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824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8-21

促进民族文化繁荣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贾天兵

  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和发展少数民族村寨经济,是我省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扶贫攻坚、生态保护的工作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繁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性任务。

  到贵州工作两年多时间,我前后多次到地扪考察,查阅了不少相关历史资料,并与多方面人士进行交流,深入分析和研究“地扪经验”在我省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开发过程中的示范作用和实践意义,进一步探索对这一经验进行完善和推广的思路和方法。

  “地扪经验”及其价值

  地扪是黔东南自治州黎平县侗族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一个村寨。2004年12月,当地以地扪村为核心保护区建立了“地扪人文生态博物馆”,黎平县茅贡乡所辖15个行政村均纳入该博物馆的范围。自成立以来,生态博物馆在文化保育和促进社区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第一,保护传承文化与促进村寨经济发展相结合。博物馆在开展如记录村落大事、调查文化遗产、培养文化传承人、传播民族文化等主要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组织设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生态种养合作社”、“传统手工技艺合作社”,其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取了“生态博物馆+村委会+村民”共赢的运营模式。

  第二,完善管理决策机制,使文化保护传承因地制宜。寨老作为侗族村寨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始终保持着对村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博物馆管理社区文化的最高决策机构即管理委员会积极吸收寨老加入,通过举行寨老会等方式,让村民自主决定自己文化的前进方向。

  地扪人文生态博物馆通过前述措施在内的多方面探索实践和专业指导,不仅维护了当地村民自发追求文化和发展经济愿望,同时也造就了当地乡村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特别是发展过程中避免了很多民族文化村寨在发展旅游时,出现的过度商业化和民族文化失真的现象。

  因此,“地扪经验”留住了一个民族的根,保住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抓住了一个民族传承和创新的灵魂。

  对我省民族文化村寨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民族文化村寨是历史悠久并且具有文化特色的自然村寨或村落,实质上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文化社区,外国游人往往将这种村寨称之为“露天博物馆”,我省有着数量不少的此类“露天博物馆”。

  第一,保护民族文化和推进村寨经济发展是我省文化旅游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化同步”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省有史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这样的文化在星罗棋布的民族村寨中得到了较为完整地保存。但近些年来受到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很多村寨都出现了“空心化”、“文化异化”,以及“被同化”的现象。

  对于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文化旅游事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部署而言,民族文化村寨的前景和出路是一个事关重大的问题。因为民族文化村寨不仅是贵州民族文化DNA的载体,也是贵州文化旅游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单位。所以,这不只是一个自然村寨的简单消长问题,更多的还是在“四化同步”的发展战略下如何保住文化的“根”、如何凝聚百姓的“力”,如何抓住外界的“心”,如何形成贵州的“神”的问题。这既涉及到文化生态也涉及到自然生态,是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根基。

  第二,保护民族文化和推进村寨经济发展,需要关注多重矛盾的解决。

  我省素来重视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也形成了一些成型的做法。但总体来说,直至如今,这一工作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很多地方都跳不出不发展不破坏、小发展小破坏、大发展大破坏的怪圈,还有很多村落随时面临被拆、迁、整、改、并的危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窘境是因为在民族文化村寨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始终没有很好地解决好几对矛盾:一是村寨的物理条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二是村寨容量有限与人口不断涌入的矛盾;三是保存传播文化和发展经济的矛盾;四是村寨的原生态与商业化的矛盾;五是村落文化价值观与经济价值观的矛盾。

  不能让村寨百姓饿着肚子保护文化,要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好,愿意留当地,必须把现代文明的恩惠带到村寨,这已是通过实践形成的共识。因此,“地扪经验”在解决上述矛盾方面进行的极为有益的探索,使最难做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有机协调,并且还在不断努力探索,这是“地扪经验”的最大价值所在。

  “地扪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的建议

  对于我省众多的民族文化村寨来说,有的需要通过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事业来促进村寨经济的发展,让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更多的寨子则需要沿着“地扪经验”去思考,因此,“地扪经验”在促进民族文化村寨发展中的实践,尤其是守住“生态”与“发展”两条底线的总要求上,各级政府、社会力量需要从以下维度进行思考和协同。

  第一,自然古朴的民族村寨风光和生活方式是城市人“返璞归真”的梦想。基本上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有一个潜在的梦想,那就是希望能有一个说走就走、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栖息休养的地方。他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特别神往,他们在乎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新鲜的空气,他们也希望有一段远离喧嚣、不被打扰的日子。总之,他们需要一个像地扪这样的,把传统元素和现代文明融合、有机呈现的地方。而这些城市人的生活向往,则为我省在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发展村寨经济造福村民的扶贫攻坚工作上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第二,村寨百姓不需要到外漂泊,通过发展就能过上幸福生活。对多数村民而言背井离乡谋生并非其所向往,他们更愿意在家种植、织布、做手工,唱着自己的民族大歌,让人们感受和分享他们热爱着的这种“原生态”生活,这是城市人向往“返璞归真”的核心内涵。

  第三,各级政府要整合资源,推进民族村寨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生态保护、古村落保护、民族文化保护、扶贫攻坚等都是政府部门的刚性工作任务,但实际中这些职能往往又分散在不同的部门,很难保证效果。因此,各级政府要有效整合资源,特别是用好用活上级政府的专项建设资金,做好规划和推动建设发展进程,以实现民族村寨的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地扪的发展和“地扪经验”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

  第四,充分创造条件,推动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参与。地扪生态博物馆的核心定位还是公益项目,这样的定位更加强化和彰显了保育民族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对志愿者们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如今这里的骨干力量都是志愿者,已成为公益组织可选的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第五,加强国内和国际交流。地扪侗寨原汁原味的侗族文化吸引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注意力,已经成为相关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和实践基地。同时,在生态博物馆的努力和推动下,爱马仕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在产品设计中也采用了侗族文化的一些元素。

  第六,促进城市社区与民族村寨的互动,完善和推广“地扪经验”的发展方式。如今,城市社区的居民们都需要高附加值、具有特色和内涵的服务,而社区的服务提供者和管理工作者也都在努力做好这样的工作。那么不妨尝试着把少数民族村寨和城市社区进行互动,让城市社区的人们有更便利的条件分享到村寨里的优美环境和绿色农产品等城市里的稀缺资源,拓展形成新的社区业态,同时又扩大民族村寨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因此,政府可以规划、引导那些品牌地产商及他们的楼盘物业管理与民族村寨对接,按照不同村寨的民俗特点打造、保护不同特质的村寨文化生活方式,加上政府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扶贫攻坚、民族文化保护等资源要素的集中进行扶持,同时开发商给予一定的投入,建立合伙经营,利益共享,形成有针对人群的民族村寨的适度开发建设,这样就可以避免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和人流的涌入而导致对民族文化的破坏,更好的促进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传承,同时又实现经济的发展造福于民。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