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8期 本期1947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4-12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亲切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讨论时,发表了题为《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讲话。他特别强调,要着力放开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应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凡是我国政府已向外资开放或承诺开放的领域都应该向国内民间资本开放;要进一步清理、精简涉及民间投资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和涉企收费,规范中间环节、中介组织行为,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这对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也为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安上了“定盘星”。

  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4月1日召开的贵州省政府常务会议,就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等进行了专题研究。会议指出,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让民营企业铺天盖地、充满生机,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中的比重,为“十三五”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其中,“大力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门槛”及“主动上门为民营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分行业、分领域、分类型帮助民营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做到精准滴灌”,成为发展民营经济“贵州版”的重要内容之一。

  围绕放开市场准入、推进简政放权及减轻企业负担等与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命运攸关的主题,本刊用两个专版进行特别报道,既是呈现过往的各方努力,更是为了携手走进又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详见B1、B4版)

贵州:有破有立建高地 民营经济扛大旗

□本报记者 田锦凡

  每年“两会”期间面世的《政府工作报告》,大概是纵览一地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最佳入口——

  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未来五年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商事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落实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的政策措施。年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制定降低企业成本实施方案,实行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全年新增1万户以上企业市场主体。

  2015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紧盯壮大实体经济深化改革,实行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化管理制度;深化“3个15万元”等政策,制定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七难”的具体措施;制定落实国务院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出台促进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政策;在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鼓励社会办医等。

  2014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制定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出台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出台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意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扎实推进“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完善落实“3个15万元”等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热情。

  2013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电信等领域,更多更好地为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科技支撑和要素保障,增强民营企业活力、壮大民营经济实力,提升民营企业家创业创新能力;推动民营企业进产业园区、进标准厂房,重点扶持发展一批民营中小企业。

  ……

  不难发现,近年来贵州连续着力于民营经济发展,其中多次提及民间投资、体制改革等内容。同样来自《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数据,充分佐证了这些努力的收获——

  2012年,贵州成功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民营经济增加值达2700多亿元,年均增长23.5%、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

  2013年,全省企业、个体工商户户数及注册资本分别增长20%、31%,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3%;

  2014年,贵州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全省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6%;

  2015年,全省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0%,过去五年民营经济年均增长23.7%。

  事实证明,在破与立的辩证法中,民间投资显活力、民营经济挑大梁,已成为一种“贵州特色”。

  降门槛:民资入局挑大梁

  2015年,全省民间投资达4823.76亿元,比上年增长16.4%;2012年至2015年,全省民间投资年均增长33.3%。

  这是一组来自贵州省统计局的最新数据。近几年,随着一系列鼓励社会投资尤其是民间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频繁落地,贵州民间投资实现了较快增长。

  另一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上半年,贵州的社会融资规模增量首超重庆,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列第3位,全国位居第16位。

  这得益于官方积极为民间投资清障铺路,定期在金融、交通、电力、城建等领域推出符合产业导向、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的项目,向民间资本抛出“橄榄枝”。

  早在2011年3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暨表彰大会,即启动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这项主题为“扩大开放、突出特色、创新创优、集聚集群”的工作,旨在大力培育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扩大民营经济规模,到2013年底实现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200亿元以上、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达4000亿元、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

  三年后,各项数据如期满格:截至2013年底,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3400亿元,私营企业数首次突破20万户、企业注册资本首次突破1万亿元。

  这些成绩不代表结束,官方释放的利好一个接着一个。

  2013年9月,贵州又启动实施“提高民营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该计划明确的行动路径是:通过实施产业升级优化工程、“双增”示范提升工程、民营企业培训工程、民企产品市场开拓工程、服务体系升级工程、引贤育才工程6项重点任务,到2017年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8250亿元、全社会民间投资总额突破10000亿元。

  同年底,贵州唯一一家以投资企业为主体的行业商会——贵州省民间投资企业商会正式成立。这被业界视为助推上述行动计划、“分担政府投资压力”的积极社会力量。

  2014年9月,贵州省经信委公布《贵州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重点领域清单(2014年)》。这份围绕“5个100工程”、“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及贵安新区等发展重点制订的清单,分为农林、水利、煤炭、电力、新能源等21个门类,包括生态种(养)技术开发与应用、公路工程新材料开发与生产等131个细目,所列重点领域均为贵州具备一定比较优势、需加快发展的产业领域。

  2015年7月,贵州省政府出台《关于贵州省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实施意见》,第一条即明确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和市场壁垒,切实降低准入门槛,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的投资环境,进一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设施、交通、能源设施、信息和民用空间设施、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

  记者注意到,在长期被垄断的信息和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领域,该《意见》要求“吸引民间资本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城市公共区域WiFi工程、“宽带乡村”试点工程、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等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电信业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进一步放宽宽带业务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民营企业积极申请虚拟运营商试点;推动电信企业通过释放一定比例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或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

  事实上,对民间资本的放开在官方文件中正变得愈加细化。

  去年12月5日印发的《贵州省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全面清理科技服务机构资质认定事项,制定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有序放开市场准入;推动工商注册便利化,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上门服务、限时办结等,加快科技服务企业工商注册速度;建立科技创新券制度,以“后补助”方式支持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研发服务。

  这只是多个产业惠政之一。是年,贵州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为45.2%,其中第一产业民间投资146.97亿元、第二产业民间投资1779.85亿元、第三产业民间投资2896.94亿元。

  减负担:民企崛起显活力

  “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跨越发展,希望在民营、活力在民间、动力在民资。”

  2015年4月16日,贵州省“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发出如是动员令。同时,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贵州省“民营企业服务年”活动工作方案》,一场以精准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七难”问题的攻坚战在全省打响。

  这场“战役”由时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现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亲自“点题”。2014年7月23日,他与出席省政协十一届八次常委会的委员座谈时提出,掀起民营经济发展新一轮高潮,要着力破解准入难、融资难、政策落地难、审批难、盈利难、用工难、创业难的“七难”问题。

  其中,在破题准入难这个“当头炮”方面,要加快工商登记制度等改革,大力破除“玻璃门”、“弹簧门”,让更多群众办企业、让更多企业兴产业。

  这一指示,与国家关于实施“三证合一”改革(即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合并)的部署正好契合。此前一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见》提出,“简化手续、缩短时限,鼓励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各地纷纷响应。

  同年8月26日,在全国最年轻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区工商局牵头召集质监、政务、国税、地税等部门,就《若干意见》中的“三证合一”登记改革事项进行了讨论。一个多月后,贵州在贵安新区、毕节市、铜仁市等地正式启动“三证合一”改革试点。

  这一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在市场主体准入登记中不减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审批部门审批权限、不改变原有证照管理方式和不改变原有证号编码规则的前提下,将“三证”办理程序改为由工商部门或政务中心一个窗口对外开展登记服务工作,实行“一表申请、一门受理、一次审核、信息互认、一个窗口发照、档案共享”的登记新模式。

  因涉及多个部门利益,改革难免会遇到一些难题。去年4月28日,贵州省政府召开商事制度改革专题会,时任副省长(现任国家工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江平称要继续推动“三证合一”改革。他认为,这项改革绝不仅是工商部门一家的事,需各级党政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部门积极性协同推进。

  来自他山之石也很重要。去年5月中旬,贵州省工商局副局长丁琨率队远赴福建,专题考察福建自贸试验区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一照一码”、“三证合一”改革情况,收获了不错的“取经”效果。

  去年10月1日,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实施此项改革。截至当年底,全省共发放“一照一码”营业执照5.21万张。

  贵州省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三证合一”改革进程看,实现了市场主体审批登记流程进一步简化、审批事项进一步减少、审批行为进一步规范、审批服务进一步优化、审批环节进一步改善的效果。

  在贵阳市,相关职能部门还推行“一门进、一章结、一费清”工作模式,着力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设立企业使“零成本”从理想变成现实,时间至少可节约5天,很多企业实现了当天受理、当天办结、当天领照;企业登记前置审批从133项减少为39项,减幅达69%。

  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和具体行动,贵州民营经济跑出了“加速度”。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量达190.98万户,较上年增加29.80万户、增长率为18.48%;注册资本总量达2.59万亿元,同比增长9554.52亿元。其中,私营企业33.76万户,较上年增长28.62%;个体工商户149.19万户,较上年增长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