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1954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22

让贵州春茶飞入寻常百姓家(下)

  迎接优质大众春茶新时代

  在古代,小规模手工作坊是茶叶生产的主要形式,春茶产量有限。加之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贵州新茶出锅后需人挑马驮、水陆并用,才能送到全国各地茶市,爱茶人喝上一杯新鲜春茶十分不易;产销信息沟通不及时、储藏保鲜手段落后等,春茶的保鲜期很短,茶商不敢多囤、爱茶人不敢多买,使产量本就有限的春茶更“稀有”。

  如今,茶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春茶无论在产量还是品质稳定性、生产成本方面均有了质的突破。2015年12月31日,贵州实现“县县通高速”,日新月异的交通运输条件和物流网给力黔茶,“黔茶出山”的运输成本明显下降、时间大大缩短;冷链配送、气调保鲜、冷库储藏及冷柜普及让春茶进入全年保鲜期,先进的信息交流手段让春茶产销对接及时迅速,全年都能买得到、喝得到保鲜的春茶,使春茶不再“奇货可居”,促进了春茶价格公平、透明。

  专家认为,改变春茶贵如“金”的产业状况,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不局限于高端消费人群享用的小众茶,把春茶“做大规模、提高产量、稳定品质、降低成本”作为奋斗目标。坐拥最适合茶树生长的自然生态,让贵州茶人有底气做出老百姓都喝得起、喜欢喝、放心喝的平价春茶、民生春茶。10年来,贵州茶产业苦练内功,已具备实现梦想的产业基础条件。

  10年来,贵州不断做大茶园,全省茶园面积已达689.2万亩,连续三年居全国第一。贵州集成推广成套茶园标准技术,万亩乡镇全面推广茶园机械化综合配套工程技术,降低茶园管护成本并拥有全国第一的茶青原料供应量,这是让春茶不再贵如“金”的必要前提;10年来,贵州不断提高茶叶加工水平,茶企数量大幅增加、制茶设备更先进、清洁化自动化水平更高,贵茶“绿宝石”等生产线已领先全国水平。目前,全省有茶企、茶叶合作社3040家,其中初加工企业1903家、精加工企业379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985条;去年茶叶总产量22.4万吨,其中春茶8.88万吨,总产值1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3%、30%。

  贵州从去年开始贯彻123号标准,各地开采单芽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一芽一叶采摘大幅增加,茶青价格更趋合理,成品春茶成本在降低。“都匀毛尖”春茶价格为600元-1500元/斤,较前年下降20%;遵义春茶平均价格降幅达35%。

  春茶不再贵如“金”,指的是价格走向大众、透明,但贵州春茶的品质不会打折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春茶,不仅要有实惠、透明的价格,还要有安全、生态的品质,这样才配拥有“绿色”的内涵、才能诠释“春茶”的意义。10年来,贵州茶叶质量安全工作从未放松,绿色防控、质量安全监测和追溯体系建设……这些举措有目共睹,在全国茶界亦可圈可点。贵州的茶叶工作会议,说得最多、最“狠”的就是质量安全。

  “贵州茶园面积发展到全国第一,更要敲响质量安全的警钟,做干净人、做干净茶。我们不可能一荣俱荣,但很有可能一损俱损。”这是贵州省农委、省茶办常务副主任胡继承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话。

  去年,贵州完成绿色生态防控示范面积145.9万亩,在40个主产县、179个万亩乡(镇)全面实行茶园用农药专营店制度,在全国率先禁用水溶性农药、草甘膦及率先创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茶叶安全云服务平台。“遵义红”、“绿宝石”、石阡苔茶等10个品牌按标生产、对标检验,茶叶品质更稳定;省农委、省食药监局分别抽检茶样782个、406个,均100%合格。

  从供给侧改革看大众春茶前景

  “好茶不是外形有多好看,而是水浸出物高,农残、重金属、卫生指标不超标。”胡继承在凤冈县茶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会上说,除小众群体外,越来越多的茶叶消费者更注重茶叶内质而非外形。

  “国家正在推进供给侧改革,这提醒茶叶生产者、销售商不能只顾埋头苦干,还要抬头关注茶叶市场需求变化,提前做好茶叶产销有效对接,避免一方面茶厂生产茶叶过剩、另一方面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上述专家表示。

  其实,茶叶市场已发出需求变化的信号,春茶产品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在贵州太升茶市做茶叶批发的几位茶商,今年都压缩了单芽茶进货量。“近三年高端礼品茶没以前畅销,囤积太多的单芽茶到年底只能低价出货,得不偿失。”一位茶商说。石阡苔茶的老茶商在减少单芽定购量的同时,增加了春茶早、中期的一芽一叶、二叶苔茶毛峰,这种市场价每斤为250元-400元的产品在市场上很畅销。

  某知名茶企的市场调查显示,广大茶叶消费者最注重的不再是茶叶外观,而是茶叶质量安全。该公司市场部经理说,在口感方面,滋味香浓的茶叶受众最广泛。同时,国内某知名茶叶品牌因重金属超标、加入添加剂等问题,痛失全国市场半壁江山。种种现象表明,生态、好喝、供应充足且广大老百姓都买得起的春茶,必然成为茶市新宠。

  当然,要拥抱这个美好的“明天”,只有干净、安全显然是不够的,还需靠机械化、标准化的大生产。这一点,贵州茶人应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