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六军团宿营大苗寨(二)
□李文汉
(续接上期)
洛泽河从兔街兴荣、龙洞一带就偏向西北方流淌,这是老鹰山山系地质地貌地形阻挡的结果。到了云贵岩脚、大寨,龙头山西面突然敞成大斜坡,河床宽,河水流速减慢,到了巨石桥,一坨硕大的呈圆形的石头蹬在河水中。河水朝两旁分流,又合为一股激流淌去。巨石桥当地人称“阎王桥”,这是从河水恶险,殃及百姓,祸害无穷得名的。客观地说,将巨石桥说成“阎王桥”很不妥,有损于价值。造成祸害的是像巨龙一样在山谷中横冲直撞的河水。有巨石这座天然桥,这是大自然的馈赠。数百年来,两岸百姓看着洪流望而兴叹,然而,这块巨石为两岸百姓交通来往提供了便利。当年很多老百姓是从这座巨石渡过河去赶奎香或走亲串戚的。人走多了,避免不了会有人掉进激流中。要堵塞这种险象是有条件的。于是,百姓们根据条件进行了改造,雇石匠在巨石上凿了很多台阶,供人们行走,这本身是一种智慧,又是一份功德。
两路红军浩浩荡荡走到河边,先头部队走到河岸,目睹巨石桥,他们甚至登上巨石上侦察。偌大的队伍凭这里渡河展不开,会影响和耽误军务。他们又逆河往上察看,三岔河一带河面宽,流速缓,观察一阵之后,他们试着渡过了河。三月的河是枯水季,河水纯净,清沏见底,河底铺着大小不一的石头,有圆形的、尖的、椭圆的,各种石头被水打磨、搓洗得十分光滑,脚一踩下去就哗哗地散开。
红军宣传员站在河边打着快板鼓动加油,同时,指点着负重的战士和受伤的人员从巨石桥上过河。他们轻轻地从河边那块石板跃步过去巴着巨石,踩着石阶一步一步往上爬,登上石头顶伸起腰喘着气,又踏上几根木料扎捆横置的桥,闪悠悠地走到对岸。大部队和马匹便在三岔河渡河,有的马还未驯乖,扬起头,用蹄刨打着水,让牵马的战士溅了一身冷水。红军战士解下绑腿。脱下鞋挎着,卷起裤腿,年岁长的背着或牵着年岁小的,有的相互牵扶着,排成一行,逆着流水不慌不忙不乱地渡河。
李国荣、李德信像木偶一样站着,红军渡河的场面,他们看得清清楚楚。这么多的人渡河、过桥,不慌不忙,不争不抢,他们相互体贴关照,就像一家人一样,但是一家人也难做到这个样子。他们如果形成一只巨大的拳头还有谁不怕呢?李国荣自嘲地想到:看来,这些红军不是我们能猜度和想象到的,肯定他们是一支讲纪律,守规矩,能够克服千难万险重任的队伍。不该走的路他们走了,不该渡的河段他们渡了,军人走的路谁又推估得出来,我们又不是神仙啊。大约在两三顿饭的时间,两路渡河的红军聚集在三岔河宽平的坝子上,他们放下裤脚,裹上绑腿,穿上鞋,在这里就地休整。几个红军干部摊开地图,寻找着行军方位和线路,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数千人的队伍排成队列,挤满三岔河边的坝子。几个红军首长站在河边,对下一步的行动作出训示。我们策应红二军团从可乐、铺处进入贵州威宁。现在我们避开前往彝良、昭通,从云贵一带寻机,与二军团会合。进入威宁地域,前面很多村寨都是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要严格遵守红军的纪律,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借老百姓的东西要还,住老百姓的家要帮助搞好卫生。要严守红军的纪律,保证红六军团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队形拉开了,一排人紧跟一排人,长长的队伍顺着弓背形的路,朝着大苗寨方向走去。前面的部队到了手巴岩,后面的部队才蠕动,他们分别就近走向岩脚大寨和巨石桥附近人家,承担着殿后的任务。
殿后的部队在洛泽河西岸保持高度的警戒。他们走到老百姓家,家家户户关门闭户,只有几只狗汪汪汪地狂叫。走到岩脚大寨,才找到几家来不及出门躲避的人家。红军问寒问暖,劝他们不要害怕,把从奎香带来的粮食分给他们。详细向老百姓介绍红军在奎香驻扎之后,有重要军务要通过洛泽河,过境进入威宁到云南去。宣传红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穷苦人民的军队。在洛泽河桥边,有两个地主罗汉清、张启贤听到红军要来,早就屁滚尿流般逃去躲起了。红军听到他们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在当地老百姓的指点下,红军走到他们家,打开紧锁的门,没收了盘剥老百姓的粮食和财物,并将其分给河边的老百姓。上了年岁的张姓老人滴着泪水控诉说,我与张地主家是同姓人家,张地主从来不饶其他人家,连我都要加倍欺压。我同他是同姓不同家。只有这些“天上神兵”来了,张地主才像老鼠见猫儿一样,逃得无踪无影。红军开仓分粮的义举,一直在河两岸传颂下来。
三
春风一阵紧似一阵刮着,大苗寨的房前屋后李树披着一团团“雪花”,山洼的麦田麦穗像波浪涌动,山间的木姜子树盛开着黄灿灿的花,山脚下的马桑树垂吊着一串串虫似的鬚鬚。
大苗寨往新寨的路边,有一座巴掌形的孤山,名叫乌伊山,山顶由几座小石山组成。满山都长着栓皮树和伞状的黄松,树木“嚯嚯嚯”地呼啸,像整座山在吼叫。几百年前,土目家盘踞在大苗寨,靠收租税,盘剥百姓曾一度兴盛起来,居然在乌伊山顶的一块平地大兴土木,逼迫大苗寨的苗胞背石头、烧石灰、砌石墙、烧瓦,盖上一栋栋楼房。土目家担心不义之财落入势力比自家强的对手,悄悄地把有价值的财宝置于山顶。派亲信看护,派兵把守。老百姓亲自修建的楼房,老百姓不能挨边,这是什么世道?几十年之后,土目家相继死亡,缺了后嗣,在大苗寨留下官家屋基的基脚石料成了苗胞建房的上好基脚石,其它石料成了砌围墙和猪圈的石料。山顶上的房屋无人看管照料,风吹雨淋,年久失修而破烂毁坏,只留下残败的石墙。这个山顶因其险要,又有森林覆盖,隐蔽性特好,成了大苗寨苗胞在非常时期躲避驻扎的营地。
红军驻扎奎香,苗胞经历的兵燹战乱多了,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象惊弓之鸟,打捆好家中的物件,背着往山里躲,他们在树脚搭起杈杈房,一缕缕火烟缭绕在山顶,白昼吃住在山上,已经好几天了。红军从苗寨、尖山开来,走进洛泽河,驻扎在山顶的人们看见了,他们惊慌失措,以为红军是冲着大苗寨来的,大家相拥着坐在山顶,有的逗哄着小孩,有的劝着大家不要惊慌,不知道哪个大人一时控制不住,悲伤地哭泣起来,小孩们住在山上,本身就十分害怕,这哭泣声像火种一样点起来了,呜呜咽咽地哭起来,顿时,小孩的害怕哭声和大人的伤心抽噎声混杂一片。乌伊山上哭泣声感染到住在仙水山的人,两座山的人失控了,到处是凄凉、悲伤的哭声。
李国荣站在石坎上听到了阵阵哭泣声,抬头看去,山顶树林间的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逗哄小孩。李国荣对李德信说:“在山顶上哭,等于不躲。劝他们不要躲,根本劝不住,他们不听,犟着要往山上躲,躲开也好,如果不躲,在寨子里哭泣,又不是哭丧,真是丢人现眼,那样做起来还成啥体统”。一阵哭闹声之后,山上又显得特别的宁静。
龙头山的小溪在悬崖上挂上一条白色的缎带,又从岩脚绿荫塘边哗哗地淌出来。这里有条岔路,顺着斜坡直走就往铺车。绕着跨过小溪,经过一堵绝壁就走到大苗寨。红军浩浩荡荡地走过来。前面那道绝壁,是从龙头山延伸下来的,为了辟成路,大苗寨的苗胞用人工零敲碎打,花耗几年功夫,凿开了一条很窄的路,路面只能单人行,负重和驼马只能慢慢地走,队伍行进到这段路,速度异常的慢,马则由人牵护着,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前面的队伍拉长距离停住脚步,后面的跨过岩壁之后,加快步伐紧紧跟上。终于,红军越过了这墙绝壁,再绕一个弯就可以走到坡地的石坎了。
李国荣、李德信站在坡顶土埂上,听到红军的脚步声,这种有节奏的声音越来越近。他们的心“咚、咚、咚”地跳起来,要跑吧来不及了,要站在土埂上,六神无主。这种脚步声走向龙头山那面,又走回来。李国荣看到了红军头上的帽子和红五角星,接着红军战士的脸盘、身子全部显现在他的眼前。李国荣、李德信呆呆地僵站着。
一位红军首长看见他们,急忙走到队伍前面。此时,整个队伍脚步放缓下来,红军首长朝着两位穿着旧衣裳,头包白帕的人走过去,轻轻打着手势,脸带笑容,用当地人很听不懂的普通话说:“不用怕,我们是红军,红军是穷苦人民的子弟兵,不欺负老百姓。”红军首长讲的话语速较快,这种语音李国荣第一次听到,他听懂一些。红军首长介绍了他们来自穷苦百姓,是穷苦百姓的子弟兵,这种亮明身份,目的是想解除他们对红军不理解,产生害怕的心理。表示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对苗族同胞的尊重。李国荣听着红军首长的话,紧张的情绪渐渐松缓下来。
李国荣、李德信不知道要怎么回答红军首长的话,只有在前面引路,从几道石坎经过一块肥沃平整的地走到官家屋基。现在的官家屋基只是大苗寨的一个地名,它成了一个打谷场,晒粮食的公共用地。这几天,春风把场坝吹得渣尘不见,干干净净。场坝东面,天生地设屹立着两座奇妙的奶头山,想必当年土目家看中这两座平地拔起的丽质小山而选择了这里建房,现在它却成了土目欺压过的老百姓的晒场和聚集的地方。李国荣、李德信带着红军走到晒坝,晒坝比篮球场大,容不下这么多的红军,没有口令,红军雄赳赳地站立着,队伍一直顺着路拉到坡坎边。
在场坝上,李国荣看见这支红军穿着麻织,用蓝淀染的灰色布料,着装虽然朴实不很统一,甚至有的已经补着补巴,但是,他们和常人不同,站姿昂首抬头挺胸,眼睛炯炯有神,表现出有很高的素养和军人严格的纪律,这就是他第一次听到见到的穷困人民军队——红军。
红军首长对李国荣说:“老乡,红军爱护少数民族,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红军和苗族是一家人。”李国荣听懂了这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通俗,但是有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红军对老百姓的态度,红军对老百姓的关系。
暂短的接触、观察,又听了这一席发自肺腑的话,李国荣感慨到,穷苦老百姓有了自己的红军,这就是老百姓的福音。从他们的着装,讲的话,肯定是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来,肯定是为老百姓的事来的。这支红军根本不像国民党兵和地方土匪,国民党兵和地方土匪目无百姓,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骄横霸道,气势汹汹,不讲道理,出口就是一通训人伤人骂人的话。答话不中听就甩耳光,作威作福。这些红军讲话得体巴实,对老百姓态度和蔼可亲。红军的形象在李国荣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红军也在观察李国荣和李德信对他们的态度,揣摸着他们的心,看着李国荣笑起的脸面,红军首长又对他说:“老乡,今天我们借路行军,要在你们苗寨住一夜,喜欢不喜欢?”话语中拉近了红军和老百姓的距离,诚恳地把红军的想法告诉了李国荣,并且用“喜欢不喜欢”这个词征求他们意见,表现了红军首长高超的沟通方法和做群众工作的技巧。
李国荣看了李德信一眼,他们用当地通行的汉语异口同声回答:“欢迎红军,你们不嫌弃我们家穷屋漏,要在大苗寨住宿,是我们大苗寨的荣幸和福分,我们欢迎红军在大苗寨住宿。”这次交流,经过前面的沟通和铺垫,很通畅,融洽,效果非常好。晒场上出现了哈哈哈的欣悦笑声。躲在山上的苗胞看见这个场面,听到一阵阵笑声,他们如释重负,先前害怕,紧张的心绪渐渐松开。红军不是来糟蹋抢劫大苗寨,对苗族没有恶意,还同守寨的两位苗族打得火热呢。
红军首长对着部队一声令下,整支部队原地坐下休息。看着大苗寨数十户人家,只有他们二人出现在红军的面前,红军首长忐忑不安。就详细询问李国荣。“老乡,你贵姓?”李国荣回答:“我姓李,字国,名荣”。红军首长高兴地说:“这名字取得好啊!国就是一国如家,荣就是荣耀幸福。国荣是需要我们团结得像一只拳头,共同打挎国民党,推翻旧社会,建立新型的社会才能实现。这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是流血牺牲换来的事业。看来,老百姓和红军的想法是一致的,取名就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一个未来美好的愿望”。
红军首长知道李国荣的名字,在接触中感觉到他是一个诚实、忠厚的人,是一个可信赖的人,就认真打听大苗寨的情况。询问大苗寨有多少人家?他们生活得怎么样?
李国荣告诉红军首长,大苗寨原来七十多户人家,很多人户遭到繁重的苛税,悄悄躲逃走了。现在,有四十多户苗族,共有二百五十多人,除五家杂姓外,全部都姓李。大苗寨又叫李家村,按管辖地又叫罗卜甲。大苗寨在土目官家统治时,苛租杂税多,让老百姓伸不起腰,后来官家死后无嗣,清政府接管这块地,交给大苗寨的苗族耕种,苛税少了,日子好过一些,但是有极少数人家因种的土地面积少,土质瘦,常常出现断粮,上顿不接下顿的情况。李国荣还说:“苗族听说红军到了奎香,不知道红军的根底,怕红军来糟蹋、抢劫,很多人都跑到山上躲去了”。李国荣没有经过认真思考,一股流水般地说出来。红军首长听说老百姓都上山躲去之后,感到深深的内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