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3期 本期191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6-02-19

黑白岁月

——评何登荣先生影集《光影人生》

□赵雪峰

  历史不会忘记那些“黑白”岁月,历史不该忘记那些非黑即白的岁月,历史不能忘记那些记录黑白岁月的白发人。

  在这个喜庆的春节,“悦”读何登荣先生的《光影人生》,我一直在流泪,一个八旬老人用一生的光影与光阴记录历史,记录人生,那些黑白构成的世界于我们是那么亲切,那么亲近。于我们的后人是那么遥远,那么疏远。那种亲切与冲击,那种陌生与遗忘,那种幸福与沧桑,一次次淹没我的双眼,浸染我的灵魂,我想在评论中倾诉一点什么,告诉一点什么,诉说一点什么,唤醒那个在我们的昨天沉沉睡去的黑白世界与善良。我想让他们在博物馆中醒来,醒在老先生的黑白世界,让苏醒的良知睁开惺忪的睡眼打量那些尘封的过往。

  年轻的先生与1965年的母亲,让人想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俊俏与智慧,想起那些“小二寸”的黑白岁月与纵横交错的小方格,面对一张黑白“小二寸”仔细端详的愉悦。半个世纪前的先生英俊潇洒,深沉厚重,眉宇间藏着半个世纪的风暴。再辅之以特技制作之《浮雕》,一幅思想者的雕像跃然纸上,何止是“遥想公瑾当年”。看到《慈母》手中线,想起游子身上衣,想起那段非黑即白的岁月先生与母亲是怎样走过的?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我们的母亲,想起了一代人的艰辛。

  《重任在肩》是先生的成名作。不愧是成名作,女民兵强壮的身板让人看到祖国的钢铁长城,炯炯有神的目光让人感到神圣不可侵犯,肩挎威严的冲锋枪让人感到锐气逼人势不可挡,正是“飒爽英姿五尺枪”“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军民团结如一人,是看天下谁能敌”?能不出大名?加之这么精准贴切的标题,画龙点睛,如虎添翼。即使今天的彩照也是无法比肩的,甚至无以望其项背。

  那个年代,一部影片,甚至影片上的一首歌曲就会影响一代人,是不争的事实。电影《闪闪的红星》及其主题曲就是例证。革命重担挑肩上, 党的教导记心头, 革命代代如潮涌, 前赴后继跟党走,至今不绝于耳,震撼人心。《学英雄》中的俩少年神态各异,目光传神,长缨在手,背负责任。墙上是“学冬子,炼红心;长大要当工农兵”的剧照和文字背景,这些东西,对我们六十年代的人实在是太熟悉了,那种来自荧屏的榜样的正能量实在是无法复制,我甚至怀疑我们的艺术作品是否还能创造如此“疯狂”的辉煌。而面对今天一些人蓄意解构英雄,歪曲历史,是多么的荒唐、无知、可怕和可恶。一个民族没了英雄,将会一片苍白!不,是惨白!!没有英雄支撑的民族,一打就垮,甚至不打自垮,一战就败,甚至不战自败,险恶用心,昭然若揭!先生的《学英雄》于今天依然价值连城,绝不可以视而不见。更不可以讥之弄之!

  当然,最能撼动人心的是《清泉》《支农》《便民服务》《老农教知青选种》等一些再现岁月痕迹的镜头细节。每一幅照片后面都藏着一个弘大的历史背景。1974年,党中央号召“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各行各业抓革命促生产,便有了这幅定期、定向、定点为生产队送粪送肥的浩浩荡荡的《支农》“送肥大军”。场面壮观,斗志昂扬,扁担悠悠,旗帜飘扬,让人心潮澎湃,心绪难宁。一个时代的画面跃然纸上,力透纸背。《便民服务》我们看到那个远去的不可思议的热情与燥热并存的“统购统销”年代。《老农教知青选种》在寻找一代知识分子的良知与发现,耳畔响起巨人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今天,当一代“知青”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开始寻情、寻亲、寻根,寻找来时的路,了一段情,而那一段情却始终在路上啊,让多少“知青”泪湿来路与归途……

  我一直认为,何老先生的摄影就是一部历史叙事,他的创作就是一座历史档案馆,在这座档案馆里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罕见的历史真迹,为后人研究历史,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历史提供“铁证”和案例。这也许就是他黑白世界的“微图大意”!

  近八十岁的耄耋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跋山涉水、追光逐影,人生暮年、佳作不断、令人赞叹。他后期创作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中我们看到了“三重景”:一是“老夫”;二是老夫肩上扛着的狂放“少年”;三是少年背后的“图腾柱”。它的寓意应该是少年以老夫的脚印为起点,从老夫肩上站起来,站成新的图腾。这个构图颇有哲学意义,是层层上升的重重叠叠境界叠加组合式推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实属罕见的大作,这是我的理解,这个理解是有高度的。也许读者诸君还有更多的理解,这正是这幅作品的价值。我们还看到他的《合家欢》《乐不可支》等乐态各异的佳作,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相处,这是构成整个和谐社会的基础,这和那些鸡犬不宁的家庭形成鲜明对比,留给人们几多教益。他的许多风景照、人物照、飞禽走兽等,构图新颖、造型独特、视角独具,匠心独到、别有风味、妙趣横生。肖像《心潮难平》表现了一种躁动的平静。尤其是在成千上万的万峰林图片中,没人见过《峰林脚下又添峰》的创作,那就是以万峰林为朦胧的羽化背景,以万峰林脚下田园谷草垛为主景的另一种“峰林”构图,而这个“峰林”背靠的是“民以食为天”这座山,这座山才是人类的最高峰,由此,读者找到了峰中峰、峰上峰,景中景,景上景,我称之为“高人大作”,与众不同,才气逼人,体现了艺术家的过人之资与过人之智。思想便在这里生根发芽了……

  当善良和慈祥遇上一位积淀深厚的老人,遇上光影的世界,我便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喔,那是一个春天的脚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