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自治州:以脱贫攻坚统领发展全局
□本报记者 顾 怡
近年来,黔西南自治州委、州政府清醒认识全州脱贫攻坚工作实际情况,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三大理念,结合实际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基础设施取得突破,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产业发展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绿色发展稳步推进。
强化“四个突出”
突出培育产业“强支撑”。围绕产业培育,州委、州政府把推进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州农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推进器”和“发动机”。如,兴义市十里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成年产1万头优质二元种猪、4万头商品猪的生猪养殖园、2000亩无公害精品蔬菜种植基地、万羽蛋鸡养殖场和20亩荷花观光休闲区,以“猪一沼一菜一猪”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直接带动当地就业500人以上,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农户2000户,有力的推动当地及周边贫困群众脱贫。
突出易地搬迁“挪穷窝”。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易地移民搬迁工作的指导意见》,颁发了《黔西南州脱贫攻坚易地扶贫搬迁命令》(2016年第一号令),以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为目标,以改变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为主线,以就业和增收为核心,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确保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其他贫困群众和生活在贫困地区的群众易地搬迁。切实改善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如,兴仁县薏米田园小镇,结合易地扶贫搬迁,引进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园区,一、二、三产耦合发展,使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已解决2300余人就业。
突出科技引领“补短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突出科技的引领作用,大力引进和实施科技扶贫项目,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如,兴义华大集装箱高科技养鱼扶贫项目、安龙县大秦光伏农业等科技扶贫项目将院士工作站建到了田间地头,把专家教授请到了项目现场,创新项目生成,发挥了科技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突出兜底保障“全覆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重要指示,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农村低保标准,对贫困人口中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群众,强化最低生活保障与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加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关爱救助保障工作,织牢民生网底。对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行政策性兜底。目前,已对14.73万人实行低保兜底帮扶,对0.43万人实行医疗救助帮扶。
抓实“四步工作”
抓实“精准识别”。在严格执行扶贫系统工作步骤的基础上,采取“两会”、“三书”、“六表”、“六查”、“六看”等方式,开展贫困农户精准识别“回头看”,对原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进行再识别。通过精准识别,将不符合贫困标准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剔除系统,贫困农户、贫困人口数据的真实性、精准度有了很大提高,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如,兴仁县剔出财政供养人员148人、个体工商户905户、购买商品房户88户;晴隆县清理出不符合贫困户条件的381户 1521人,重新识别纳入的贫困户422户1236人;普安县在原基础上保留了16481户60481人,退出7865户26348人,新识别纳入6387户22056人。
抓实“措施制定。在制定脱贫攻坚措施时,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尊重群众脱贫意愿,因村(寨)制策、因户制策,改“压”为“征”,落实“不设置前提、尊重群众意愿,不附加条件、支持群众实践,不替人当家、保障群众自立,不代人算账、体现群众感受”的“四不原则”,坚持看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措施堆不准、帮扶内容实不实、帮扶机制好不好等“四条标准”制定乡村发展倍增计划和村级脱贫计划。
抓实“措施落实”。强调管理精细化,要求各“战区”精准制定“时间表”,精确绘制“作战图”,严格执行“军令状”。从主战场要求看,省要求“四到县”,州要求主阵地前移到村,目标为“户脱贫、村出列”。在实施过程中,建立领导督查、交叉检查、暗访抽查、各地自查、民生督查、民意调查的“六查”机制。
抓实“成效评估”。为使脱贫攻坚达到贫困农户、评估机构、验收单位“三方认账”,拟请第三方评估机构和各民主党派对脱贫攻坚各阶段工作进行全程跟踪,待完成精准识别、措施制定、落实措施三个阶段工作后年终进行效果评估时,对脱贫攻坚成效进行精准效果评估,确保脱贫成效精准。
彰显“三个特色”
坚持党建统领。在脱贫攻坚中,始终坚持党建统领,以大党建为抓手,将“四位一体”机制运用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在脱贫攻坚中选干部、用干部、管干部、带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尤其是将全州划分为“五大战区”,由州四大家和兴义军分区包保,州委、州政府主动负责最贫困的册亨望谟战区、晴隆普安战区,发挥示范作用,带头攻坚拔寨,激发了全州干群脱贫攻坚的热情激情。
突出群众主体。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广大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打通顶层设计“最初一公里”和基层落实‘最后一公里”,真正让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强化过程监督。通过民意调查监督、民生特派监督、民主党派监督三个途径,加强对州直各部门、各县(市、试验区)脱贫攻坚工作的全程跟踪监督。同时,开展“六查”,进行识别程序对不对、扶持对象准不准、脱贫需求清不清、帮扶措施实不实、指标数据全不全、帮扶机制好不好“六看”,着力构建大督查机制,促进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
创新“四个机制”。
干部管理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将党的建设与落实大扶贫战略行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实践干部管理“四位一体”机制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坚持在大扶贫中体现“四位一体”机制,坚持用“四位一体”机制推动大扶贫,坚持用大扶贫成果检验“四位一体”机制成效。
实行划区决战,强化主官领战。根据贫困程度、脱贫难度合理分配战区力量,将9个县(市、区)划分成五大战区,州四大班子和兴义军分区分别包保1至5战区。建立健全州、县、乡、村四级主官领战脱贫攻坚制度。
动员群众参战,实施集团会战。通过与群众共商,让村民自主评定贫困农户,让贫困农户自主选择脱贫意愿,让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让村民成为落实脱贫措施主体,让村民自己评价脱贫成效,引导群众发挥脱贫攻坚第一推动力作用。如,兴义市电商大厦汇聚320家电商关联企业,培育电商产品600余个,将全州贫困群众生产的古法红糖等优质产品推向全国市场。
细化挂图作战,严格挂·牌督战。州、县、乡、村均制定了“作战图”,细化脱贫攻坚任务、措施和责任人。如,晴隆县沙子镇三合村把村里的贫困户分到“五人小组”成员头上,挂出任务目标图,建档立卡,实现帮扶全覆盖。如,安龙县食用菌基地,将精准扶贫户82户参与承包食用菌大棚发展情况挂牌到每个棚体,接受群众监督。所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均公开挂牌,从州级扶贫云到村级公示栏,都明确攻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