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革界别的委员通过提案《关于加快贵州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指出,目前,我省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的工作原则,智慧旅游建设在应用项目先行先试、商业模式探索、标准化建设、产业拉动等方面初见成效。但“智慧旅游”差距仍较大,“智慧旅游”建设速度慢,还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为此,该提案建议:
加快我省“智慧旅游”建设
□本报记者 曾 丹
贵州发力“智慧旅游”
前不久,“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运营合作签约仪式在贵阳举行,贵州省旅游局与天涯社区携手打造“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搭建贵州旅游大数据基础平台。
据介绍,在省委省政府今年做出的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重点领域应用工程(即“7+N”云工程)部署中,由省旅游局负责智慧旅游云工程的整体规划和建设工作。根据《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工程总体设计方案》、《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实施计划14-2017年)》,贵州智慧旅游云工程由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三大应用体系和公共技术支撑系统四大部分组成,涉及政府、旅游要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服务企业、游客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助推贵州旅游产业升级发展的整体综合效益系统工程。
“我省早在2014年就开展了智慧旅游云顶层设计工作,并启动了“贵州智慧旅游云”建设。”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作为我省大数据“七朵云”之一,智慧旅游云旨在“吃住行游购娱”6个方面为打造旅游升级版提供强大动力。
2014年8月, 贵州大数据旅游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多家单位合作,致力于解决“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平台与贵州150个景点景区线上线下无缝对接问题,助推“云上贵州·7+N云”进程,奠定大数据公司打造贵州区域旅游生态系统,发力贵州智慧旅游投融资载体、贵州旅行生活服务要素整合主体两大平台,整体推动贵州旅游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等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大力打造“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工程,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新一代通信等技术成果和技术手段,搭建基于贵州旅游大数据的数据整合和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的基础平台,在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指导下,促成旅游行业数据与云上贵州系统平台的数据资源交换和开放共享的实现。
“通过基础平台集聚的资源,切实围绕游客需求、各涉旅企业和行业用户需求、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进一步吸引资本、市场、技术、人才等产业要素的聚集和凝聚,共同进行针对贵州旅游产业大数据应用的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相关标准建设以及核心平台、装备的研制开发和应用体系建设,共同打造和共享贵州智慧旅游产业价值链,从而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整体带动旅游服务体系升级、企业经营能力升级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升级。”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通过建设“智慧旅游”,促进形成贵州旅游业态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产业集群,为实现贵州旅游产业的转型、壮大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服务。
突破瓶颈加快发展
“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将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旅游业应用更加广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在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民革界别的委员通过提案《关于加快贵州省“智慧旅游”建设的建议》指出,“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如何依托大数据产业,综合运用物联网、云服务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建设旅游综合数据中心、数字平台、智能系统和具有旅游宣传、电子商务功能的旅游网站,形成一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意义大的智慧景区、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信息含量高、知识密集的现代服务业,带动信息产业加快发展至关重要。
提案认为,目前,我省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效率推进的工作原则,智慧旅游建设在应用项目先行先试、商业模式探索、标准化建设、产业拉动等方面初见成效。但“智慧旅游”差距仍较大,“智慧旅游”建设速度慢,还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求。
在智慧旅游推进过程中,建议省级相关部门及时发现、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如体制创新、机制完善、宏观推动、融合发展、产业提升等,从制度层面进一步推动智慧旅游发展。提案指出,“智慧旅游”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现已呈现在世人面前,相对于旅游,信息化已不仅仅是应用的手段,必将涉及到旅游诸多要素。
提案建议,在省级层面坚持政府主导的推进模式,制定相关扶持政策,通过聚合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形成聚合发展的态势。
“注重在云平台和应用项目的接口对接、旅游客情实时统计分析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门户网站的电子支付系统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和可应用、可复制、可推广。”提案指出,“智慧旅游”建设手段新、内容多、领域广,加之旅游本身是开放系统。为防止各自为阵,出现信息“孤岛”,区域内的标准化建设至关重要。
提案还建议:要加强人才培养。一方面,建立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智慧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机制,优化人才就业创业环境,以智慧旅游科技园和重大、重点项目为依托,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大力扶持智慧旅游社会培训机构发展,将旅游信息化培训纳入省级旅游培训,推进与大中专院校、骨干企业合作,建设一批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和交流示范基地,力求借助“智慧旅游”带动全行业人才队伍水平的提升。
要强化应用推广。突出“增量、扩面、创特、提效”工作重点。一是增量,努力探索、推进并拓展智慧旅游应用项目,实现项目总量的再拓展,项目应用的再拓展,及早实现遵义智慧旅游全覆盖;二是扩面,注重智慧旅游产品创新,建议成立智慧旅游产业联盟,将旅游和IT产业拓展到文化、体育、创意、会展、制造业、农业、交通、物流、商贸等相关产业,促进旅游产业与一、二、三产业等融合发展;三是创特,注重建设模式创新,提炼、提升单体项目的特色,注重个性和共性、分和总的结合,贵州省智慧旅游“云计算”平台、“智慧旅游门户网”、“旅游客情实时统计分析系统”等,形成若干个具备较强影响力的智慧旅游项目;四是提效,注重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应用新技术及先进经营理念,对旅游诸要素、各环节进行整合并商业化运作,组建统一的商业运作平台,与金融结算、物流配送、票务服务、信息产业、广告服务等关联产业捆绑合作,构建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给“智慧旅游”工程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实现智慧旅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筑牢智慧旅游平台
“贵州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山川秀丽、碧水长流、文化多彩、气候宜人,是名副其实的‘国家公园’省,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全省转型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在新常态下又作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轮驱动”战略部署。
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贵州省旅游条例修正案(草案)》得以审议。该修正案草案提出,积极推动“互联网 ”旅游发展,加强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智慧旅游平台建设,重要旅游集散地、旅游景区应当逐步提供免费无线局域网接入服务。
据悉,上述修正案草案规定,推进旅游业与建设、文化、商业、体育、农业、林业、水利、地质、工业、食品药品、医疗卫生、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融合发展,促进旅游大数据产业和旅游装备制造业发展,结合城市综合体、小城镇、产业园区、农业园区,建设新型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集聚区。
修正案草案提出,发展旅游业应当为创造就业、脱贫致富、改善民生服务,鼓励逐步通过减免门票、免费开放景区和设施等方式体现公益性,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全日制学校学生等旅游者施行门票及相关服务费用减免;鼓励城镇和乡村居民利用自有住宅或其他条件依法从事餐饮、住宿、土特产等旅游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