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7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02

  2009年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具有千年历史的侗族大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音乐价值被世界认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珍贵遗产。近年来,在外来文化和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侗族大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正逐渐消失,一些著名侗族大歌歌手、歌师已年过古稀,年轻人学习唱歌的更少,侗族大歌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原真性保护迫在眉睫。

侗族大歌:文化原真性保护迫在眉睫

□本报记者 曾丹

  民族文化的瑰宝

  11月28日,“江上侗族大歌赛”在从江县下江镇巨洞寨精彩上演,拉开了2015年中国·贵州从江第十二届原生态侗族大歌节的序幕。记者从从江县侗族大歌节组委会办公室获悉,本届侗族大歌节以“养心圣地、神秘从江”为主题,依托浓郁民族文化资源,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道路,向海内外游客充分展现从江县原生态民族文化魅力,推介从江县特色农产品和美食。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味声音宏大的歌,是侗族多声部歌的一种。”记者从省民族文化研究所了解到,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我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县侗族聚居区,以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的村寨,流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约20万。

  “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 有专家指出,在侗族百姓居住的地区,素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说法,唱歌既是侗家人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要做侗家人,先唱侗家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评委认为,侗族大歌是“一个民族的声音,一种人类的文化”。

  “侗族大歌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具有千年历史的侗族大歌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音乐价值被世界认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珍贵遗产。”省民族文化研究所的专家指出,侗族大歌是我国当前保存的优秀古代艺术遗产之一,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侗族大歌也是国际民间音乐艺苑中不可多得的一颗璀璨明珠,已唱出国门,惊动世界乐坛。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等方面都属举世罕见。

  “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而且是了解侗族的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思想史、教育史、婚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侗族大歌主要流行于我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区,以及广西三江、湖南与贵州毗邻的村寨,流传面积达1000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0万。

  文化原真性流失

  前段时间,民进省委的部分省政协委员对我省“侗族大歌”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了一次调研。结果显示,为了保护和利用好侗族大歌这一文化遗产,我省于2014年制定了“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并从六个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为侗族大歌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系列活动,激发群众传承积极性。二是开展侗族大歌深度普查,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库。三是建立“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实施“侗族大歌生态保护工程”。四是实施侗族大歌生产性保护与文化精品工程,拓展表现空间,发掘市场价值。五是借助高端平台开展重大赛事活动,扩大侗族大歌社会影响。六是将侗族大歌教学纳入我省教育体系,培养侗族大歌传承带头人。

  “侗族大歌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多。”通过调研,民进省委发现,侗族地区乡村 “空心化”的现象十分严重,80%以上的青年人常年外出打工,大歌传唱的主要力量受到极大的削弱,传统的传歌唱歌方式正在消失。

  “舞台演艺对侗族大歌传承是一把双刃剑。”民进省委指出,目前舞台上演唱的侗族大歌,都经过了改编提炼,没有一首是完整的传统侗族大歌。这种“大歌”只有歌声没有内容。但由于舞台演出的巨大影响力,这种“大歌”为侗族青少年所喜爱和模仿,正悄然影响着传统的大歌音乐。同时,年轻人学歌的目的性功利性变得越来越强。在“歌养心”的时代,会唱五六十首歌的青年人如果没有歌师的带领都不敢出去唱歌,现在会唱4-5首就可以出去挣钱,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逐渐被弱化。

  民进省委在调研中还发现,大歌的同质化趋势严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大歌,这种差异正是侗族大歌的文化内涵之所在,展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现在由于受到舞台和网络媒体传媒的影响,大歌共性的元素得到张扬,而地方的独特个性被泯灭,因此现在在各地能听到的侗族大歌都是同质化的大歌。

  “侗族大歌的精华有很快失传的危险。”民进省委指出,鼓楼大歌是大歌的精华,是传统民俗对歌活动的重要歌曲。由于现在传统的对歌活动已经很难开展,唱鼓楼大歌的机会很少很少,因此年轻人已经基本不会唱,会唱的都是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

  “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小城镇建设的大力推进,有意无意间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有专家指出,如婚丧嫁娶新事新办,寿诞从易从简,吊脚楼变成了“小洋楼”,传统节日逐渐被现代节日甚至舶来品所替代,原汁原味的山乡田野式的对歌、祭祀、乡土文艺表演日益淡化。加上现代影视、网络等多元文化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对民族歌舞、乐器、服饰的兴趣愈来愈淡漠,侗族文化发展的空间已经是越来越来狭窄了。

  “缺乏与时俱进的大歌创作。”民进省委在调研中发现,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侗族歌师的创作热情高涨,新歌创作非常繁荣。由于老一代的歌师开始退出歌坛,年轻一代又没有民族文化的底蕴,侗族的诗歌创作已经停止不前。

  探索多途径传承

  2011年3月25日晚,黎平县岩洞镇岩洞村的48个村民在贵州师范大学大礼堂内进行了首次侗族大歌商演。这次商演,总共卖了200多张票。但看似“大功告捷”的首场商演“试水”,并未给这群来自侗乡的农民兄弟带来预想中的收获。

  “这是我们预料之中的事情,哪怕只有有1个人买票,我们也要按质按量演好。”回忆起当年那场商演,“黔·蝉之歌”艺术团总策划杨正熙说,虽然观众不多,但后来有不少演艺公司前来洽谈何合作,也陆续演出过很多场,这是最感到欣慰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侗族大歌真正意义上走向全国观众的的商演,则是在2015年4月12日——这一天,由中央民族乐团、黔东南州民族歌舞团和从江县联手精心打造的中国首部侗族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在贵阳上演。随后,该演出在桂林、广州等地进行了巡演。

  “《行歌坐月》是根据在贵州侗族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文学故事《珠郎娘美》改编创作,该剧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为主基调,融入民族管弦等经典国乐,首次将国乐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熔于一炉的音乐诗剧。”中央民族乐团团长席强表示,这是中央民族乐团与黔东南州艺术团继大型民族管弦乐苗族歌舞剧《仰欧桑》之后的再度联手,把侗族地区流传已久的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作品,经过改编加工发,以侗族大歌音乐诗剧的形式向全球推广。

  “为做好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我省充分尊重侗族地区‘乡规民约’,以保护侗族大歌的生存载体——具有典型性的侗寨及其整体自然生态环境;建立侗族大歌传承的鼓励机制和保护政策。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学者抢救、搜集和整理侗族大歌资源,并编写侗族大歌教材,使其走进当地的中小学音乐课堂。”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 如今,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传习侗族大歌。 在素有“侗歌窝”美誉的贵州从江县小黄村,每年农历八月十五都将举行“传歌节”进行侗族大歌比赛。这个村子里,无论男女老幼,人人都会唱侗歌。

  “一项旨在推动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行动计划’于去年春天出炉。”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根据这个计划,未来5年,我省将开展侗族大歌传承系列活动,建立完善的数据资源库和“侗族大歌生态博物馆”,实施“侗族大歌生态保护工程”,同时还将实施侗族大歌生产性保护与文化精品工程,拓展表现空间,发掘市场价值,借助高端平台开展重大赛事活动,扩大侗族大歌社会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前不久,贵州省2015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侗族大歌”传承保护骨干人才岗前培训班在榕江县举行,来自黎平、从江、榕江等县市的94名歌师集中“充电”。据悉,“侗族大歌”人才扶持计划从2014年到2020年,每年在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培养100名“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骨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