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艺术市场发展“掠影”
□本报记者 万里燕
伦敦佳士得教育中心(Christie's Education)艺术、法律和商业研究生课程(MA in Art, Law and Business)的项目总监乔瓦尼·贾斯帕里尼(Giovanni Gasparini)说:“艺术品更像是一种你可以长期保存财富的方式,因为不像会因技术革新而被迅速淘汰的游艇那样,艺术品通常不会自然贬值。”事实的确如此:如果你买了一艘游艇,你还需要额外的开销去维护它,而且到头来你可能还需要买一艘新游艇来替换这艘旧的,然而一流的艺术品却能一直保持住它的价值。
和二、三十年前不同,当今世界相当规模的经济发展都发生在西方以外的地区,例如拉美、中国、印度和东南亚,更不用说以石油经济为主体的中东海湾地区和俄罗斯。2014年11月,中国收藏大鳄刘益谦以约10.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在佳士得纽约买下了莫迪利阿尼的名作《侧卧的裸女》,创下迄今为止世界艺术品拍卖第二高价记录,类似的中国富豪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挥金的情况正逐渐增多。正如《艺术新闻》(the Art Newspaper)报道的那样,很多从佳士得卖出去的毕加索的作品都被来自亚洲的买家购得。这意味着经典的、极其稀有的当代艺术品现在已经跨越了国家间的文化障碍,攀升到了文化食物链的顶端。根据苏富比公开发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亚洲买家在苏富比全球网络中贡献的成交金额同比增长了35%。虽然没有公开数据说明中国买家在海外的购藏情况,但直观上,“视野国际化”已经越来越成为中国买家的特征。
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AMMA(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高级顾问龚继遂指出:“多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中字画一枝独秀,造成了市场长期对字画市场的过度以来,也导致了这一板块资源的逐渐枯竭。” 2015年国内艺术品市场成交额为506亿元,比2014年下降20%,与此相对的,苏富比的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亚洲买家在苏富比全球体系中贡献的成交金额同比增长35%,超过20个板块出现亚洲买家的身影。这些数据说明,近几年来,国内的艺术品买家们开始选择把更大比重的资金投入到西方艺术市场中。
艺术品收藏的“视野国际化”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和冲击,而贵州艺术市场处于中国艺术市场发展链尾端,对国内外市场调整所表现的反应并不特别剧烈,反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出现一些惊喜和亮点,呈现一种“破冰”之势。
回顾贵州艺术市场,有一个非常经典的高峰时期,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那时,一批中青年艺术家以贵州民间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结合创作的新颖作品,轮番到北京作大型展览,拿出了一份有贵州原生态特色的文化大餐,揭示了中国艺术在当代发展的另一种可能,刮起一股强劲的贵州风,被中国美术界表述为“贵州美术现象”。改革开放初期,整个文化界、思想界非常混乱,当时西方现代艺术对中国的冲击非常大,中国美术界出现了反思热、寻根热文化思潮。以贵州民族民间艺术和草根山野为根性的贵州艺术在当时对中国文化界、美术界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大家惊叹原来中国也有和非洲原始艺术相媲美的东西。紧随其后的贵州版画群体也为贵州赢得了“版画大省”的荣誉,开创了贵州美术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涌现出一批有全国声誉的画家如董克俊、蒲国昌、田世信、刘雍、李昂、曹琼德、任小林、贾娟丽、王建山等。
遗憾的是,这股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一是因为全国各地都在挖掘各自的文化的“根”,更重要的是,贵州艺术家当时的行为完全基于自发和一种本能文化觉醒。即便当时也有政府方面的支持,但都总体上属于松散的组织行为。因为没有总体策划,没有一个完整全面的推广战略,去北京办展览,回来后就再没进行后续的跟进。这也反映出当时整个贵州的艺术市场观念十分薄弱和落后,没能抓住“贵州美术现象”这一难得的契机将贵州艺术市场的根基建立起来。
从那之后,贵州的美术市场很难形成,到今天都没有形成,主要还是多方原因。画画应该是艺术家自己的事情,在贵州组织起来没有那么容易,还需要有经济上的补充,在省外民间的自由艺术家很少和美协等机构合作。贵州就没有这样的现象,贵州都是互相融合的。贵州一些画家的作品一版都是和省外画廊不定期合作,能卖一些就卖一些。贵州经济的不发达,对文化产业的不重视,都导致了贵州艺术市场迟迟不能成形。相对于周边的成都、昆明等地来说,贵阳的艺术生态环境并不是太发达。贵州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艺术品投资的意识,再加上经济、文化、市场等方面不够发达的客观原因,很难形成充分发育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这让贵州许多好作品都束之高阁。
但随着贵州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日益增多,这样不乐观的局面已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贵州省“十二五”规划纲提出,依托旅游渠道和文化消费市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动以民族文化产业为龙头的特色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协调发展。在这样的政策推动下,以贵阳为例,多彩贵州城、多彩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天书画院、贵州保利艺术中心、中铁阅山湖悦湖薹文化艺术馆、贵州左藏三库泛艺术区、孔学堂文创园、贵阳美术馆、向光艺术馆……越来越多的文化场馆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为贵阳文化产业注入了新鲜强劲的活力。文化的多方位合作模式开始走进公众视野,文创理念、文化消费正在迅速发展。一方面,省内外艺术家的作品拥有了更多展示空间,另一方面,市民群众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也呈现井喷态势。
除此之外,近几年在贵阳市成立了不少画廊,有的有固定场地拍卖,有的有自己的收藏群体,但多数在规范性、学术性上有所欠缺,没有形成稳定的良性循环的市场,很多人在度过最初的激情期以后就逐渐放弃。我们知道,成熟的艺术机构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办展览、策划活动、研究学术,还要有整体的运营推广,否则就不能形成品牌,没有权威性。人们对于画廊的认识模糊,就不会在这个画廊购买艺术作品,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贵州艺术家作品总体水平并不低,其中有不少艺术家的作品极具收藏价值,但贵州市场在艺术品推广上还做得远远不够,叫好不叫座。所以一些投资者更愿意将藏品拿到省外拍卖,最终卖价会比省内高很多。据统计,在北京专门从事艺术品拍卖的机构已超过60家,而同处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地区,专门从事该行业的公司也各有几十家,相比之下,贵州省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涉及拍卖艺术品,而各市州更是难得一见运作模式成熟的拍卖公司一丝踪影。贵州画家的价值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这源自于贵州艺术家向外界宣传推广的机会极其匮乏,文化消费整体滞后。
另一显著问题是,在贵州的美术市场,人们普遍能接受有历史地位的中国画大家的作品,可是对当代国画认同度不高,青年画家的一幅作品只能卖到三五千元。但至少还有人能接受国画,对于油画来说,即使三五千也少有人买,因为大家不了解、不懂油画,缺乏对于油画的艺术鉴赏判断能力。在贵州,没有推广油画的群体,即使有几个小画廊经营油画,也是很低端的。近几年,喜欢油画的人越来越多,油画艺术品市场逐渐回暖,不过总的来说,贵州的油画市场很低迷。
中国书画院院士周国华先生说:“贵州艺术家能够抓住贵州少数民族的东西去搞创作的话,贵州艺术家就成功了;但如果要离开自己身边的这些东西去做外省艺术家也可以做得东西,那贵州艺术家不仅失败,甚至市白痴。”贵州的文化传统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贵州有18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民族等原生态艺术元素对贵州美术的风格有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就是,也应该是贵州艺术家创作的母体,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应是创作中挥之不去而不断求索的目标,都值得在以前、现在和将来都去深入体会、探寻、表现。
在建立和发展贵州美术市场的道路上,发展地方经济是一方面,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是另一方面的艰巨任务,这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这也是一个必经的、无法跳过的过程。一方面,画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要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建立自己对学术的高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要形成一个行业群体和行业的自律准则,要建立行业与艺术家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沟通平台,要打造规范、自律、诚信的贵州艺术市场。这些都是贵州艺术市场形成和发展亟待解决的部分。
最后,记者在日前欣喜的获悉,贵州省美术馆的筹建工作已紧锣密鼓的开展,一期工程即将在明年面向大众开放,这对于提高贵州人民艺术素质、加强贵州大众文化教育与艺术欣赏、加强推介贵州艺术家并更顺畅和外省艺术市场交流沟通将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必将成为贵州艺术市场发展上的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