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9期 本期1780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6-04

  五月的云头大山,阳光明媚,远远看上去山势巍峨,青绿色的大山远近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薄雾缭绕。当地人告诉记者,大山从云南方向绵延数百公里,经兴义、兴仁、盘县、普安,直奔晴隆县的云头寨而来,所以称之为云头大山。记者此行的目的地便是在云头大山中发现了目前国内已知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所在地——普安县,实地采访了解这里的特色支柱产业茶产业的发展情况。

发挥茶产业经济优势 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升级

——普安“中国古茶树之乡”谱写茶产业发展新篇章

□本报记者 何 博

  普安古茶树 千年活化石

  时光倒回到2008年,普安县组织工作人员对古茶树进行了一次资源调查,结果发现全县共有2万多株古茶树依然完好地生长在大山之中。三年后,2011年5月22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虞富莲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省绿茶品牌发展促进会相关负责人组成的“中国普安野生古茶树”专家组深入普安,对野生古茶树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等进行实地考察。之后,专家组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普安古茶树是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大的茶树,也是目前最大的四球茶野生古茶树居群。在分类上属于四球茶品种,是珍稀的古茶树资源,在茶树起源、演化和分类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同年,普安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授予“中国古茶树之乡”称号。

  另一个重要的发现,进一步奠定了“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这一重要论据,早在1980年,在普安与晴隆交界的云头大山笋家箐发现的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定为四球茶茶籽化石,距今已有100万年以上,古茶籽的发现将茶叶的历史大大地向前推进,也再一次证明了“普安是茶树原产地之一”。

  县茶办主任余泽泓带着记者来到了距离县城约50公里外的雪浦乡哈马村马家坪组,余泽泓告诉记者,全县的四球茶主要分布在新店、楼下、青山、雪浦等乡镇,共2万多珠,树龄达上千年的有上百株,成片的有2000多亩。而最大最古老的四球古茶树就位于雪浦乡哈马村马家坪组。记者在山间开辟的一条蜿蜒盘山的小路行进,路上抬头望去参天大树繁密的树枝遮蔽了天空,阳光透过树叶的间隙映在地上和身上形成片片光斑,山中还不时听见各种鸟类的鸣叫,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步行十多分钟后,记者看见了这颗古老的四球古茶树,据介绍,这颗四球古茶树高9米,冠幅(树枝叶直径)9米,周长1.7米,经专家考证,树龄大约有4800年,认定为全国四球茶之最。这颗“老寿星”茶树,虽历经千年风雨,生命力还十分顽强,树干仍然粗壮发达,延伸出的树枝依然枝繁叶茂,透过阳光叶子鲜绿透亮。

  同行的工作人员,摘了一片叶子示意我含在嘴里感受一下;咬下一角,轻轻用牙齿磨碎,微苦的汁液立刻沁入口腔,舌尖在口腔中慢慢搅动,然后深呼吸,清新的树叶香和着似乎是泥土的味道充满了鼻腔,原本微苦的味道在嘴中慢慢变成了甘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令人神清气爽。

  现在,为了更好的保护这里的古茶树,普安县政府与普安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普安四球古茶树保护协议,成立了宏鑫茶业四球古茶树保护区,由普安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对境内古茶“四球茶”进行保护,对茶树进行编号、挂牌保护和管理,建立古茶树档案。

  普安古茶树 现代茶产业

  普安县是典型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14℃左右,空气洁净、气候宜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成就了普安茶叶的特点:耐泡,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含量高,呈栗香、自然兰花香,锌、硒元素丰富。由于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条件,普安所产的茶要比其它地区绿茶上市时间普遍早10至20天,时间优势极其明显,又被称为“黔茶第一春”。并于2002年通过ISO1400环境体系认证,2003年3月经国内权威质量鉴定机构——农业部杭州质量监测中心检测,普安茶叶农药残留量为0,超过欧盟标准。

  记者发现,从进入普安县境内时,就能够看见茶树成条栽种排列整齐地铺满了一座座的山包,时不时还能够看到采茶工人在茶地间忙碌着。县茶办主任余泽泓向记者介绍说,普安县茶叶种植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主要种植在江西坡和青山两个乡镇,那时的茶叶加工都是原始的手工作坊。

  半个多世纪之后,在宏鑫茶业开发有限公司生态有机茶园基地的监控信息中心,屏幕上可以清晰的看到不同位置角度的茶园和车间生产流水线的工作情况。曹宏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2011年他带领团队来到普安县江西坡镇万亩茶林成立公司,现在已经成为了农业产业化贵州重点龙头企业。他告诉记者,公司在2013年投资160多万元建成了这个信息化的监控中心。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数字化的茶园管理方式,分布在茶园当中的数百个摄像头,能够全方位无死角的全天候管理着39亩红碎茶园动向,部署采茶工作,只要轻点鼠标,随着镜头不断拉近,茶树的细节逐渐清晰,最近处还能够清晰地看见每一片叶子。“这是传统茶叶生产模式所不能够做到的”曹宏说。

  随后,记者来到了公司车间,见到了国内最先进的一条CTC红碎茶生产线,从鲜叶、摊凉、萎凋、揉切、发酵、干燥、拣梗、筛分、包装只需要90分钟,完全实现了自动化的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茶叶制作的效率和水准,且平均每天能够制作出8吨的红碎茶。“这相当于一些传统的茶叶企业一年的生产量”,曹宏颇有自信地告诉记者。

  曹宏认为,茶产业在人们心目中一直是以一个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形象出现。他迫切地希望能够改变这样的刻板印象,“科技为先、创新立业”的公司发展宗旨就能鲜明的体现出这一点,截止目前,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普安古茶树 致富增收路

  1985年,贵州省农业厅茶叶项目办与普安县人民政府在江西坡镇联合开发万亩红碎茶基地,同时成立了普安县茶场(国有茶场),随着茶园种植规模的逐步扩大,普安县茶场先后在江西坡镇分别成立二厂(大洼茶场)、三厂(东南茶场)、四厂(白水茶场)3个分场,199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3.05万亩,通过万亩茶场的示范带动,茶区群众靠种茶走上了致富之路。2014年全县新植茶园任务1.5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10.1万亩,其中投产茶园5.8万亩。今年计划安排种植任务4万亩,建育苗基地2个120亩,预计产苗8000万株。“以茶惠农”成为当地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成为支撑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茶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是致富增收的一条新路子,在江西坡茶文化旅游景区,充分利用茶文化的内涵以及品茶、茶艺,参观茶叶生产制作等,开发特色茶文化旅游,已被列入全省100个重点旅游景区之一,2014年还被评为全省十佳农业旅游景区。与此同时,挖掘茶文化的深度开发,将茶叶与养生、茶叶与医药保健相结合开发旅游新概念,填补黔西南州这一旅游弱项,把普安的茶文化旅游放大到省、州这个平台来开发、宣传、包装,为普安县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使普安茶旅一体化发展。

  一个拥有10亩茶地的家庭,年收入可以达到6-7万元,当地的茶叶大户告诉记者。

  据介绍,园区现有茶园6.9万亩,以江西坡镇为核心区,辐射周边乡镇。园区包括“一园三区一中心”(“山地优质生态茶园”、“果园提升改造区”、“农产品加工区”、“农产品交易区”、“综合管理服务中心”)。园区建设采取“龙头企业建基地,科研院所供技术,政府引导做品牌,企业营销拓市场”的方式,探索和推进“园区+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积极采用节水灌溉、覆膜催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一系列高效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提早江西坡“年前茶”的上市时间、提升茶叶品质、提高茶叶的产量;打造 “普安红”公共品牌,促进全县茶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为高原山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新的样板和示范。

  县文体广旅局局长谭代宽介绍说,截止目前,该景区共投入2971.3万元,建成茶园观光亭4个,观景长廊1条,景区茶艺展示厅1座,实施观光茶园5000亩,新建景区旅游公路5公里、改造26公里。

  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茶文化和人文茶文化,特别重点推出“普安四球茶”文化,丰富茶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和开展一年一度春茶开采节和市民品茗活动,形成“饮茶饮文化、送茶送健康”的新时尚,营造和提升茶文化氛围。充分利用江西坡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倾力打造普安生态茶园和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精品线路,全力扶持、培育具有普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馆,拓展茶文化服务内容,大力开发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茶艺表演和旅游购茶为一体的特色茶庄旅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体验游,促进茶旅一体化发展。