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8期 本期1820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8-14

贵州:人才紧缺成白酒产业发展瓶颈

□李 健 黄振国

  “按照‘十二五’规划,贵州白酒要达到80万千升的目标,人才需求的缺口还很大。”贵州省政协委员、省酿酒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龙超亚认为,随着贵州白酒产业快速发展,人才紧缺是影响产业进程的关键因素。

  白酒产业是贵州的“五张名片”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白酒产量居全国第8位,增速超过全国8.25个百分点;贵州白酒利润总额为235亿元、同比增长0.97%,利润总额和利润率稳居全国第一。

  “目前,贵州拥有生产许可证的白酒企业为382家,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09户。今年1—5月,全省规模以上白酒产量为18.88万千升、同比增长22%;白酒工业增加值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8.6%。”龙超亚说,从这些数字看,在全国白酒行业普遍下滑的情况下,贵州白酒行业已然“止跌回稳”。

  因白酒产业快速发展,贵州的人才缺口也越来越大。龙超亚表示,贵州白酒产业一直以来并未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机制,致使在白酒企业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的生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长期处于紧缺状态。虽然贵州每年都会培训3000—4000名各种人才,但大都集中在茅台集团;随着中小企业的成长,全省白酒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目前,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和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因素就是人才缺乏。”龙超亚说,首先是科研人才紧缺。贵州多数白酒企业没有真正的科研单位、技术中心,只有茅台酒股份公司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少数几家。在这些企业中,对白酒产业具有影响力的科研人才极少,其它中小型企业的科研人才更为紧缺。其次是生产技术人才紧缺。贵州的规模以上白酒企业除茅台集团外,大多是从上世纪50—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企业,其现有基层管理人员、车间管理者有体系地学习酿酒专业不多,很难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最后是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十分缺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白酒企业对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很少引进大学生,多数管理人员和营销人员都是从生产中选拔,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企业管理和营销知识培训,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管理水平不高,制约了企业发展。

  据了解,白酒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新增1万千升白酒生产能力,白酒生产企业就可以增加就业1500—2000人,需要增加企业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200—300人。按照“十二五”期间全省白酒产业发展目标,贵州白酒产量将达80万千升,白酒生产企业就需增加10万—15万个就业岗位,需要高层次管理、生产技术和市场营销人才1.5万—2.5万人。可见,白酒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十分缺乏。

  为缓解白酒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问题,贵州早在2012年就开始进行人才培养和储备,并举办了首届白酒行业职工技能大赛。8月10日,贵州省第二届白酒行业职工技能大赛在贵阳举行,旨在为贵州白酒产业发展培养各种人才。

  龙超亚介绍说,贵州今后将不断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以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鉴定质量。此前,贵州省酿酒工业协会已联合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成立酿酒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与高校、大型白酒企业合作,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加大对白酒酿造师、品酒师、勾兑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力争培养各种人才能占到各企业总人数的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