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1931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11

调整原料及产品结构 拓展内外销市场

黔茶产销稳步增长态势喜人

  本报讯(杜 涛)日前,从2016贵州茶叶行业社团组织联席会暨春茶产销分析会上获悉,贵州加强茶园管理、增加投产面积、实施茶叶新标准,去年茶产业各项生产指标达到历史最高点,保持了连续五年领先全国的记录。

  据贵州省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介绍,2015年,全省茶园面积达689.2万亩,占全国茶园面积的16.8%,其中投产茶园面积423.2万亩;茶叶产量实现22.4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7%;实现产值214.8亿元。

  去年春茶开采比上年同期提前10-15天,为贵州春茶抢占早春市场提供了有利契机。同时,全省各地茶青原料采摘量明显增加。以往春茶茶青以单芽为主,量小且成本高,严重制约了春茶产量,茶价也因此居高不下;近几年来,贵州通过制定并实施新的茶叶标准体系,大力倡导开采一芽一叶或二、三叶茶青。随着“都匀毛尖”、“湄潭翠芽”、“绿宝石”等品牌茶叶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宣传贯彻工作的推进,在各茶区采摘的茶青中,单芽比例逐渐下降,一芽一叶、一芽二叶比例大幅渐增,优化茶青原料结构为增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贵州春茶总产量8.88万吨,同比增长23.3%;产值127亿元,同比增长30%。各类春茶品质有所提升,黔茶在增产的同时成本逐步减少:一方面由于新标准实施,昂贵而量小的单芽减少,价格远低于单芽且量远大于单芽的一芽一叶、一芽二叶茶青大幅增加,茶青价格更趋合理,遵义市的茶叶成本平均价格降幅达35%;另一方面,黔茶调整春茶产品结构,红茶生产比重进一步扩大,茶青成本下降使贵州茶的性价比优势更明显。去年,贵州茶长势旺盛、产量大幅增加,夏秋茶产量达13.4万吨,同比增长22%,占全年总产量的6成;产值达130亿元,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加之去年夏秋季凉爽多雨,夏秋茶叶原料品质提高,使夏秋茶的质量明显优于往年,吸引全国各地茶商入黔购茶,拉动了交易价格上涨。受普通消费者购买力上升和新兴消费群体成熟影响,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夏秋茶生产结构得到调整,出口眉茶、蒸青茶形势较好,促进了中低绿、红茶生产。此外,贵州的食品深加工用茶量也在增加。

  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高端礼品茶的产销带来影响,但据贵州省绿茶品牌促进会调查,去年贵州绿茶销售不降反增,原因在于调整茶产品结构后,茶产品呈多元化态势,黔茶更贴近内销、外销市场的特殊需求:加大红茶、中低档绿茶开发力度,这些质优价低的茶产品成本在内销市场上更具竞争力。目前,贵州茶的零售均价为150-200元/公斤,名优茶、大宗茶销量占比分别为43%、57%;名优茶占销售总额的66%,大宗茶约占34%。黔茶在华北、华东、华南等重要目标市场份额日益扩大,在马连道、溧阳、大不同、芳村、峨桥等全国性批发市场所占比重不断提升。贵州各茶区政府对实力较弱的小型茶企出省开店给予适当补助,铜仁组织全市20余家茶企抱团到贵阳、北京马连道开设“梵净土山茶城”,还有一批有一定市场基础的茶企出省开设品牌形象店、销售公司,并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合作,这些举措切实增强了黔茶在内销市场上的实力。据了解,去年贵州品牌茶叶的销售上升幅度较大,与贵州茶企加大市场拓展和宣传力度分不开。

  在外销市场上,以“绿宝石”为代表的黔茶符合出口质量安全标准要求,市场空间广阔。2015年贵州茶出口再创新高,1-8月出口额达1567万美元,同比增长50.2%;预计今年出口额可达30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