的生活也同战士一样,虽然专门有厨师做饭,但这是因为首长工作忙,需要的照应。首长吃的同战士吃的没有两样,只是有时多几滴油水。李国荣、李德信提着腊肉去犒劳红军首长,被警卫人员挡住说:“大苗寨的老百姓很穷,不要从牙齿缝缝里面挤出肉给我们吃。”李国荣机智地说:“这是给红军首长的,也是苗家人的一片心意。”警卫员跟红军首长报告后,知道他们来了,很高兴,马上叫警卫人员叫他们进来吃饭。

  红军首长很感激大苗寨的苗胞说:“他们省吃俭用给红军凑粮食,又放话让红军在这里敞开肚子吃上新鲜的大白菜。”说着劝他们一吃饭。李国荣、李德信说:“我们作主人,都顾不上招呼红军吃饭。已经在家吃了。”围在首长身边的战士很多,李国荣、李德信只好坐下来。这些红军战士有汇报军情的,有的是反映部队情况的。李国荣、李德信生怕影响红军首长的繁忙工作,起来要告辞,红军首长摆着手说:“不走,不走,待处理完工作后,你们陪我们聊一晚上。”

  夜很静,春风徐徐地吹着,大苗寨的春天来得早。夜间也是暖和和的,住在寨里的红军,有的住在农户的楼上,或垫着包谷草和蕨草在堂屋里睡,有的睡在屋檐下,有的躺在木叶堆上,能够休息睡觉的地方,都睡满了红军。这些红军战士很年轻,正是瞌睡好的年岁,所以,打开行礼铺开,大家就呼呼地睡着了。执勤的战士,站在官寨屋基边的小山顶,警惕地注目着四处;路上的战士持着枪走过来走过去。革命,打地主、土豪,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让红军战士辛苦了。

  红军首长处理好工作后,坐下来同李国荣、李德信摆谈,他说:“在我们中国,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是,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披着他们的衣钵,以老百姓为敌,欺压百姓,这是造成老百姓生活贫困的原因。欺压大苗寨老百姓的地主、老财爷都是秉承的走狗,他们到处欺压你们。这种苦日子还能持续下去吗?肯定老百姓不答应。”红军首长讲着高深的道理,这种苦日子老百姓不能再过下去。这句话说到李国荣的心坎上。这时,红军战士又来报告,红军首长说:“转告政委,通知住各村寨的红军,明天准时启程,赶到集结地。”

  红军首长接着说:“正由于老百姓不能再受苦受难,就要革命。通过革命,把地主、土豪的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老百姓自己种,自己收,自己过日子”。繁忙的军务,又打断了首长的话。“明天我们抄小路,赶到集结地。”首长又下了一道命令。突然,红军首长度着步,思考起来。他突然抬起头,看着李国荣说:“国荣,明天是否愿意给红军带路”?红军首长通过思考,决定把解决通往集结地的任务以征求意见的口气交给了李国荣和李德信。

  李国荣回答说:“从大苗寨往勺甫的路,我们经常走着,对路很熟悉,前面的路,我们是本地人,可以边打听边走,一定要给红军带好路。”“这就好了,这就有了时间保证”。红军首长很满意地回答,见红军首长很忙,李国荣起身要走,首长伸出手打招呼说:“要同你们摆谈的都谈了,谢谢你们,回去好好休息,明天清晨一起上路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