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1931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3-11

  他是影响中国彩电史的大人物,年近六旬仍奋斗在一线战场上。勤学外语、公开演讲、行走戈壁……他甚至亲自代言TCL广告并登上纽约时代广场,身体力行“实业兴国”的理念和精神。

“实业信徒”李东生

□王 媛

  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1978级,培养出了三位影响中国彩电史的大人物:康佳集团原掌门人陈伟荣、创维集团创始人黄宏生和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

  30多年后,陈伟荣早已辞别、黄宏生也退居幕后,只有李东生还奋斗在一线战场上。勤学外语、公开演讲、行走戈壁……年近60岁的他甚至亲自代言TCL广告并登上纽约时代广场,身体力行“实业兴国”的理念和精神。

  如今,TCL掌门人李东生“实业信徒”的形象已然深入人心。

  过去35年,他带领TCL站稳国产彩电品牌的第一阵营,率领TCL走出国门并操刀了多起跨国并购。面对全球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李东生执掌下的TCL集团主动谋变、寻求突破,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工业4.0的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拉开了TCL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进阶大幕。

  2015年,TCL实现收入1045亿元,收获了超过4%的增长。目前,TCL旗下有“三驾马车”:彩电在全球市场中跻身第三位,手机、液晶面板进入全球市场前五名。

  3月4日下午,出席全国“两会”媒体见面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坦言,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形势比预期中的严峻。对此,他呼吁国家为制造业减税;而他自己,则将以“鹰重生”的智慧带领TCL渡过这个寒冬。

  万宗不离实业

  李东生肯定TCL是坚持实业为主的企业。“术业有专攻,一个企业还是要专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才可能成功。”

  作为全国制造行业的标杆,李东生直言,过去一年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寒意。他笑谈自己错判增长:去年初乐观预期集团收入全年增长18%,实际上仅收获了不到5%的增长。

  “这波危机比2008年的形势更严峻,而且还会持续两三年。整个经济环境面临的挑战,是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个课题。”李东生进一步谈道,“在这轮变革中,好多企业都很难,却不是企业能够左右得了的。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才能为自己的发展取得一席之地。”

  面对近期“四成上市公司2014年净利润不足5000万元”、抵不上在深圳买卖一套豪宅的讨论,身为实业家的李东生又作何感想?

  他直接否认了搭房地产“便车”的想法。相反,李东生肯定TCL是坚持实业为主的企业。“房地产肯定是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但我们前两年卖掉了房地产业务。术业有专攻,一个企业还是要专注自己有优势的领域,才可能成功。”

  发展实业如此艰辛,TCL将如何挖掘企业新的增长空间?

  李东生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去年按销售量,TCL彩电销售1740万台,数量排在全球第三;手机销量8300万台,数量排在全球第六。但若以销售收入而言,两者的数据都要向后推。这就意味着,与企业收益直接相关的不是销售数量,而是销售收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角度看,只有提高产品的档次、做出更多的中高端产品,才能增加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收益。

  过去,TCL和很多出征海外的企业一样,产品的形象和定位不够高端,更多是依靠产品的效率和成本控制,以较好的性价比参与竞争。今年,在保持这个优势的同时,TCL提出要切实提升产品的技术能力。“去年,TCL的彩电品牌指数大概提高了将近10个点,这是一个很大的改进。”李东生说。

  基于此,他直接在记者会上抛出了一个指标:TCL将在今年的企业管理考核中导入一项“企业品牌指数”的考核指标。“导入这样一个指数考核,是希望能推动企业各个产业通过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能力,提升产品的功能、增加产品的价值。这也是我们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在危机中“进化”

  谈及转型,李东生表示:“作为企业家,一直要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去年初在美国CES参展时,李东生袒露过这样一段心路历程。“25年前,我第一次参加美国电子消费展时,还是借一家香港公司的展台,摆了几样TCL的产品,就算是踏上了国际舞台”。

  当年的李东生,对展出自家的产品还面带羞涩;今天却能在广告中自信地说出“未来全球创新和发展的中心在中国,坚守实业将挺起中国经济的脊梁”这样的豪言壮语——其中近30年的“进化史”,颇为艰辛。

  谈及转型,李东生表示:“作为企业家,一直要有危机感,没有危机感就是最大的危机。”

  1997年,TCL顺应改革潮流,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全国最早完成企业体制改革的企业之一。在改制完成并当上董事长之后,李东生把TCL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中国的松下”,过了几年又将目光锁定为三星,“让TCL成为国际型企业”的野心就是在那时萌发的。此后,TCL从东南亚切入,相继进入中东、南非、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逐步培养起自己全球化的品牌和销售网络。

  2003-2007年是TCL的兼并重组阶段,TCL开始进军欧美市场,跨国并购了汤姆逊彩电和阿尔卡特手机两项业务。一系列的大手笔跨国收购,虽然轰动了全世界,却也一度将TCL推到生死线上。当时,经历亏损炼狱、备受煎熬的李东生,写下了这样一段“来自灵魂深处的深切感悟”:“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

  如今,李东生回头再看,感悟频多:“2009年,TCL国际化刚刚走出困境,我下决心要建华星显示面板。在彩电产业里面,韩国企业占据领先地位,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因为有产业链资源整合的能力。虽然我们做这个事情很困难,当时还有很多风险,有些问题确实没有想好怎么解决,但是做事情的决心,该下的时候就要下。”

  实践证明,近年来TCL集团业绩在家电企业中表现突出,华星光电面板业务成为“利润奶牛”。2015年前三季度业绩显示,TCL集团实现营业收入741.1亿元,同比增长7.08%,净利润26.1亿元;其中华星光电实现销售收入127.11亿元,净利润17.91亿元,同比增长5.7%,贡献净利润占比高达68.62%。

  而当互联网思维成为热潮时,TCL意识到互联网电视、网络电视未来会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2014年2月,TCL集团提出“双+”战略,推动“智能+互联网”与“产品+服务”双轮驱动。一年后,TCL集团产业架构被调整为新的“7+3+1”结构,将主要产业和业务分别归属为产品业务领域、服务业务领域及创投投资业务,还组建了金融控股集团,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产品。

  眼下,在技术出身的彩电巨头李东生眼里,印刷显示技术是另一个充满前景的创新技术。

  “下一代大屏幕显示技术的核心是印刷显示技术,未来这项技术‘将像印报纸一样制造显示器’。由于设备比较简单,材料损耗也较小,在同样可以做出AMOLED产品的情况下,能有效降低成本。另外,它还可能创造一个新的市场需求:目前大屏显示要做出柔性难度很大,但如果用印刷显示工艺做AMOLED,能做出非常大的柔性显示屏。”他自信地说。

  国际化补“短板”

  “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高速了,国际化是一个增长潜力更大、更快的领域。”

  李东生曾提过一个宏愿,希望在退休之前将TCL带入“世界500强”。“我要把企业做好,不能再去想别的事儿。我不是一个刚出来创业的小伙子,现在企业有7万人、1000亿元的销售,我真的不能再想别的。”

  为此,他把TCL的发展重点锁定在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应用。要从一个工业型企业转型到‘制造+互联’型企业,将自身定位为‘全球化的智能产品制造及互联网应用服务企业集团’;二是加速国际化。目前我们的海外销售占比47%,未来我希望很快能超过50%,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可能再像以前那么高速了,国际化是一个增长潜力更大、更快的领域。”

  “去年,整个产业市场总的需求增长和前几年比都有大幅回落。我们这个产业要继续增长,一方面是通过创新、挤压式的,把对手挤走才能增长;另一方面是海外空间还很大。以电视市场为例,印度前年的市场需求量是1000万台电视,中国则是4000万台。印度的潜在需求量和中国差不多,这意味着印度有3倍市场增长潜力的需求。”李东生自问道,“我是不是要盯住这个市场?”

  他透露说,目前TCL国际专利发明的申请量,已从几年前的7%提高到了13%。“专利能力方面,我们正在快速提高,但相对有影响力的品牌,还要强化专利技术。全球品牌力和渠道能力建设,仍是我们的‘短板’。”

  “从企业的平均竞争能力来讲,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但已经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李东生相信,“未来,整个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我看来,也许10年、也许15年,在大部分产业中,中国企业的综合能力将与国际一流企业不相上下。以往,我们说赶上索尼、松下还是有很大差距;现在看,我们和三星并不是遥不可及。”

  说到此,他特别竖起了大拇指:“我要为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点赞,它已经处在国际的第一阵营。未来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进入这个阵营,那才是中国经济强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