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608版 当前B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1-03

从“南漂”到“黔创”

——记贵阳橡树林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

□本报记者 董 瑶

  “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在企业员工由当初的8人发展到28人,企业注册资本由10万元增资到1000万元,业务已经覆盖到安顺、惠水、毕节等地。”贵阳橡树林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海介绍说。

  短短三年,李海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

  南下拜师

  1986年,家住息烽县小寨坝镇红岩村的李海因家庭贫困,中学辍学后就到广东东莞一家门艺公司打工,给公司的木匠师傅做学徒。

  “开始那几年很苦,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李海说,“不过,那几年我打下了不错的木艺基础,也结识了很多朋友。”

  之后,他先后到海南、浙江、四川等地,进入多家门艺厂工作。李海深知,要想学到技艺,首先要勤奋,其次要头脑灵活。工作期间,李海认真学习门艺生产,一有机会就向经验丰富的同事请教,并作下记录仔细研究。多年的锤炼不仅让他对门艺雕刻、防盗门生产、管道生产等技术烂熟于胸,也让他学到了发达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

  回乡创业

  漂泊14年之后,2000年,李海回到了家乡。家乡原材料非常丰富,李海打算自主创业。但迫于启动资金困难,一直没有付诸行动。

  2012年,贵阳市出台“3个20万元”政策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得知这个消息后,李海第一时间拿着这些年在外打工攒的10万元在息烽县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息烽橡树林门业加工厂,主营防火门、实木门生产。

  经过市场考察,2013年6月,李海的公司增加了一条生产线,主要生产水泥制品及输水管道、路沿石等。9月,李海又投入了一套生产早强剂的高科技设备,用于生产渝黔高铁息烽段高速涵洞的喷浆专用产品。

  当年11月,李海了解到小寨坝镇磷煤化工基地以及息烽开磷城市综合体项目等工地需要大量管道,李海说,要是以前,息烽这个地方只要使用到这些工程部件,全得依靠外地运输。就是看准这个市场,在几个朋友的合计下,贵阳橡树林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就此成立。主营水泥预制构件、木门窗、家具、原木、防火门、卷皮、压板、输水管道的加工、生产及销售。目前,一期工程已投资90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15亩的水泥管道厂数控生产线和原木加工生产间。各种规格的水泥管道、水泥预制品、速凝剂畅销省内各地,产品供不应求。今年,二期厂房即将建成投产,预计年产值5000万元。

  致富思源

  “以前一年可能都不能见妻儿一次,现在一下班,就能回家和他们在一起,而且每个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不比在广东时差。”该公司机器操控工黄强说。

  带动当地群众就业,修整家乡破损公路、关心村里留守儿童、义务资助贫困大学生……如今任贵阳橡树林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海,用实际行动反哺着社会。

  在家乡两名老共产党员的动员下,李海向组织递交了一份入党申请书,现在,李海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今年“五一”期间,李海组织小寨坝镇红岩村的老党员们外出湄潭、梵净山、黎平等地考察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经验。“希望能通过外出考察开阔大家眼界,拓宽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从而带动更多的人致富。”李海说。

  谈到企业2015的走向,李海表示,息烽县作为我省美丽乡村示范点,今年许多乡村建设改造使用到的琉璃瓦,这也是企业今年生产和销售的重点。

  “从南下漂泊到黔地创业,一路走来,企业能发展如此之好,还得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长期以来的细心指导与帮扶。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倾尽全力,争取把公司做大做强。” 李海感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