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道路
□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承载着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共同的心灵愿望与精神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道路构建的引领作用,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根据中国国情、民情和社情对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一种新提炼、一种新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支撑。
中国有着几千多年的文明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在悠久的历史文明长河中,中华56个民族一道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缔造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其中,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价值理念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民自觉自愿遵守的道德规范,例如,孔子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和为贵”的精神,倡导一种和谐的社会生活状态,而这种和谐因子也成为后来中国共产党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初元素。再如荀况提倡“隆礼重法”的思想,强调“法者,治之端也”,主张依靠法治来打造社会和谐、依靠法治来规范人们行为。事实上,这种法治之道后来正好是我们党依法治国的最初文化来源。在儒家伦理之道中,爱国、诚信、友善一直是中华民族大力倡导并竭力实践、身体力行的社会行为规范。几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华民族涌现出了太多这方面的典范和楷模,比如爱国的岳飞、诚信的曾参、友善的董笃行等。他们的行为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座有口皆碑的道德标杆,代表了中华民族探索国家强盛、文明繁荣、社会和谐历经数千年仍弦歌不绝的价值理念。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国难当头、民族沧桑、社会艰难、民生凋敝,魏源、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中国知识界精英首先奋起,欲拯救民族危亡于乱世之中、救民于水火之中,力倡民主、科学、自由、平等的理念。尽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未取得成功,但这些先进的价值观和理念都成功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里,成为中华民族不断跋涉、不断探索中国道路的精神基因。
当此之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地担当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重任,成功地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成功地实行改革了开放。迈步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极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社会层面的美好愿景,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同时还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以此来推进改革开放、以此来构建中国道路、以此来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显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构建提供了饱满的精神支撑,她不但有力地促推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而且为中华优秀传统基因的崭新释放培植了富含营养的土壤。
二、中国道路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在这里,中国道路的本质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注意的是,在这条道路上有两个限定词,一个是中国特色,强调的是中国的本土色彩、是中国的地方性。也就是说,走中国道路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民情、社情,从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中国5000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出发,从中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出发,从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疆土出发。另一个限定词是社会主义,强调的是中国道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为发展方向。在这条道路上尽管有荆棘、有曲折、有弯路,但社会的本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不断解放生产力和不断发展生产力,让人们的物质生产生活日趋丰富,让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每个人都能够全面自由地发展,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一个理想、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这两个条件的有机结合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二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一言以蔽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国情深刻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优秀文明与时代深刻融合下的产物,是中华大家庭56个民族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经过深思熟虑抉择下的产物。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决定发展方向、决定价值观的选择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文明、中国元素、中国价值观的时代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是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文明对当下中国的最佳诠释。她不但集中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而且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在社会层面的价值构想,还表达了中国人民在个人层面的美好愿景。每一个层面都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观与当下时代有机结合的表征,每一个层面均是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作出的正确估衡,而中国道路恰恰就是这些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正是承载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道路扬帆起航才显得更底气十足、更信心满满、更身形矫健。正是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中国道路才不会偏离正常的轨道,才不会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才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走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正是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会愈走愈宽广、事业愈来愈壮大、前途愈来愈光明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以中国道路为载体,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才不是遥不可及而是真实可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才不再遥远而是近在咫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不是虚无缥缈而是就在身边。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中国道路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亿万人民的福祉为皈依,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宗旨,以全面推动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保障,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抓手,竭尽所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道路
值此改革开放新时期,面对新任务、新问题、新情况,有必要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道路的精神支撑,引领中国道路进一步深入发展
第一,凝聚共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解释,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决定发展方向、决定价值观的构建。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来之不易,需历经艰难困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这就需要全国人民凝聚共识,团结一心,上下合力,如此,方能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光明未来。在中国道路伟大而又艰辛的征程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撑,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全中国人民一致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要与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紧密结合起来,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有一个共同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比如,不虚无羡慕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不刻意追求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党政制度,不极力宣扬西方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社会思潮;相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极力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极力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极力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大力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用先进思想、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不断为中国精神注入新能量,不断为中国精神添加新元素。
第二,注重整合。在新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能离开中国特殊的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产物,充分体现了中国精神,反映了中国元素,展现了中国面貌,折射了中国文明。因此,要极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整合社会意识,一方面让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成为中国精神的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历史观来看待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和文明、看待中国共产党90多年来艰难、曲折而又光辉的历程,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看待中国的改革开放、看待中华民族正在实行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看待正在进行中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另一方面,要认真对待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此,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让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化,让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下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浑然一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三,协同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力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可以说,这24个字是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斗志昂扬、永不气馁、昂首挺胸、大踏步迈进在中国道路上的精神宣言。处在新时期,站在新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重而道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实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乘风破浪,必须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支撑,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共同效仿的道德标杆、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同时,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时期,必须极力关注最前沿的社会思潮、关注改革开放的每一个新变化、关注中国道路征程上的每一处新收获,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解析中国问题、探索中国道路、构筑中国精神;并围绕探索中国道路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新任务,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装饰、打点和经营好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使之成为中国道路有力的精神支撑。
(执笔:黄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