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193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16

岩寨——重安江畔古村落

□张永泽

  这里,是古苗疆走廊的重要节点,重安江咽喉之地。这里,山高谷深,江水奔腾,梯田久远。这里,船工的号子已经远去,留下的是静静的村落,以及那朴实的村民。它,就是延续了上千年的苗族村落——凯里市湾水镇岩寨。

  岩寨——穿越历史上千年

  老人们都说,岩寨这个寨子很久以前就有了,穿越历史上千年。时空的距离感,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去认识它到底是怎样的一番过往。

  因重安江切割,远处望去,岩寨犹如坐在大峡谷深处,两岸青山对出,村后岩壁陡绝,过去曾有人在岩壁上刻有斗大的“界”字。岩寨因岩得名。全村分上、下岩寨和尾巴寨3个寨子,共517户2421人,有张、杨、吴、冯、姜、潘、秦7姓,耕地面积1370亩。据说,岩寨一带之所以山大谷深,是上亿年前的地壳运动形成的。

  “岩寨很早以前就有人居住了”。83岁的张占铎老人说,岩寨原居民应是卡别(木佬人)居住的地方。木佬的称谓,始见于东晋初年(公元317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木佬人现主要聚居在炉山、大风洞等乡镇,散居在麻江、黄平、福泉等地。

  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张绍安认为,早在南北朝时期,岩寨就已有人居住。从明、清贵州省地图看,明朝时岩寨夹在四川省播州宣慰司和贵州省都匀府交界处;清朝时期属重安长官司辖地,位于重安长官司至翁凼司驿道中段。

  岩寨先期的住民到哪里去了,已经无从可考,后面的则是明代以后迁来的。最先迁入的是张姓,然后是杨氏等。在600来年中,岩寨曾遭受两次屠杀,一次是雍正13年,岩寨先民由于参加包利、红银起义遭到屠杀,全村由60多户剩下6户;另一次是同治11年,因张秀眉起义失败,岩寨遭屠杀后户数锐减到20户左右,此后经过140余年时间,才发展到500多户人家。

  据《凯里市志》记载:岩寨春秋时地属南蛮牂牁国,战国属夜郎且兰国;秦汉属且兰县,隋、唐属宾化县;宋为绍庆府下羁縻州;元为播州;明属安宁宣抚司,嘉靖8年入清平县;光绪31年划归黄平县管理;民国2年(1913年),岩寨划入炉山县;解放后1953年设岩寨乡,现属湾水镇辖地。

  岩寨居于清水江重要支流重安江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上世纪80年代之前,重安作为凯里、黄平一带重要的码头和商品集散地,往来湖南和重安的货物航运都须通过岩寨。最大的险滩——吉洞滩在清朝时还设有兵丁把守。陆路上,从旁海、谷陇、台江往重安至贵阳,岩寨也是必经之地,目前这条古驿道虽已损毁,但以石块铺设的路面仍保留有遗迹多处。从贵州大学教授杨志强的“古苗疆走廊”理论看,岩寨也正处在明代开发湖南至昆明官道黄平凯里段的一旁。

  石头——寨上最大的特色

  千百年来,岩寨人民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绵绵不绝,成为重安江畔为数不多的苗族大寨。

  岩寨处在重安江左岸,高山之下,地势险要。如果从河对面看,有如一只雄鸡。因此也有人说,岩寨是一张压缩版的中国地图。

  岩寨以红石头多而闻名。房子基脚、人行道、拱桥、田坎均用红石建成,无处不见石。石头寨已成为岩寨的代名词。

  岩寨巷道密布,道路纵横交错,许多外地来的客人探亲访友,如果没有寨上人员引领,形同进入迷宫,很难寻到路进出。

  民居建筑在1949年前多为木房瓦顶,间有微派建筑,现保留有石寨门、石墙、石巷道、合院、古水井等古迹。解放前,岩寨共有6个寨门,目前尚存4个。现位于尾巴寨的寨门高2.18米,宽1.85米,上有4块长2.2米厚20厘米的红条石盖顶,其它3个寨门也大体如此,只是门板已不见踪迹。寨墙因地势而建,高1.7-3米不等,多处生长荆棘,人难以翻越。寨上修建寨门、寨墙,在黔东南地区极为少见。岩寨的寨门、寨墙因全部用坚硬的红石或石灰石砌筑,坚固异常。岩寨在历史上虽惨遭两次大屠杀,但那是军队所为,一般土匪和流寇无法攻入寨内。1934年9月红六军团曾从湾水经岩寨前往重安,留下革命的种子。1950年,凯里旁海、湾水发生土匪暴乱期间,岩寨即作为剿匪委员会指挥部,指挥民兵抗击土匪,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作出了应有贡献。

  合院是岩寨重要的建筑,现遗存有40余处,有多进式合院和工字形合院。院墙为石头修砌,大门为木质结构。院内一般住3-10户人家。如杨光林家院内住有3户,传承已9代人;而杨昌平家进入的合院户数多达十家,基本上是一个大家族。在寨子里修建合院,与岩寨的历史有关:一是岩寨多数人自认为从江西等地区迁来,承袭了中原的建筑风格;二是岩寨人长年行船至湖南,借鉴了汉人的建筑样式;三是岩寨扼重安江水陆咽喉要地,村民们为提高防御能力,在修筑寨墙外围的同时,通过修建合院,增强寨民防卫能力。

  最令人惊叹的,还有大片由石头砌成的石坎梯田。“嘎香里垫根”(苗名)是一块约2亩的大田,田坎长150余米,最高处9米,全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建成,砌的石块有的重达数吨,坎面宽1米,用石板铺设。类似于这块田的多不胜数,面积近千亩。如此大规模的梯田建设,凯里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岩寨石梯田和黄平县重兴、翁坪、谷陇等地的古代石砌梯田属同一时期,即始于明代的军屯和民屯,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历史,是目前保留遗存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石坎梯田群之一。

  岩寨的水井也极为独特,考察黔东南州所有的寨子,其井口均朝上,或用石头、水泥砌高以提高水位,使水流淌下来,而岩寨的这口古井在两块巨石之间,用石块砌成扇形,然后用7-8节石槽将水从洞穴里接出来,水流有如腕口般粗,冬暖夏凉,经年不断,爽口甘甜。井前用宽大的石板铺陈,约20余平方米,以方便村民洗衣洗菜。岩寨的村民就是靠这口古井繁衍生息。数百年来,往返于湾水和重安的商贾过客,到了岩寨都要歇上一会,饮足一口泉水后方继续上路。

  文化——永续不断的传承

  作为凯里市最大的苗族村寨,岩寨的民族文化与周边苗族村寨相同。区别在于,它自明清以来长期航运与湖南人交易,从而吸收了汉文化风俗,如端午、重阳节、春节等节庆,就沿用了汉族的节日。

  岩寨是湾水、黄平一带银匠的传承地,于清朝末期师于湖南匠师,历经百年传承,现已发展到近百人。银匠杨昌元制作的银画多次在多彩贵州大赛上获奖,还获得了贵州省人事厅颁发“银匠工艺师”证书。杨玉芬制作的银冠被德国、法国等国游客收藏。岩寨的银匠们,通过传承和不断创新,使苗族银饰品种更加多样、造型更加奇美、工艺更加精巧,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也展示出一个民族丰富的精神世界。

  崇文尚武是岩寨的传统。岩寨虽地处偏僻,但它的先辈十分崇拜汉文化,认为子孙后代只有文化才能有发展前途。到民国初期办有私塾,民国29年(1940年)4月,杨文灿、杨光明、张国奇、张国光等人,利用开办织布合作社所得的收入和募捐,筹集大洋2900元,在寨脚开办了湾水镇之后的第二所小学。学校除开设完小外,还附设初中班,在校生达300余人。同时,因航运为防匪徒劫船,岩寨人多数自幼习武,武术以棍术、刀术为主。勾上(人名)、勾三、勾天等都是有名的民族武师,岩寨因此获得清水江一带“武术之乡”的赞誉。

  岩寨人遵守“忠”“孝”古训。明清以来,始终把自己纳入国家的一部分。勾金家大门石柱上雕刻“雨铭传世弟,百忍绍家声”的对联,较好地体现了忠和孝的思想。1949年解放军到岩寨时,张占富、张占成、张占华、张占昌、杨鹏、杨光鸿等一批青年才俊跟随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其中张占富后来担任空军某部校级军官;杨光鸿历任凯里县第八届、凯里市第一、第二届检察院检察长。此后,从岩寨出去担任县级领导干部的有杨昌才、张占忠等。杨昌才还写出不少作品,留下了《深秋红叶》等散文集。杨胜美是岩寨第一个担任凯里市副市长的妇女。这些人走出大山参加革命工作,为全村人树立了榜样,岩寨人以读书为荣蔚然成风。据村委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岩寨在校大学生33人,高中生31人,在外工作人员270余人,如加上早期参加工作人员的子女,人数多达400-500人,这些人中,既有博士、教授、高级编辑、工程师,也有党政军、政法等公职人员,系凯里市重要的文化村之一。

  岩寨昔日成排的燕尾船、伫立于重安江边的石碾、守护在寨边的古树以及那逐浪的船工,已随时光流逝而远去,但寨门、石寨墙以及古老的合院、古巷道、古水井、石坎梯田仍留在这一方土地上,成为岩寨人永远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