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农村妇女在农村孩子的教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妇女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关注农村妇女对子女的教育认识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此,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期间,民革界别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农村妇女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的建议》的提案,建议:
让农村妇女在教育上扮演好重要角色
□本报记者 顾 怡
众所周知,我省农村人口众多,民族构成复杂,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不足,农村家庭文化素质偏低。因此,提高母亲的素质,通过母亲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艺术帮助教育孩子,无疑是搞好农村家庭教育甚至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对此,加强农村妇女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为当地农村妇女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建议和具体措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是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积极推动农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现状:文化偏低,思想落后
在省农村妇女文化普遍低且大部分家庭不止生一个孩子。另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还有重男轻女思想,甚至有的认为女孩没必要上学。因此,目前农村妇女对于其子女教育的认识严重滞后,主要表现在教育子女的方式生硬、不与学校及社会沟通、没时间管子女、对孩子有一定期许等方面,农村妇女在对子女教育的问题上是有愿景和期望的,但同时又是非常被动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省农村妇女文化科学素质普遍偏低,自身文化程度有待提高。大多数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我省受调查300户农村妇女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近80%以上,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还仅仅满足于一些浅层次的种植,养殖方面知识,参与学科技主动性不够。高科技管理知识之甚微。
对子女的教育不够重视也是在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在被调查的300户学生家庭中,45%的农村妇女不会主动和学校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有些家长从来不到学校或者向老师了解学习情况,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更不清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习惯培养和独立情操的植入不甚关心,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听之任之,全部推给学校。
困扰很多农村家庭的一个问题是无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学习成绩不理想时,有些农村妇女选择打骂孩子,这样就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孩子缺乏平等有效的沟通,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孩子。
办法:大力宣传,社会关注
民革界别认为,农村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会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农村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着教育子女和管理家庭收支的主要职责,所以她们的教育程度决定了其家务管理效率和家庭经济与发展的统筹规划能力,间接地影响着人口素质和可持续发展,为此,民革界别提出了以下建议:
——要加大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宣传力度。集中宣传新时期妇女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广大妇女和家庭参与文化生活热情,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独特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和途径,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宣传专栏、媒体、节庆日,广泛宣传《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新《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拓宽妇女维权渠道,从多方面使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要完善农村女性素质教育培训体系。一是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妇女科学文化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由专业技术人员下乡指导教学。开展经验技术交流,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妇女各方面素质的学习培训。二是开展农村妇女育儿培训。定期举办讲座,并邀请身边的成功家庭分享育儿经验,培育树立一批好母亲典型、使农村妇女被动接受子女学习变为主动引导子女学习。
——要建立学校与家庭互相沟通制度。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学校要向家长传授各种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的意识,更新教育观念,使家长能够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教育孩子。
——要培养下一代新型女农民。对下一代的青年女性提供教育机会,培育形成良性循环。首先要实施科教扶贫。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帮助经济贫困的女学生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坚决杜绝因贫失学现象,对那些未能上高中或中专的女生,各级政府和各级组织要为她们接受技能培训创造条件。
——要加强城乡教育交流与互助,逐步缩小城乡知识差距。在资源上整合共享。一是阵地资源。开辟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资源共享交流新渠道,对于区域小且相邻的村庄,可考虑在中心的村建文化设施和文化场地,实现阵地共享。二是人力资源。重点培养农村的文艺骨干,通过她们引领农村妇女参与健康文化,通过身边典型的人和事来激发妇女群众参与的热情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