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59期 本期1847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10-09

桃花源和伏羲洞

□秦连渝

  我现在正行走在桃花源里的伏羲洞中。

  我说的桃花源,是不是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当然不必去考证;若考证,恐怕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它是作家想象中的一幅远离尘世现实生活的另一种生活图景,寄托的是作家一种美好的愿望。也就是说,陶渊明笔下的那个桃花源是虚幻的,让人向往,却无处可寻。

  然而,“奇迹”似乎发生了:曾有好事者就重庆酉阳城内的一块风水宝地“核其形”,结果,竟“与陶渊明所记桃花源者,毫厘不爽”(《酉阳直隶州总志》)。

  想一想,这对酉阳来说,该是一种怎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酉阳人只需轻轻挪动脚步,就可以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里走一走,看一看。这一走一看,就成了半个晋太元中的武陵渔人。

  听说湖南常德也有一个桃花源,而且打造得像模像样。酉阳人应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不会去争辩谁真谁假,谁更形似,只是默默地“往来种作”。他们“怡然自乐”,不希望受到外人的打扰。然而,公元21世纪的某一天,酉阳人蓦地意识到这已到了现代社会,他们必须“与时俱进”,于是请人在桃花源的入口处写了“桃花源”三个大字。于是,恬静的桃花源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走进它的不仅仅只是一位武陵渔人和其他酉阳人,而是来自世界各地众多不同身份的游人。

  开篇我就说,我现在正行走在桃花源里的伏羲洞中,那就先说伏羲洞。当年的那个武陵渔人从一溶洞进入桃花源后,尽管“停数日”,受到了秦人后裔的热情款待,“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也从秦人后裔的口中知道了秦人后裔的来历,“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但直到他“辞去”,却不知桃花源的后山中还藏有一溶洞,这就是被今人将之命名的伏羲洞。也许,秦人后裔未将这一秘境告诉他,是为自身的安全留了一手,尽管已告诫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但对他是否会守口如瓶仍有所存疑。

  看着那么多的游客在酉阳桃花源中的伏羲洞中摩肩接踵地行走,我就忍不住问:“按理说,贵州省的织金洞,其溶洞景观的恢宏壮美可称天下第一,为何游客却不像酉阳桃花源伏羲洞中的游客那么众多?”宽宏君说,因为宣传力度不同。我深思,除了宣传力度,恐怕还与人类向往陶渊明《桃花源记》里所描绘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的共性有关。

  先说宣传力度。我想最大的宣传力度当属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因为在中国,但凡有点文化的人,也都耳熟能详。这么说来,酉阳桃花源正是应了“天下谁人不识君”那句诗,酉阳自是不需烧钱去大力宣传桃花源的,游人们当会怀着极度好奇的心情慕名而来。

  譬如我,便是如此这般地来到了酉阳桃花源。便是如此这般地来到酉阳桃花源的我,在走进伏羲洞之前,“山有小口”是穿过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也见过了;又见一农人牵一耕牛悠悠地踏着“阡陌”走来,走过了“桑竹”,走过了“美池”上的小桥。风也来了,桑竹摇曳,美池泛波。这一刻,我确乎愿意相信这一切是晋太元中的了;只是不闻“鸡犬”之声——或是被游客不息的惊叹声和欢笑声淹没了?你说,当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美景一个接一个那么形似且神似地呈现在眼前,你能不让人发出惊叹声和欢笑声吗?惊叹声和欢笑声,是生命对激情的张扬,只有最自在的人才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当然,当年的陶渊明,不可能想到他写的这篇散文会在他死后近1600年的今天,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旅游热浪和旅游激情。

  当年的陶渊明,不愿“以心为形役”,曾五次辞官,五次归隐。最后一次辞官是因不堪忍受须对上面派来“调研”的人正襟躬身,以示恭迎,认为“为五斗米折腰”,无异于是对自己人格的屈辱。如果说,归隐是不得志的中国文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普遍现象,那么,辞官则是不得志的中国文人仇视和鄙弃现实的一种罕见现象。由此,陶渊明的最后一次辞官,可看成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人对上流社会的勇敢挑战,对黑暗官场的彻底决裂,表现出的是一种非凡的血性和气概。而陶渊明的归隐是与他的辞官联系在一起的,是出于对挣脱“尘网”的渴望,对理想中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他辞官归隐后,理想与现实发生了激烈冲撞。虽然他获得了心灵的自由,创作出了许多“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的田园诗。但他不擅农耕,不得不常为温饱发愁;后来又因茅庐失火,致使他一贫如洗。这时的他,一想到满腹才华却有志难骋,内心的忧愤就越发深广,最终因贫病交加,于63岁那年溘然离世。好像历史在这里告诉我们,在中国,但凡才华横溢的古代文人,若不愿对权贵卑躬屈膝甘做奴才,其前程必然暗淡,其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就难以实现,除非有另一条路可走。但,这又是一条怎样的路呢?陶渊明离世时,虽然朝代早已更迭,晋亡宋兴,但长天大地依然一片黑暗,哀鸿和饿殍遍野,血腥的杀伐随时都在发生。人们在寻找有田可耕食,有洞可藏身的一如桃花源般的另一个世界。这也就说到了人类的共性——谁不向往一个和平而安稳,公正而自由,快乐而幸福的生活环境呢?

  然而,一如桃花源般的另一个世界在何处呢?难道就在我双脚踏上的这片土地么?

  我双脚踏上的这片土地,观其风物,感其神韵,确乎就像陶渊明笔下描绘的桃花源,自不必多说;我想多说的倒是桃花源中的伏羲洞。为何酉阳人将桃花源后山中的溶洞取名为伏羲洞?是说伏羲曾在此洞留下过足迹吗?这当然又是一个无法考证的话题。难道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如果没有,我想取名者无非是想借伏羲之名,让游人感受溶洞古老的人文气息罢了。

  伏羲是传说中的华夏太古三皇之天皇,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他对中华文明最大的贡献就是创造了八卦,并教会人们渔猎。他出生于甘肃天水(一说山东济宁),其后人有的因战乱被迫迁徙到了南方。如果说出生于南方浔阳的陶渊明“自谓羲皇人”有据可查,那么,将桃花源后山中的溶洞取名为伏羲洞,也就顺理成章了。

  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山。而刘毅先生说,织金洞归来不看洞。这么说来,眼前的伏羲洞就不需动用浩瀚之笔去描绘。不描绘也罢,但我一进入洞中,分明感受到一种古老的人文气息在我的四围萦绕。难道说,我们的祖先真的在洞中留下过什么吗?那样的久远,那样的深沉,那样的让人禁不住四处寻觅声声追问:烛照溶洞的火光在何处?燃烧柴薪的灰烬在何处?还有,打磨的石器、剔除的兽骨在何处?……我就这么寻觅着,追问着。而风,从遥远的太古时代绵延着佛来,净化着我们这个时代混浊的空气,以致我好几次将打火点烟的手指缩了回来——在穿梭贵州织金洞的过程中,我可是吸了不止一支烟的。

  我们的祖先曾以洞穴为家,当他们从洞穴走出来时,家的概念也就发生了变化,人类文明也就朝前垮了一大步。那么,今天的我们为何又要走进洞穴,难道仅仅是因为好奇吗?我想说的是,倘若人类仍不收敛对大自然生态的破坏,那么总有一天,人类仍会重新回到洞穴中去。说到这里,我的眼前仿若出现了一粒亮光,闪烁着的,跳跃着的,并牵着我的思绪一起闪烁,一起跳跃: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并没有写到伏羲洞,桃花源里的秦人后裔也许压根儿不知道还有个伏羲洞。不是桃花源里的秦人后裔对那个武陵渔人留了一手,而是陶渊明为伏羲的后裔的后裔,也就是今天的我们和我们的后代留了一手。

  也许,近1600年前的陶渊明早就预想到了,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总有一天会遭到人类自身带来的不幸和灾难。

  看着这么多的游客在伏羲洞中气喘吁吁地行走,我又在思考: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就是说不仅要从书本上获取丰富的文化理论知识,也要从实践的行走中获取丰富的生活阅历、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吗?然而,今天的国人中有多少能静下心来读上万卷书呢?而行万里路的却大有人在。他们为何乐此不疲地行万里路呢?我想,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在行走中获取心情的愉悦和亢奋。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酉阳的桃花源正是一块人们能获取心情的愉悦和亢奋的理想旅游之地。当然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块人们向往的充满田园生活气息的理想隐居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