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解放及剿匪(下)
□张中俞
(续接上期)
4月3日,匪首杨标在县城发动叛乱,将“黎平县人民自卫总队”更名为“湘黔桂边区民众自卫救国军游击总指挥部”(通称“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自任游击总指挥,陈树勋、石竹修任副总指挥,杨树勋为参谋长,周仲良为顾问。这是一股以国民党特务为核心,以反动党团、地方污吏及潜伏军警为骨干,以地主武装劣绅为基础,以散兵游勇、惯匪流氓为基干的反革命武装力量,是实施“应变计划”的产物。5月28日,杨标宣布重建中华民国黎平县政府,肖守约、赵志澄任正、副县长。到10月底,杨标以胁迫、封官等手段收编和扩充实力,控制土匪达1.2万人以上;其势力范围以黎平县为中心,遍及黔湘桂三省18县。
在杨标叛乱后的数月中,造谣惑众,离间军民关系;残害忠良,杀害无辜军民;勒索民财,加重群众负担;扩张势力,攻打人民政府。人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黎平百姓又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显然,匪患不除,社会秩序无法安定,党的各项政策难以贯彻,生产恢复无望,人民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9月后,随着全省中心地区叛匪被歼,根据贵州省委“歼灭边沿地区叛匪”的决定,解放军第十八兵团第62军第186师(对外称“独一军”),奉命直接从川南出师贵州东南部地区进行剿匪,目的是为了迅速平息匪乱,恢复革命秩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按照部署,第186师相继进行“雷公山合围”、“剑朗合围”、“黎榕从合围”(据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八六师[战字二十七号]命令:“以全歼黎平地区之股匪,随即展开发动群众建立政权为总任务,并以杨匪锦标为总的合围重点”)等剿匪战斗,一鼓作气地清除了贵州东南部的猖獗匪患。
其中,担负黎平县剿匪任务的主要是第186师第556团(对外称“新六旅”)。11月底,针对黎平地理位置特殊、杨标股匪势力较强等特点,团长刘光奇在剑河的作战动员会上作了“对黎境之匪采取大迂回、远距离奔袭,迷惑敌人的合围作战部署”的报告;要求与进剿榕江的第557团(对外称“新七旅”)和挺进从江的第554团(对外称“新四旅”)密切配合以剿匪等。
合围开始后,为了尽快形成以黎平县城为中心的封锁包围圈,形成对杨标匪部“关门打狗”的态势,第556团兵分三路向黎平进军:3营为右路,摆出配合第557团清剿榕江土匪的架势,沿着黎、榕边界南插,防止黎、榕两县土匪相互策应,12月6-7日进驻黎平尚重、孟彦、茅贡一线(位于黎平县中部);2营为左路,长途行军迷惑敌人,经剑河南加和平略、锦屏县城和铜鼓、靖县藕团和新厂、通道播阳和独坡等地,12月8-9日抵达黎平洪州、德顺、中潮一线(位于黎平县南部);1营和团直属警备连、机炮连、侦察班为中路,以剑河新柳、南加等地,12月9日下午到达敖市、中黄一线(位于黎平县北部)。
12月7日,186师557团在广西三江县富禄镇打垮石竹修所部,俘匪100余人,生擒石竹修。9日,557团1营3连在连长李文清、指导员文志新率领下,经广西三江县洋溪等地,进攻和解放了黎平水口,此后在各村寨清剿残匪。
12月10日黄昏,第556团开抵黎平县城外。其时,5个城门紧闭,3营8连战士李进山从北门附近毛沟桥的城墙出水口潜入县城,小部紧随其后,俘获杨标部10多人,缴获步枪8支,随即大部入城。至此,黎平城迎来了第二次解放。
鉴于清匪任务十分艰巨,黎平县实行军事管制,中心工作是肃清匪特、巩固治安、建立革命的社会秩序。要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必须肃清匪特、收缴民枪,消除社会治安隐患,铲除国民党反动派的社会基础;着力革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恶习,明令禁毒、禁赌、禁娼,先后查封鸦片烟馆,关闭赌场,取缔妓院等。
随即,成立中共黎平县工作委员会和黎平县人民政府,由第556团政委蔡正宁(曾用“蔡振宁”)任中共黎平县工委书记兼县长。次日,发布《黎平县人民政府布告》和《556团清匪公告》。宣传党的剿匪政策和惩治反革命条例,宣布废除封建保甲制度。此外,还广泛发动,掀起群众性的搜匪、挤匪、捕匪、和劝降活动;设立管训大队、自新集训队等,教育分化瓦解土匪。
1951年2月11日,中共黎平县委书记兼县长宋茂玉在贵州省委指定下,带领有关干部和独山专署的公安队一行等到达县城。从独山护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解放军一个排,随后也抵达县城。蔡正宁率领驻军代表和县城群众数百人到西门外迎接。2月12日,第556团政委、县工委书记兼县长蔡正宁及代理团长张海峰(合围时团长离职学习)向县机关、部队各营传达上级关于第186师参加抗美援朝的指示。接着,556团和县政府进行工作交接。2月13日,黎平县人民政府成立了250余人的黎平警备营(亦称警卫营),专门负责清剿残匪。1951年1月,黎平县掀起抗美援朝运动,至同年10月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各族男女青年计6000人,实际入伍不低于1000人,抗美援朝捐款5亿余元(旧人民币)。
2月20日前后,第556团向黎平县人民政府办妥武器、物质、组织等移交手续后,告别黎平。经过锦屏、天柱等县,到三穗县城整训,准备奔赴抗美援朝前线。部队撤离黎平前,根据县政府的要求,留下20余名连排干部坚持地方工作。此后,县工委、县人民政府领导军民进行清匪、反霸、镇压反革命、减租、减息、退押、土地改革等反封建斗争并取得了胜利,保卫人民政权、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和封建剥削制度,确保全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进行。各族人民从此重见天日,翻身做主人,艰苦创业,建设美好家园。
第186师在黎平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歼灭5000多土匪,剿匪成果显著。从1950年12月到1951年10月,解放军先后捕获黔湘桂边区游击副总指挥石竹修、匪黎平县长肖守约、杨标副官刘泽源、国民党黔东南绥靖区副司令、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军事顾问彭克负、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参谋长杨树勋、支队长钟英,第十纵队司令唐振之、匪副县长赵志澄、第十六纵队司令张吉安与杨国参、第一支队长杨再达、黔湘桂边区游击总指挥杨标等人。政府召开公审大会,判处反政府、反人民的罪大恶极者死刑,立即执行。
匪焰大降,民气大伸。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决策英明、指挥正确外,还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因为指战员们处处关心爱护群众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各族人民,他们真正理解和支持人民子弟兵的剿匪斗争。他们为解放军剿匪提供帮助,体现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当知道解放军要开赴抗美援朝前线后,各族人民打糍粑烧米酒、提着腌鱼腌肉等土特产来送亲人踏上新的革命征途。黎平城乡,锣鼓喧天,侗歌声声。到处是欢庆快乐的人群,处处有令人感伤的送别情景。黎平人民十里长亭相送,夹道深情惜别,“苦苦挽留,跪哭拦马,抱蹄不放”!许多解放军指战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平生第一次喝醉了酒。
为了人民的翻身作主和幸福安康,在黎平的解放和剿匪斗争中,至少共有42名解放军指战员长眠在侗乡(现在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黎平烈士陵园内均有他们的牌位)!青山处处埋忠骨,英魂长留天地间!当年,为剿匪而牺牲的解放军烈士有557团2营4连副连长魏保子和班长童庆寿(牺牲于高西)、宋同志(牺牲于孟彥)、556团2营9班戴班长(牺牲于张鲁)等。
正因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艰辛革命,才会有今天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的幸福生活,这是无数革命先贤先烈用鲜血谱写成的红色篇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