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774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2-02

充分发挥“非遗”魅力 创造“非遗”最大价值化

——丹寨县政协推进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丹寨县是多民族聚居县,有苗、汉、水、侗、彝、布依等27个民族,总人口174692人,其中,少数民族155071人,占88.77%。该县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底蕴深厚,拥有7项国家级、1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名符其实的“非遗”之乡。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民族文化发展工作,丹寨县政协全力抓好丹寨县文化旅游产业,把软环境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极点。

  建立民族文化发展结构

  为充分发挥“非遗”魅力,创造“非遗”最大价值化,促进丹寨县经济社会发展,记者了解到,县政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建立民族文化遗产传习所,该县《苗族锦鸡舞》和《芒茼芦笙祭祀乐舞》斩获全省“多彩贵州”原生态舞蹈大赛——金黔奖,极大地鼓舞了丹寨文化界人士的精气神,激发了大家挖掘民族文化的信心。对此,县政协一鼓作气,广纳善言,发挥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优势,借力文化旅游工作领导小组,推动文化部门在各民族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了古法造纸、锦鸡舞、芒筒芦笙舞、苗族贾理和苗族给哈舞、苗族蜡染技艺等7所民族文化遗产传习所,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搭建平台。有的民族文化遗产还通过录音、摄像、照相等方式收集资料,将制作过程制成声、像、文同步光碟保存。二是举办民族文化遗产传习班。近年来,县政协先后在兴仁镇的台辰、上寨、排调镇的岔河、扬武镇的扬颂、腊尧等村举办“苗族贾理”传习班,在民族高级中学、长青、扬武、排调、雅灰、兴仁、南皋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中、小学开办锦鸡舞、芒铜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给哈舞(古瓢琴舞)、板凳舞、花灯、苗歌、古法造纸技艺、苗族蜡染技艺班等,让学生掌握民族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为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培育新人。三是建成一批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在县政协的努力下,2013年丹寨县建成锦鸡文化广场,修缮省级文物万寿宫;2014年,建成丹寨民族博物馆。同时。各个乡镇设立了文化站、修建有文化活动广场。四是开展民族文化“四进”活动。在开展民族民间“进校园”活动,县政协以丹寨县扬武民族小学为代表,将芦笙、蜡染、古法造纸、锦鸡舞等民族民间艺术引进课堂,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民族文化艺术教育和培训,营造学习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的良好氛围。同时,组织各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学习民族民间优秀文化知识,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会唱5首苗歌,会说5句苗语礼仪问话,会跳芦笙舞、古瓢琴舞、锦鸡舞等舞蹈,尤其是会跳锦鸡舞等。除此,县政协还抓好社区民族文化推广工作,明确专人抓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四进”工作,积极居民学习民族文化知识,踊跃参加各种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并结合乡村开展春节“玩年”活动和民族节日活动,资助乡、村开展篮球、斗牛、赛马、跳芒筒芦笙、跳鼓、民间竞技等文明、健康向上的民族文体活动。

  搭建民族文化独特平台

  搭建民族文化独特平台,为地方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是县政协弘扬民族文化的做法之一。

  为依托民族文化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重点打造“蚩尤祭地,云上丹寨”文化旅游品牌,县政协依托丹寨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组织黔东南自治州20家旅行社总经理到丹寨县,按照新组成的丹寨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参观考察石桥乡村旅游区、天降牧龙景点、卡拉民族文化村寨和高要梯田等景点,通过做好旅游资源宣传工作,带动游客入境,带动丹寨县旅游消费增长;同时,县政协组织人员到云南、湖南、香港和义乌等地,将丹寨县旅游资源向省外推荐,吸引省外游客;与金黔在线、手机报、黔东南信息港、贵阳晚报、贵州都市报等媒体发布相关消息,多角度开展丹寨县旅游宣传,努力营造旅游发展氛围,进一步扩大丹寨县旅游知名度等。

  记者采访得知,县政协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县外旅行社和广大旅客感受到了丹寨的旅游资源、生态文化魅力和旅游发展潜力。如:2013年,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法造纸”为核心的石桥景区成为当年省旅游局重点推荐新景区。

  为抓好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加工步点,县政协积极组织并开展民族手工就业培训、开展技能比赛。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丹寨县建设步点(含企业、合作社、作坊)145个,其中企业113家,民族手工合作社21个,民族手工作坊11个。2015年上半年成立微型企业15个,合作社8个,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主要有石桥古法造纸、宁航蜡染、苗族刺绣、卡拉鸟笼制作等,半年生产量达到75万余件,半年产值在3500万元左右。

  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在搭建民族文化独特平台,为经济跨越发展注入新动力的同时,县政协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积极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文艺精品创作成绩斐然,积累了全县人民的精神财富。2012年以来,县政协依托文化旅游工作平台,指导县文化馆创作了大量的音乐、美术、舞蹈作品,其中获得国家级金奖3件,省级表彰作品和个人19件(次),州级2件;先后出版了《我在贵州等你》、《丹寨苗歌选》、《一生一世在歌里》等三部书籍。创作了《追梦者》、《家乡的味道》等歌曲一百余首,其中《追梦者》作为央视热播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的主题曲在央视1套黄金档播出后,深受好评。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到文艺作品中,编排了《云上丹寨》、《抗洪小子》、《美丽中国》等一批深受百姓欢迎的舞蹈;方言小品《村官》、方言快板《莫赌博》、快板《万众一心齐禁毒》因接地气、通俗易懂而深受群众欢迎,同时也让正确地引导群众去干事创业。

  二是以文艺活动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迈上圆梦舞台。近年来,县政协通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新增开设了芦笙、民族歌舞等培训班。如“向阳花”艺术培训中心、“金芦笙”器乐培训中心、“琴韵”器乐培训中心、“凡人音乐”吉他培训中心、“妙笔堂”美术培训中心等8个,老年舞蹈队4个,设有:苗歌、芦笙、民舞、葫芦丝等课程,极大的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三是民族文化硕果累累,形成了丹寨对外的一张闪亮名片。记者采访了解到,县政协大力支持丹寨县民族艺术团,创作演出了一大批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类节目,并多次在各类比赛及文艺汇演中获奖。如:经典保留节目《锦鸡舞》、《芒筒芦笙祭祀乐舞》分别获得2007和2009年两届多彩贵州舞蹈大赛最高奖“金黔奖”,曾代表贵州省赴北京参加CCTV《舞蹈世界》栏目与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举办的“国家级非遗舞蹈展演”活动,先后代表贵州省到美国、西班牙、日本、港台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展演,将具有贵州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在县政协的帮助支持下,丹寨县民族文化通过一系列展演,让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了解和知道丹寨县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吸引了全球各地学者、商贾到丹寨考察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