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94期 本期1958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29

情寄书法 琴砚为俦

——邓健先生艺事漫笔

□马宏明

  邓健先生出生于贵阳,自幼临池学书,诸体皆善,尤精行草。由于受到家庭文化熏陶,他少年时代雅好书画、音乐,髫龄便打下极为深厚的童子功。学书之初,临习唐楷,于颜真卿《勤礼碑》、《多宝塔》和柳公权《玄秘塔》等碑刻上用功至笃。唐人尚法,其楷书用笔谨严,结构端庄大气,体现了盛唐雄风。师法唐楷,可在笔法、结构、章法等诸多方面受到严格的训练和熏陶。我曾拜读过先生课徒楷书,其字与颜氏“勤礼”形神逼肖,无论用笔还是结构,都有唐人气度。楷书之外,邓健先生还擅隶书。他临习了包括《张迁碑》、《乙瑛碑》、《曹全碑》、《史晨碑》等在内的许多汉人碑刻,在隶书上不独用笔结构与汉人神似,更重要的是在古拙气息中,得汉人华贵雍容的庙堂之气,用笔方圆兼济、结构体势浑朴不饰。先生享誉书坛的乃是行草书。他的行草书走的也是传统之路,以晋人“二王”为宗,先后临习了《怀仁集圣教序》、《兰亭序》及米芾的多种行草手扎,故其笔下多追摹晋韵宋意,为其后来的书法创作与行草书的自家面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无论是在用笔的逆顺向背,反覆倚侧,还是结构章法的大小搭配,连绵起伏以及审美取向等诸方面都得到了最为切实的训练。此后先生又将目光投向了草书。草书是将中国书法推向抒情性与韵律美之极至的书体,其奔驷不羁、宕逸起伏、大胆放笔等特质,使书写者激情迸发,达到了“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之美境。他临习了张旭《古诗四首》、怀素《自叙帖》、《苦笋帖》等著名法帖,对草书的跌宕起伏和抑扬顿挫了然于胸并展现于腕。稍后他又对明末清初的草书大家王铎发生了浓厚兴趣。王铎书法以气盛,这是一种锋芒毕露的霸悍之气,太露棱角,邓健先生扬其长避其短,化刚劲为柔美,化露直为含蓄,因此他的草书虽时有“笔下风雷添雨骤”(先生诗句),但更多的则是“庭前桃李报春浓”(先生诗句),有沁人心脾之美。先生书法作品中,如纪念国庆60周年、政协成立60周年书画展中所书毛泽东词条幅,用笔含蓄而不张扬,线条沉厚而富变化,在连绵起伏,行云流水中给人以震撼,而在建党90周年之际先生所书陈毅诗行书条幅,则以笔墨酣畅跌宕,布局的疏朗空灵取胜。总之他的行草书没有一般写行草书者的那样彪悍张扬,狂怪油滑,而是在静穆中呈现出诗意禅境,笔墨间流淌着浓郁的书卷气韵,尺素间留下的是只能意会难言表的文人气息。

  对书画文玩的收藏是中国历代文人的雅好。恰逢盛世的邓健先生独好藏石,他的书斋名曰“十砚斋”,便源于他珍藏的十方上等端砚。他对砚石的老坑新坑、下墨发墨、砚眼砚纹等,很有研究。他还珍藏了不少印石,且多为石中精品、上品。先生历数他与每一方砚石与印石的故事时,十分动情,可见他已在所藏中融入了自己情感和生命。

  丝竹之乐更是邓健先生另一雅好,并自髫年至今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他在二胡上有很深的童子功,曾为之废寝忘食。二胡属于丝类乐器,操之者必须有较灵敏的艺术感觉与超人悟性,先生两者皆占,故能做到快意时“只将心事付丝弦”,在烦恼际“将丝弦畅叙,乐在其间”(先生诗句)。我曾有幸听他拉的一段曲子,其声悠扬委婉,给人以“如听仙乐耳暂明”之感。他那旁若无人、沉醉其间的演奏神态,使我领悟他在挥毫之际、在提按使转中所存的乐感。观其书、闻其曲,我更想起宗白华先生云:“书法是无声的音乐,音乐乃有声的书法”的名言。

  还应一提的是,邓健先生作为贵州省文化厅正厅级领导干部,走遍省内所有市州县,深入到基层指导工作,出谋划策,以最大的努力为我省文化建设工作作出贡献,力求使贵州文化事业具有地方特色与民族精神。

  邓健,字行之,别署琴砚斋主。1953年6月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毕业于贵州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贵州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多次入选全国及省级书展,并有获奖。作品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多处碑林镌刻勒石。多次受聘担任国家级和省级书法展赛评委。

  个人资料和作品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及各种书法作品集。曾被省内外多种报刊、媒体作专题介绍。

  历任贵州省书协书法学校、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广播电视大学书法课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