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开出村企共建共赢“妙方”——
聘民企“老板”当“名誉村主任”
□鲁朝鉴
贵州省提出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针对当地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存在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增收缓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短板”问题,金沙县探索开展了以全县非公经济人士和金沙籍在外非公企业家回报乡梓、助推农村建设全面小康为抓手,以“凝聚正能量、建设新金沙,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建小康”为主题的同步小康创建活动,主要目标是“农村建小康、农民得实惠,提升非公企业家社会形象”。
2014年3月1日,金沙县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选聘186名民营企业家分别到130个村兼任“名誉村主任”,正式启动选聘非公经济人士担任“名誉村主任”工作。截至目前,共选聘300多名民营企业家担任全县25个乡(镇、街道)、190多个村(社区)的“名誉村主任”。
据介绍,金沙县民营企业家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与各村互相选择,由县委统战部、县委组织部联合下发选聘文件,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颁发聘书后正式任职。“名誉村主任”掌握有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资源,通过正面引导“名誉村主任”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村级的土地和人力资源等优势,不断加快金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从民营企业家中选聘‘名誉村主任’,是金沙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有力探索。”金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卢宏表示,此举一方面有利于党政更好地服务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挖掘民营企业家的优势资源,为所聘任村的经济发展服务,实现民营企业和村级经济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为有序有效推进该项工作,《金沙县“名誉村主任”管理办法》要求,“名誉村主任”要当好参谋、发挥智囊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人脉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投资兴业或积极为村级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出资出力。同时,采取“四个引导”措施推动民营企业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参与农村建设、引领农业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从而达到村企“互利双赢”。
一是引导做好“一个主题和目标”。即以“凝聚正能量、建设新金沙,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建小康”为主题,以“农村建小康、农民得实惠,提升非公企业家社会形象”为目标,通过产业带头、投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大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名誉村主任”意向投资金额已达1.95亿元,累计流转土地4400亩。
二是引导做好“两个角色”。即引导“名誉村主任”发挥好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实施者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组织者的角色作用。该县长坝乡花滩村“名誉村主任”周兵拟投资5000万元新建占地约1000亩,集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和花卉、苗圃种植、技术培训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庄;长坝乡店民村“名誉村主任”曾祥凯拟投资3000万元,新建3000亩集芋头生产、加工和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化觉乡新中村“名誉村主任”李培党投资6500万元,建设乌江库区生态循环养殖示范基地等。
三是引导做好“三重身份”。即引导“名誉村主任”把“非公企业家、村的带头人、名誉村主任”这“三重身份”统一起来,把“名誉村主任”工作与非公经济发展、村级经济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结合起来,把自身企业发展和所任职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该县禹谟镇城墙村“名誉村主任”张德前,拟在村里投资新建电动车生产基地,在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立足金沙、抢占大西南”,实现“村企双赢”。
四是引导做好“四个对接”。即引导“名誉村主任”做好非公有制企业与原材料基地对接、非公企业家资金技术与所任职村的土地资源对接、非公有制企业用工与所任职村的剩余劳动力对接、“两委”班子与非公有制企业所在行业商(协)会对接的“四个对接”,强力推进“农商合作”。该县沙土镇和群村“名誉村主任”曾志炜,带动全镇30余户农户加入养殖行业,并签订合作养殖协议书,使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木孔乡湾子村“名誉村主任”游建华,带领当地农户大力发展辣椒种植,并签订保底收购协议,免费为农户烘烤辣椒,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又促进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