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省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张湘燕通过提案指出,2014年我省印发《贵州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方案》,使我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然而,目前我省医疗卫生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卫生服务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建议: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
□本报记者 何 博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重大意义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指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在完成5年医学院校教育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的系统化、规范化培训。
据介绍,2009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2013年12月,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具体任务、保障措施和相关政策,标志着全国统一的规范化培训制度正式建立。
2014年6月,贵州省卫生计生委、省编委办、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贵州省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实施方案》,就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快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深化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安排和部署。
第一,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重点工作任务》国办发〔2014〕24号文,其中明确提出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全科医生培养。要求政府对按规划建设和设置的培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教学实践活动以及面向社会招收和单位委派的培训对象给予必要补助,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予以适当支持。规培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任务,也是公立医院改革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对于提高临床医师队伍整体技能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缩小地区间医疗水平差距的重大举措。目前,我国各地区间医疗水平差距较大,东部地区几乎集中了全国医疗水平最高的所有医院,而中、西部地区整体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作为全面小康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贵州不仅与中部、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就是本省各地区之间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城市大医院、县医院和乡村卫生室的医生之间诊疗水平差距较大。据《2013年贵州省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人员数统计表》显示,城市医院编制数为42137人,实有人数为50944人,超编8807人;而乡镇卫生院编制为41204人,实有人数为29725人,缺编11479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员培养方式不合理,医学毕业生一次分配定终身,分到城市大医院就在大医院培训和工作,分到县医院就在县医院培训和工作,导致医师医疗技术水平差距很大,同时基层环境艰苦,卫生院人手大量缺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师的整体技术水平,吸引医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医疗服务水平差距,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更均衡的医疗服务。
第三,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教育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十年寒窗终身受用”的一次性教育,已被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3个阶段所取代。一个接受完院校教育的医学毕业生,必须经过严格的住院医师培训,才能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规培在解决好医疗卫生资源供需矛盾上具有重要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层次,是全面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此外,通过规培的开展,让全社会对临床医师成长过程更加了解,既能增加群众对临床医师的认可度和满意度,也能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打下基础。
第四,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是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的必然选择。建立规培制度是培养“好医生”的根本途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治本之策,通过理论培训和临床实践,全面提升了这些学员的临床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基础,提高他们对各临床科室各类常见疾病的认识,使之掌握各科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和操作技能及医疗相关文书的书写规范,成为胜任普通临床科室工作的医学专门人才,为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同时,规培制度的实施,将促使优秀师资投入在住院医师教育上的绝对时间明显延长,改变过去一些医院“三流人才做教学”的错误看法,吸引更多优秀临床医师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总之,规培是培养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经途径,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水平的必然选择。
我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存在的问题
“我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开展以来,招录名额完成较好,培训基地建设较快,社会评价较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张湘燕告诉记者,一是培训资金配套不够,影响培训质量,这是当前规培工作最为突出的问题。实践表明,凡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效果理想的地方,政府都提供了充足的财政保障,从国外来看,美国政府对每名住院医师向医院提供的培训经费达到10-20万美元 ,印度也是由政府向公立医院支付住院医师全职训练的报酬。从我国国内来看,2014年我国中央财政用于住院规范化培训的资金合计已达33亿元,中央财政虽然按照每名培训对象3万元的标准,补助了5万人,共15亿元,同时还下发了18亿元对培训基地进行了补助,但是地方配套资金占补助资金的29%,由于各省市区财力差距较大,配套到位情况不一。二是评估机制不健全。虽然国家和省明确要求,制定培训基地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与职责,落实专人负责,有条件的基地要成立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办公室。强化培训全过程监管,加强师资培养,严格控制规模,确保培训质量。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未建立详细的对培训基地准入和评估指标,尚未完善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整体质量的评估方案,缺乏对培训学员专业水平和临床能力的评估反馈机制。三是考核机制不健全。临床技能考试受病种、病例条件限制,考核随机性强,淡化了住院医师对规范化培训的意识,个别地方存在“以考代培”等现象。现行的职称政策对医师的临床技能和诊疗水平没有量化的考核标准,而对外语、论文等易量化的条件掌握十分严格,这无形中对住院医师起了政策性的误导作用。四是监管机制不健全。目前卫生行政部门没有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培训基地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难以保证培训效率和培训质量。
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对策建议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大约按照每年招收规培生1800名,1100人可获国家每人每年3万元补助,700人得不到补助。每人每年培训费约需4万元,其中,含培训基地教学实践活动经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费、教师临床带教费、专项技能培训费、出科考核和年度考核和培训质量控制费)、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即省级补助1100人1万,700人4万,每人补助3年。每年约需培训资金4千万元。
面对目前住院医师人才以下培训制度上的不完善,张湘燕委员通过提案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地方配套机制。临床医师培养质量关系到我省整体医疗水平,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强化经费保障。我省目前地方配套补偿政策尚不完善,配套资金尚未到位。在这方面可借鉴外省一些好的做法,经费采取政府、单位、和社会多元投入的方式。例如,2013年北京市财政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经费投入为1.02亿元,2014年达到1.5亿元。我省应尽快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制定具体配套补偿措施。同时,应大力支持民族地区、基层偏远地区等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保证其培训资金充足。
第二,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是保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质量的关键。应在总结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区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的准入和评估指标,明确不同层次培训基地的任务和职责。卫生行政部门应全面协调、统筹规划,充分利用三级甲等医院、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等培训基地的优势,提高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整体水平。
第三,完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在全国统一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不同学制、不同专业毕业生的培训目标、方法、年限、内容及考核办法。使各类医学毕业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章可循、有文可依。另外,中医医师的培训一直是住院医师培训的薄弱环节,根据新医改中大力发展中医药卫生事业的精神,应着重完善适合中医医学生的住院医师培训制度。
第四,创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保障机制,并制订优惠政策鼓励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参与培训。基地医院还应妥善解决培训对象的人事、执业注册、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学位申请等问题。
第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各种宣传措施,增强全社会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要性及重要性的认识。要让群众充分了解国家现在有这样的政策,让群众知道一个医生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更好地理解医生行业。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并制定优惠政策,调动高等院校医学专业毕业生积极性,鼓励基层符合条件的医务工作者积极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