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1923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2-26

写意画之“诗、情、画、意”(一)

□本报记者 万里燕

  贵阳的观山湖区因地形比市区高些,常会雾气迷蒙,尤其是下雨之时。前几日阴雨绵绵,在观山湖区的家中凭窗远眺,看窗外那些高耸的现代建筑,在雨雾浸染中若隐若现,竟生出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感。

  语言是表达人类情感的方式之一,文字是语言之灵,而极致精粹优美的语言则为诗。回溯人类发展之路,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语言和文字时,最初的表达和沟通的方式是画。从最简单的点、线,慢慢复杂到图形,最后形成画面,最早的文字也是如画一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画是人类艺术殿堂的奠基石。于是不难理解,我看到烟雨中的楼群就联想到古诗,或很多人读到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类的诗句,在脑中会形成强烈的画面感。

  从最初的原始人洞穴壁画到后来的彩陶、青铜纹绘,到汉代纸张发明之后兴起的中国水墨画的中国绘画发展过程,就如同人类语言从单音节到多音节,从词到句到流畅表达的发展。及至随着唐代诗词的繁盛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写意画,就如同从日常用语上升到诗词歌赋,中国水墨画进入到了追求形式美和精神美相统一的写意时代,并一直延续至今。

  唐代王维诗画俱佳,世人皆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将诗的气韵和意境熔铸在绘画之中,首开“诗画结合”的传统;北宋郭熙在山水画论集《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进一步说明了“诗画同源”;更有大才子苏轼将“诗画本一体”定为中国水墨画的原则,他认为无论题诗与否,画都一定要富含诗意、诗境,要能耐人品味,要引领观者进入画境中一游,相对的,画中所题的诗句也必须符合画的意境。

  画并非要原原本本将诗的内容表现出来,诗也并非要一丝不苟贴合画面,最高境界是“画不足而题足之,画无声而诗声之,互相为用”。宋代翰林书画院曾以“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这句诗开科试艺,众工竞相于花卉上妆点春色,皆不中选,唯有一人于危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画一美妇人,薄施粉黛,唯朱唇上一点胭脂红得动人,四座皆惊。如单看其画,只觉春色之绿,妇人之美;如单读此诗,只觉对仗工整、意境简明,但此画配上此诗,则令人拍案叫绝,细细品读,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老舍先生在与齐白石先生的书信中写道查初白的诗:“蝌斗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这后来成为白石先生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灵感来源。白石先生用简略的笔墨勾出一片山石,从山石中泻出一道清流,六只小蝌蚪在水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这幅画取名“蛙声”而未见蛙,但让观者仿佛听到连绵一片的蛙声,和着潺潺流水的声音,奏着一首春天的交响曲。老舍先生又以“一灯斜吹,上飘一黄叶,有秋意矣”向白石先生求画,于是诞生了名作《凄迷灯火更宜秋》:这幅画上只有一盏灯火和一片黄叶,整幅画三分之二的部分都留白,观者一望即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感。白石老人拥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极高的画家天才,准确地表现了诗中的内涵,达到了中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意高境界。

  诗和画都是人类艺术的极高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形天地万物者也。物我交融,情景交融,诗之情于画面之直观可视性得以显现,画中之景因诗之澄怀抒情得以尽情发挥。历数中国画之大家,无不博览诗文,有着深厚的国学修养;反之,精通诗文者往往亦钟情喜好字画。二者互相对照,互相补充,互相引申。诗文达心,画作达意,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其中之妙,非有见识之人不能体会啊!正所谓“光风霁月画有意,流水高山诗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